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儿女的身上,并主观地认为我们这是为孩子好、为了让孩子多一项特长,却从没有问过这是否也是孩子的理想和愿望,从没有想过孩子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星期天,菲菲正在家里做作业,妈妈的两个同事来串门儿。看到客厅里的钢琴,张阿姨羡慕地对菲菲妈说:“听说你女儿的琴弹得特棒,都考过九级了。多好呀,哪儿像我那个儿子,就知道傻玩儿。”另一位肖阿姨也在旁边频频地点头称是。
菲菲妈有些得意地说:“还行吧。我们菲菲学了10年琴,每天都要练,从没有间断过。”张阿姨一听,更是吃惊:“这么自觉的孩子,可真是少呀。”这回可把菲菲妈的话匣子给打开了:“哪里呀,哪有这样的好事。每天也要我们轰着、赶着才行,为练琴没少跟她生气。我老是跟她说,我们这样做也是为她好,多学一样东西、多个特长,还不都是自己的本事?也不是给我们学的。我小时候倒是想学,家里哪儿有钱供呀。现在我们就算是有这个能力了,怎么也得为她创造这个条件呀。你们说是不是?现在她大点儿了,倒好像真的懂事了,不用别人催了。就是话越来越少,什么事也不愿意跟我们说。”肖阿姨听了说:“哎,这可不是好现象。你们也不要逼孩子太紧了。”菲菲妈却不以为然地说:“没事儿,女孩子文静点儿更好。反正我们都是为她好,学什么也都是为她自己呗。”
说完,菲菲妈朝屋里叫:“菲菲,来给张阿姨和肖阿姨弹几首曲子吧。”菲菲从房间里出来,和两位阿姨打了个招呼,然后走到妈妈身边小声说:“干嘛一来人就要让我弹琴?拿我臭显摆呀!再说,我的作业还没做完,我能不能先不弹?”菲菲妈瞪了菲菲一眼,低声却坚决地说:“什么叫显摆?让你弹几首就弹几首,能耽误你多长时间?我们为你学琴花了多少工夫,怎么听你弹几首曲子就这么难,每次都老大的不愿意。”
父母只要看到孩子还在按照自己为他安排的模式学习、生活,就认为一切正常,从不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父母口口声声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却常有意或无意地把孩子的特长当做炫耀的资本,并要求孩子为了这种炫耀做这做那,从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从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父母把孩子的特长拿来在同事、亲朋面前炫耀,并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配合,而从不顾及孩子是否愿意这样做。孩子会认为,父母让自己学这学那的目的,并非像他们说的那样单纯、也不只是为了自己好,而是把自己当做一种炫耀、显摆他们成绩、“战果”的资本,觉得自己的尊严被父母出卖了、利用了。为此,孩子会越发地抵触学习某种特长,并可能由此扩展到所有的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孩子是一个有着独立意识、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人。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会使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个性受到压抑,而逐渐失去自我。其实,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时,会用一些异常的行为举止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父母往往只要看到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行事,就心满意足了,很容易忽视这些变化,以及它背后隐藏着的孩子情感的需要和变化,使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深。
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允许他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自己选择学习什么特长和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这样,孩子是快乐的,自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淡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真正把学习的愿望、成就感还给孩子,而不是父母显示自己成绩的资本。鼓励他表现自己,是为了让孩子有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但不要强迫他。注意孩子任何细微的情绪变化,并从中体会孩子的需要,给孩子心理上、情感上的关心,使孩子对父母更加亲密、更加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