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淑莲武淑莲,宁夏师范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积累了儒家、道家文化的优秀成分,如仁、义、礼、智、信、孝、廉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如"和谐"文化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了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
2011年是宁夏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化转型必然给宁夏的社会发展提供文化的支撑力。
当前我国文化战略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文化建设,即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在此围绕宁夏文化建设的内涵,我认为三个方面尤为重要——国民素质教育、文化自我意识教育与和谐生态文化建设。
一、国民素质教育
改善国民性,抓好国民素质教育仍然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民族之魂"的鲁迅先生塑造了中国20世纪之初的一个国民的灵魂——阿Q形象,其基本性格特质是精神胜利法。阿Q形象综合了中国国民的诸多劣根性:奴性、麻木不仁、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等。一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国民性的发展如何呢?出过国的人回来后都说国人在国外衣、食、住、行、购等方面种种的表现,的确让人听之汗颜,很多方面有失"文明古国"与"礼仪之邦"的文化传统。当前我们所处的现实情况是改善国民性,促进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在当前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东方与西方、先进与落后等一系列文化冲突中重塑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国民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应该是文化品位、文化追求和文化路向的明晰。为此,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必须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涵现代化。当然,道德教育改革或道德教育的现代化,不是旧的文化传统的"死灰复燃",而是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脉络中的再创造、再转化、再融合,本质上说就是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这种重塑也只能通过文化的手段,通化文化教育、文化氛围的浸染和生活实践的锤炼,让国民精神在渐进的生活中变得自觉、自信,让国民个体特有的精神状态积累、承袭、内化为国民的精神追求。"普通民众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就会转变为足够的国家力量。
因此,与国家的文化战略一致,宁夏在文化战略的能力建设中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道德教育。这里的道德教育不是政治的规训,也不能靠技术的训练,更不是在复古的情结中美化传统,而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获得新生,需要我们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对传统作出更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需要的设计与诠释。
二、文化自我意识的教育
李泽厚先生说过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是说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忧患意识,我们过去常常对泱泱大国之势沾沾自喜,直到梁启超、鲁迅等人意识到民族文化的危机,才知道中国有被挤出世界之林的危险。
日本、韩国、越南等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渊源和深刻影响。但现在我们都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转而被西方文化、日韩文化强烈渗透。而且在文化战略上,我们一直信奉"拿来主义",但是却忽视了文化的输出。因此,诺贝尔文学奖的缺失,说明我们中国文化在外界的影响很有限,在很多方面,我们不是滞后就是失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之根。但是现在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对经典的忽略实在堪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中断了许多文化历史传统。今年高考题中有对中国崛起的相关思考。我们知道,中国承办了一些国际盛事,也经历了许多大事的考验,但文化、文明的程度是否现代化了?毫无疑问的是,经过国际化盛事的历练,国民在文化意识上觉醒了,既看得懂西方文化,也知道反省自身文化的缺陷了。如现在一些学者正在致力于中国文化输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思考。
中国目前致力于文化复兴,这源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恢复了中国人的自信和自觉。同时,西方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危机和缺陷,也让我们懂得了怀疑、反思和批判。
重建我们民族的文化,需要一批有"自觉精神"的人。"自觉精神"是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形容北宋士大夫的话。他说:"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费孝通先生也说,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由此,培养文化自觉意识就是培养自己的价值观,改变自我生活方式,懂得准确定位自己。
宁夏的文化建设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发展上也要注意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宁夏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宁夏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全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6月宁夏举办第二十二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就是一个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大好机遇。宁夏的文化建设要与全国文化建设和形式搭上界。一个不学习,文化意识上不自觉的民族是走不远的。只有足够的开放和看齐,才能更好地定位宁夏文化,找到差距,从而建设我们宁夏自己的特色文化。
三、"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文化建设
宁夏"十二五"期间的一项惠民工程就是南部山区与中部干旱带35万大移民,此项工程正是宁夏经济文化的一条可持续科学发展之路。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逐水草而居"的生存与发展理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很好地体现了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抓住了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存核心。
随着宁夏物质、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宁夏南部山区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也会进一步优化。原来宁夏南部山区的文化背景是一片"苦土"与"喊叫水"的困惑与焦灼,而经由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战略设计后宁夏的文化生态应该是乡土诗意的和谐与温暖,文化上应该更加生态化。
宁夏是个多元化并存与融合的地方,具有城市文化建设的得天独厚的禀赋。如以回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改革发展为主线的成果文化等,独具民族、地域特色。宁夏在地域上呈现城市与乡村差距不大、优势共享的形态。作为"新十大天府"之一的宁夏,具有独特新型城市精神和乡村风尚的和谐生态家园品质。宁夏的每个城市几乎都是具有鲜明性格的个体。现在,广大民众对这里的生活方式由过去的苦痛记忆逐渐走向骄傲,并且正在努力提升对宁夏生活环境的特定的认同感。
多元文化的城市精神和风尚增加了使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有价值、有趣味的多样性。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审美愉悦。宁夏不同风格定位的城市创造了一幅幅更加美丽的图画。石嘴山市的边塞与湖域文化,银川市的首府中心城市文化、中卫市的沙漠文化、吴忠市的回族宗教文化、固原市的红色与乡土文化等等,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另一方面,不同城市的风尚增加了我们生活的多种可能形式,满足了我们的不同人群不同诉求的生活目标。
宁夏的文学在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影响。宁夏文学在现代发展中恪守了传统和乡土诗意的艺术元素,被吴义勤先生誉为"生态文学"。其他的文化形式,如演艺、出版、传媒等等在宁夏的文化建设中也以其独特风格而独具影响力。
宁夏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正是宁夏文化建设的独特禀赋和气质。
所以,宁夏在文化建设中,要懂得巧妙地"化"传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在国民素质教育、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与和谐生态文化上促发展,只有这些文化软实力发展好了,才可能与宁夏"新十大天府"之一的城市地位相匹配。忠于过去忠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