西吉文学的发展流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高起点的集体亮相,为西吉文学奠定了基础
西吉文学的起点是较高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吉文学就悄悄迈动了它的脚步,屈文焜、火仲舫、罗存仁、于秀兰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以单打独斗的形式扛着西吉文学的大旗,跻身于宁夏文坛。在西吉文学由个体化走向群体化、由私人性迈向社会性、由个体抒情性上升为社会事业性的过程中,屈文焜等人的文学活动为西吉文学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唤醒了广泛的文学从业者。屈文焜的诗歌创作、理论研究,罗存仁的诗歌创作,于秀兰的散文创作,火仲舫在戏剧文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都为这一时期的西吉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鼓励了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其中,壮大了文学队伍。
(二)潜行民间的个人化写作,整体提升了文学性程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继屈文焜等人相继调离西吉、固原后,尤屹峰、周彦虎、李耀宗、赵炳庭、马存贤等人涵盖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转向了更为个人化的写作,以民间自发组织的形式,重新凝聚了一支以朋友、同事为核心的新队伍,他们在工作之余,不遗余力,默默地投身于西吉文学事业。在艰苦环境里刻苦创作,以民间形式创办油印刊物《葫芦河》,初步使西吉文学在民间有组织、有序地发展、运动,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代表了当时西吉文学的主潮流,为西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文学队伍不断壮大,创作风格具有鲜明地域特征
20世纪90年代初,由《葫芦河》带领出来的众多青年逐渐成长、成熟起来,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靠自己卓越敏锐的文学潜质,把西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起点,同时也使西吉文学形成了阵营,形成了集团军,使西吉文学在国内成长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文学劲旅,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培植了西吉文学壮观多彩的田园。代表人物有郭文斌、火会亮、古原、单永珍、了一容、牛学智等,普遍具有自觉的地域文化意识,作品中也普遍富有时代转型期山地新乡土审美特征,也正因此,他们的作品开始引起全国评论界的重视,有些文学作品也开始进入文学评论家的研究视野。
(四)文学从业者骤增,更年轻作者的加盟给西吉文学输入了新的血液
进入21世纪,文学新秀层出不穷,文学创作五彩斑斓,李义、李继林、田裕林、马强等人的小说散文创作,牛学智的文学评论、李耀斌的诗歌创作等屡屡跻入中国文学大刊,证明着他们的文学实力和创作实绩。尤其,以"80后"马金莲、"90后"蒲倩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新秀又一次崛起于区内乃至全国文坛,成为西吉文学新的亮点,潜在而又自然地完成了西吉文学当下的承继和延续,这是西吉文学可喜可贺的发展态势,她们的创作也引起了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等前沿媒体的关注并加以跟踪报道。更为可贵的是,残疾人王雪怡、马文章,和农民袁志学、崔建中、单小花等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坚守着苦寒寂寞,代表了西吉文学中锲而不舍、坚守神性书写和勇于担当的山地文化精神。
(五)西吉本土作家(作者)文学创作的基本价值取向
首先,对故乡故土的眷恋,并由此再度转化、生成的传统型道德伦理文化和诗意和谐的审美价值取向。
其次,在现代城市文明、城镇文化与守成型乡村文明冲突中,普遍性地书写人性被异化,以及现代性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裂变、冲突,体现了写作者的人文精神担当意识。
再次,更年轻的写作者开始把笔触伸向了都市世界,通过传统型乡村道德文化与现代化都市消费文化的冲突,体现了更年轻本土作者对乡村人文、环境毁坏的忧思,和对城市文化的向往。文学的"生态移民"也初见端倪。
总之,西吉文学还处在初级阶段,是雏形。不过,从走出西吉的作家作品反观,"在地"的西吉作家作品与走出去的西吉作家作品相比,无论语言的成熟度、文化根基的深沉度和价值追求上,并无太大差距。相反,在方言的娴熟运用上,在本土人物性格的深度挖掘上,还有在本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审视上、反思上,可能还高于个别走出西吉的作家作品。他们的作品所提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分析的价值,也就显得更为突出。这表明,"文学西吉"一定能走得更远,一定能把现实西吉的知名度书写得更加丰富、更加饱满。它也就更加有潜质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地域文化的一个亮丽名片。
三、厚重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文学之乡"
一是历史文化。西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蕴藏,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战国长城延绵数十里横穿境内,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西站点。
二是红色文化。红军长征曾数次途经并转战西吉,毛泽东留宿单家集清真大寺,周恩来驻扎公易镇,西吉留下了伟人的足迹。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举世闻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江泽民挥毫题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碑名,将台堡从此被确定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是节庆文化。社火比赛、山花节、马铃薯节的不定期举办,一方面,优秀文化仪式中蕴含着的人伦教育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以节庆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模式,刺激了西吉的文化经济发展。
四是伊斯兰文化。西吉是回族聚居区,肃穆典雅、风韵独特的回教陵园和清真寺构建了浓郁的伊斯兰文化,回族风情的演绎已成为时尚。
五是旅游文化。著名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火石寨神奇的丹霞地貌在大西北实属罕见,有着与甘肃麦积山媲美的地质遗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民族风情闻名遐迩,被国家命名为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确定为3A级旅游景区。另外,1920年海原大地震形成的天然水堰党家岔震湖,水波粼粼,蔚为壮观,犹如一颗璀璨的水晶珠,镶嵌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被确定为"国家级地震滑坡堰塞湖遗址"。
六是影视舞台文化。西吉县文工团曾获"全国乌兰牧骑式先进团",编排的现代花儿剧《情暖农家》《曼苏儿》等系列花儿歌舞剧多次参加国内外文艺演出并获奖。
七是民间文化与博物文化。西吉民间故事尤其是民歌"花儿"等源远流长,这方面的研究与"非遗"工作成绩突出,出版有系列丛书。西吉古钱币博物馆全国闻名,珍藏的从西周到解放初的历代古钱币和珍贵文物印证了历史的长河足迹,被誉为"华夏钱币收藏第一县"。
四、"文学之乡"对促进西吉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广泛的宣传报道提升了西吉的知名度
中国首个"文学之乡"的牌子,于2011年10月10日落户西吉县,从此时起,中国日报网、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网、中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大公网、人民网、京报网、银川新闻网、宁波网、新浪网、凤凰网、黄河网等各大网站及时发布并转载了近十万条有关"文学之乡"的消息。《香港大公报》以双语报道的形式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一喜人的消息,《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文艺报》《宁夏文艺报》也争相报道。新华社先后数次发表文讯。特别是《西吉成为我国首个"文学之乡"》《"文学之乡"的追梦之旅》《这里有一种精神,这里有文学之根——中国作家赴宁调研团与宁夏作家座谈会纪实》《让文学的神圣映照生命的常态——西吉县荣获中国第一个"文学之乡"纪实》《扬帆远航乘风疾进》等报道、评介文章,从多角度解析了文学之乡诞生的必然性,其典型的时代性、先进的文化代表性以及不可多得的独创性,大大提升了西吉的知名度。
(二)"文学之乡"体现了一种精神
西吉文学在发展流变过程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区内外乃至全国争得一席之地,成为当今中国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现象。"西吉县中国文学之乡"当选"感动宁夏·2011年度集体",颁奖词这样描述了"西吉文学":在西吉,有一批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坚守文学阵地的作家,他们用纯洁、干净的文字感动着读者,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在西吉,还有着众多热爱文学的普通群众,他们是西吉文学得以生长的沃土。这种情怀,让文学成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长势最好的"庄稼"。这个颁奖词,就是对西吉文学精神的一次总结和形象化表述,它标志了西吉人的一种精神。
古往今来,博大精深的文化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此,对于一个地区更是如此。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学之乡"的创建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学层面的,它为全社会作出了文学走群众路线的典范,具有更加深远更加重大的社会意义。西吉文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希望和蓬勃的生命力。"这句话指出了西吉赖以创建"文学之乡"的罕见的群众性,一语中的道破了"文学之乡"的中国意义,也指明了"文学之乡"对促进文化西吉发展的现实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说,日益壮大的西吉文学已经发展成为西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吉文化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隶属于中原文化的边地文化积淀。其独特魅力在于融合了中原与西部民族的血液营养。梳理西吉文化的源与流,无疑必将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镌刻着文化发展的烙印。当前,我国文化建设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吉文化必须从世界发展大势、中国改革建设伟大实践中,把握机遇,奋勇前进。要以开放创造的胸怀,积极参与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银川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