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贵蔡永贵,宁夏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
孔子是中国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奠基者。儒家学说从汉武帝起成为独尊的官学,从此孔子的学说始终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有"素王"之尊。《史记》列孔子于"世家",司马迁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作为一个学者,他对孔子的崇敬没有功利目的,是由衷的。其后,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明英宗甚至加封孔裔为衍圣公,清世祖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虽然如此,后人对孔子的认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孔子,还需要我们再研究、再认识。
在后人走近孔子的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到《论语·微子》里有这样一则材料: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由此,常常误以为孔子是个远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实践的书呆子。再加上《史记·孔子世家》这样的记载: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由此有人会以为孔子在当时只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落魄学者、远离现实的空想家。其实,这是对孔子的极大误解。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一位注重实践、有着强烈实践精神的社会活动家,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政治家。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对《论语》和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探讨孔子的实践精神。
一、一生致力于推行自己的学说,力求以自己的学说改造和拯救社会孔子为鲁人。鲁国的始封国君是周公,周公在周王朝中地位崇高。周公之所以受封于鲁,是因为鲁地是商朝重地之一,居住着秉承前朝文化的殷商遗民。据《尚书·多士》记载,周王朝当时对殷商遗民的管理工作很重视,周公曾开导这些遗民:"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所以鲁国实际上就是周王室控制这个地区的代理人。从分封之日起,鲁国就是个尊崇周文化、谨守周礼的方国。久而成习,便形成了周文化传统,这就是"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的原因。孔子学说就是在鲁国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成的。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其时礼崩乐坏、道德失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因此,他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致力于推行自己的学说,力求以自己的学说改造和拯救社会。这里我试以对《论语》相关文献的系统解读,进一步证明之。《论语·学而》开篇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里的"习",不是复习的意思。《说文解字》:"习,数飞也。从羽,从白(自)。"习,实习、实践也。《论语·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正是对"学而时习之"的一个绝好的注释,曾子说,他每天在三个方面进行反省:为公家办事做到尽心尽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做到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说运用到实践中了吗?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如果我们的学说和主张被当时社会所实践,这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论语·颜渊》又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正心、诚意、修身,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复,旧释符合。《说文解字》曰:"行故道也。"复引申为兑现、实践,这里也是强调要实践孔子的治国主张。在孔子的学说中,他的治国主张的核心就是礼与仁德的配合(详下文)。《论语·学而》载:"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正是对"克己复礼"的一个注释。信,就是诺言。诺言如果符合道义,那么诺言才可以实践,可以兑现。"复礼",就是实践礼。实践了礼才能进一步做到仁,那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子复》又载: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是孔子学生子夏说的,其实也正是对孔子教育、教学特点的总结。孔子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生"仕"(他讲礼、仁、义、忠、孝、信等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做人、做官、治理社会)和文献(主要是六经),所以他老人家才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这里的"优",旧释优裕,有余力。今按,《说文解字》:"优,饶也。"引申为优秀义。就是说,做官如果要优秀,就要学习知识和理论(文献);学习如果要优秀、有成就,就必须要做官,参与社会实践。边学习、边实践,学习中提高实践水平,实践中提高学习效果。书本知识和理论学习得很优秀了,才能将所学用于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实践之中,这也是强调力求用自己的学说改造和拯救社会。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认识到下文所述孔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才可以理解孔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论语》又载: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吾与尔有是夫。"
——《论语·述而》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论语·子罕》)
在第一、二两则文献中,孔子说,如果君主愿意采纳我们的学说和主张来治理社会,那么我们就出来做官,去积极实践、推行;如果君主不愿意采纳我们的学说和主张,那么我们就或在家继续研究、教授学生,或带上学生在外游历考察、讲习。第三则文献,最为风趣,子贡以美玉暗喻满腹经纶的孔子,提出应该找一个识货的人(君主之类的当政者)来推销自己。孔子也承认自己就像一块美玉一样正在等待识货的人,以期望等到赏识和重用。为了推行学说,他甚至近乎"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史记·孔子世家》有这样的记载: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温温(蕴蕴)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倘)庶几乎!"欲往。子路不说,止孔子。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所谓"用我",就是实践我的学说,推行我的主张。《说文解字》:"试,用也。"《史记·孔子世家》又载:
佛肸为中牟宰。赵简子攻范、中行,伐中牟。佛肸畔,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子路曰:"由闻诸夫子:"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亲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孔子虽然主张"危邦不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但是他认为真正坚硬的东西不怕磨,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不黑,难道我的学说只是像挂起来供人瞻仰的匏瓜?可见他实践学说的急切心情。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理解孔子的良苦用心。他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狗",不是为了做官发财,为的只是实现抱负,实践自己的主张,用他的话说就是"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他还进一步说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孔子认为,实践自己的主张,就像堆山一样,即使还只差一筐土未能成功,就停止了工作不继续完成,那我对此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这就像填平沟壑一样,即使是只填进了一筐土,但还在继续坚持干,那我对此也是持肯定意见的。关键是要积极进取,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