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美文学论坛上的演讲
漠月漠月,宁夏文联《朔方》杂志常务副主编,小说家。
准备这样一个发言的时候,我正在惊异于网络媒体上发布的这样一条消息:就全球而言,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个语种正在消亡。如果说某种动物的濒危和消亡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化与人类无度干涉的结果,那么,语种消亡的原因则要明确得多,因为它的主导作用并非来自于自然世界,而是完全出自于人类活动的本身。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既然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美国如是,中国也如是,概莫能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曾经拥有过漫长的强势文化,包括古代文学,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它的文学成就众所周知。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或者说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衡量一个民族的文学所达到的成就,通过对本民族语言的活化,做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汉语言文学中,唐诗和宋词以及《红楼梦》,已经是一个绝对的高度,像一座座巍峨的大山令人仰止。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它的影响有多么广泛和深远,它那映射着中华民族文学的巨大的光芒,穿越了漫长的时间和浩瀚的历史,至今仍在流传,是能够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我想,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尤其是唐诗,包括在座的很多的美国朋友也不陌生,大概也是能够"吟"出那么几首的。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伟大贡献,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仅据《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200多人,唐诗将近5万首,其中最具世界影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像我们在谈到西方文艺复兴时,会立刻想到《哈姆雷特》《奥赛罗》《堂吉诃德》等。首先它们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具有稳定的文化特征。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因此我知道,历史唯物主义这样认为,民族的消亡应该在阶级和国家消亡之后,但是,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消失了,这个民族其实也就不存在了。这是不是很可怕?的确很可怕。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什么如此丰富,如此精彩,如此令我们流连忘返,并为之留下数不清的赞美华章?因为有山川河流,有森林草原,有莺歌燕舞,有鸟语花香,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给予我们的物质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生活在两种世界,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的丰富性源自生物的多样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源自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没有文化的多样性,就如同地球没有生物的多样性,那和月球有什么区别呢?即便就是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遥远的月球上,也不可能轻易地排除它自身拥有的物质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重要,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必然的存在。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成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世界文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儒家文化,比如"四大发明",比如京剧等等。同时,我们也不必讳言,中国在进入近代社会之后,发展进步的步伐缓慢了下来,以致故步自封,闭关锁国,进而遭受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蹂躏而遍体鳞伤。但是,中华民族没有消亡,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中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古老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经脉没有断流,这个民族稳定的文化特征依然在彰显着它的无与伦比的力量,尽管那是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和"城头变幻大王旗"的缺乏民主、科学和公正的极其黑暗的时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鲁迅,并且最终发出了他那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呐喊。鲁迅曾经在《呐喊》自序中有过这样的回忆:"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需要说明的是,鲁迅在这里所指的要改变的精神,是当时国民的灵魂的萎靡不振,以及当时阻碍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的黑暗的旧势力,而对于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是为了唤醒在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鲁迅所提倡的文艺运动,是在并不失掉中国固有文化特征和传统的同时,努力接受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使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了拜伦和雪莱,知道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知道了裴多菲等光照人间的伟大诗人和作家。这就是鲁迅曾经提倡过的"拿来主义",也是他们这一代作家的文化胸怀和世界眼光。其实,就鲁迅的文学创作而言,他们这一代作家的文言文功底是相当深厚的,旧体诗的成就非常高,他们当时在从事白话文写作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文言文的写作,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四书五经的文化环境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既不是文化虚无主义的,没有完全无视西方文化的存在,也不是文化沙文主义的,没有一味困守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