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虎林王虎林,宁夏社会科学院原办公室主任。
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普遍为人们所认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大发展中的应有之意。
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逆向承接的传统,这种传统就是时代文化的发展创新,必须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优质的,具有衔接性、引导性的文化因素,以此促使新文化产出。所以说,传统文化是时代文化的母体,时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子体,时代文化的出新必须是传统文化读新中的升华文化。
传统文化的时代读新,应该是推陈出新、实践更新、发展创新,唯如此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核心是儒家文化,也包括了其他文化形态。
一、传统文化的读新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
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认为一个强国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经济的发展,二是科学技术水平雄厚,三是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四是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首创的概念,是指相对一个国家硬势力而言的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笼统地讲,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就是文化,提升"软实力"必须以发展繁荣文化为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读新,肯定对提升国家"软实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过滤出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时代读新,依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无数,可以称得上汗牛充栋,仅宁夏社科院古籍整理办公室整理一套从五代至民国回回人以汉文著述的《回族典藏全书》就多达235册12亿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典藏更是数不胜数,承载着我们祖先无穷的文明智慧,但也掩藏着大量与时代不和谐的文化,不进行取舍,只盲目继承会贻害时代,危害"软实力"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繁荣发展时代文化的脉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时代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倡的"八荣八耻",高度概括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下,中国人民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提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实际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勇、让"的时代读新,读新文化紧扣着时代发展的脉搏,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精神。
二、传统文化的读新必须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有位国学大师讲,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和谐",这是中华文明献给人类的最好礼物,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释道儒。对大师的这一论点毋庸置疑。因为中国传统的确是和善文化、礼仪文化、正义文化,更是一种谦和文化。享誉世界的大航海家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至明宣德八年(1433)的29年间,七次远航西洋,行程10万余里,往返于"洪涛齐天,狂浪如山"的太平洋与印度洋上,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与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传播中华文明,广泛开展了互通有无的贸易活动。从文化的角度看,郑和七下西洋完全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谐"文化。同样受西班牙国王派遣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人陆续进入美洲,对美洲土著人的杀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以史为鉴,就可以判断出中华"和谐"文化的优秀。大师所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释道儒的定义,笔者以为大师只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干角度下定义,这一定义与时代文化读新要求有偏颇。中华民族包括56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加之历史上国家疆域的变化,民族不断的迁徙,中国传统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很多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因素融合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如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藏族文化、壮族文化等等,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多数民族文化的特质性并不能为释道儒所概括,还有少数民族中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质性更罕见更奇特,更不可能为释道儒所概括。在文化概念的确定过程中,过去把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定义为华夏文化,把南蛮、北狄、西域、东夷摒弃在外,这是自我封闭。同样,简单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归纳为释道儒,同样不可取,时代文化读新中容易产生歧义。
三、传统文化的读新不能让历史给时代发展制造障碍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民族地区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是必要的,但涉及民族情感与民族自尊的事件必须本着"宣传有纪律,研究无禁区"的要求去做,要站在以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为指导,科学发展的高度,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上的讲话精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历史上中华民族间的恩恩怨怨、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在事件发生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中,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触摸、不要评论,专家学者不要逞能,政府官员不要借发展触旧事,引发群众思想波动,学者争论不休。这绝不是读新,这是揭疤为害。宁夏是民族地区,解放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同志说:"宁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在全国堪称典范,民族团结是宁夏的一大优势。"宁夏作为民族地区取得这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更是宁夏回汉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专家学者在传统文化读新过程中正确引导的结果。温家宝总理在阿拉伯联盟总部开罗发表的《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演讲中说:"在民间生活中,不管工厂、学校和机关,只要有穆斯林,就开清真灶;连朋友聚会,只要其中有一位穆斯林,大家都自觉用清真餐。"总理讲的事例,在宁夏民族生活中已经常态化。纵观历史,上下几千年,寰球全人类,在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和谐发展的领导方面,没有比中国共产党再高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读新,必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即使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研究有成果,厘清了历史事件的笼廓,也没有必要公开,以便引起思想混乱。
民族传统文化的读新,还要把聚焦点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放大上。在宁夏,回族文化是民族文化主要部分,回族文化又是一种多元文化,既有伊斯兰宗教文化因素,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又掺杂着所居住地的习俗文化因素,如回族服饰文化,在过去白圆帽、盖头、坎肩等一类标志性服饰方面,其余与汉族服饰别无二致。改革开放以来,回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民族服饰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各种款式的回族服饰在公开场合亮相,经过舞台化、展览化的过程,绚丽多彩的回族服饰已进入生活之中,丰富了回族群众的生活,增加了民族的标志性。如回族原创大型歌舞《月上贺兰》,以回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从故事、音乐、服饰诸多方面引领、提升回族文化。这些做法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中阿经贸论坛"永久性会址已经设在宁夏银川,以此为契机,穆斯林用品和清真食品的开发生产,既是宁夏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更是回族文化发展的时机,用回族传统文化为酵母,读新出更璀璨的先进文化。
四、地域传统文化的读新要产生强大的文化共鸣,为时代发展服务,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专家总结宁夏地域文化为"两山一河"(南有六盘山、北有贺兰山,黄河流过宁夏平原)、"两沙一陵"(沙坡头、沙湖,西夏王陵),"两堡一城"(镇北堡、将台堡,古长城)、"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美景)。这样的总结,且不说对不对或全不全,总的感觉引领不够,宣传不到位,文化读新成果欠缺,在各种地域文化产品化、招牌化、市场化的竞争中,声音单调,底气不足,产生不了强大的文化共鸣。地域文化与招商引资、投资环境、旅游资源等经济社会行为紧密相关,是一种产业文化,要做大做强,关键还要从传统地域文化里读新。宁夏社科院的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吴忠礼先生在《重振古灵州雄风,再创新吴忠辉煌》一文中提到"红军三大主力汇聚同心城"这一历史资源的挖掘。吴先生认为,这是宁夏地区红色文化的一块富矿,资源丰富,层次高,开发的价值非常大,但现在开发停留在专家研究的层面,只是"独唱"形成不了"合唱",让专家叹息遗憾。传统地域文化的读新,是传统文化读新中最有应用价值的一块,在宁夏这样的相对落后地区,整合研究资源,形成成果共识,建议政府作为,开发文化产业迫在眉睫。
当前,国学热、传统文化回归现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对传统文化不加过滤,不进行读新,直接拿来,或者以传统文化的一些因素打压时代进步,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继承历史、传承文明,不能与前人比高低、看大小,而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朝前跑,迎接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