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猩红热: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因为猩红热与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见病,早期症状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红热发病后,咽部明显红肿疼痛,一昼夜内出现典型皮疹,舌鲜红无苔如杨梅,均与感冒有明显不同,可资鉴别。
(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SARS):非典型性肺炎是指由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立克次体、腺病毒以及其他一些不明微生物引起的肺炎。而典型肺炎是指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细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全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有流感样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肺部浸润病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并有明显的家庭和医院聚集现象,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性是其主要特点。目前已被我国列为法定乙类传染病,但按甲类传染病对待。
非典急性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为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SARS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人群不具有免疫力,普遍易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在人体外一般存活数小时,但在人类排泄物中存活长达4天,在零摄氏度时甚至可以无限期存活。常见并发症有休克、心率紊乱或心功能不全、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DIC、败血症、消化道出血等。
本病强调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目前已经找到了15种能有效杀灭病毒的药物。
(1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属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其特征。近百年来,该病作为常见病受到医学界重视。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于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潜伏期5~15天。起病急缓不一。症状与体征变化多端,不典型性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因而曾将本病分为多种临床类型,以咽炎型、腺热型、淋巴结肿大型最为常见,其他尚可见到肺炎型、肝炎型、胃肠型、皮疹型、脑炎型、心脏型、生殖腺型等。近半数患者有乏力、头痛、鼻塞、恶心、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
本病多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12)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类疱疹病毒群组中最大的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主要侵犯上皮细胞,由于感染该病毒后可出现巨大细胞,故名巨细胞病毒(CMV)。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全世界分布,人是CMV的唯一宿主,成人CMV感染和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不同国家及不同经济状况感染率不同。患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染,在人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并可能与致癌有关,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临床表现因感染途径不同而异。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者有20%在出生时无任何症状,但也有出生后不久出现昏睡、呼吸困难和惊厥等,并于数天或数周内死亡。其他症状有意识运动障碍、智力迟钝、肝脾肿大、耳聋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仅靠临床表现尚不能确诊,而需依靠各种实验室手段,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同时抗体呈出4倍以上增加或持续抗体滴度升高,将有助于诊断。CMV对外界抵抗力差,在20%乙醚中最多存活2小时。pH5时,或置于56℃3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5分钟可被充分灭活。CMV的感染性对冻融或存于-20℃或-50℃均不稳定,10%的家用漂白粉可使其感染性明显降低。
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的在于防患于未然。
(13)军团病:军团病(Legionnaires?disease)是由嗜肺军团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1976年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大会时暴发流行而得名。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重型肺炎、白细胞总数增高及肝肾合并症为特点。但轻型发病类似流感。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①肺炎型:以发热、咳嗽和肺部炎症为主;②非肺炎型:又称庞提阿克热(Pontiac?fever),以散发为主,病情较轻,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而无肺部炎症。我国自1982年以来南京、北京等地相继报告有本病出现。
(14)肺炎:二者均可有高烧、咳嗽、打寒战、肌肉酸痛等症状,但肺炎依其病因不同而有其不同的表现。
1)细菌性肺炎:发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急骤,通常有高热,体温在数小时内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随呼吸和咳嗽加剧。咳嗽,咳铁锈色或少量脓痰。常伴有恶心、呕吐,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其症状和体征可因感染病菌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2)病毒性肺炎:起病缓慢,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发热、咳嗽、干咳或少量黏痰,流感病毒性肺炎开始为典型的流感症状,12~36小时内,呼吸增快,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可发生呼吸衰竭及休克,两肺可闻及湿罗音或哮鸣音。
3)支原体肺炎: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咽喉疼痛和干咳,随着疾病进展,症状加重,可出现阵发性气促等症状。
4)吸入性肺炎:为液体、颗粒性物质或分泌物进入下气道引起,多见于久病卧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损伤或阻塞远端的反复感染,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及心动过速或发热、咳嗽、咳痰等类似细菌性肺炎的症状。
(15)急性肾炎:发病前1~4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体炎、猩红热或皮肤感染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表现为咽痛、流涕、鼻塞及低热。起病急骤,约90%患者有眼睑、面部、下肢不同程度的水肿,重者可为全身性明显浮肿,甚至出现胸腹水;约70%患者有血压轻度至中度升高,在少尿期过后,血压即可逐渐下降,如若血压持续不降是转为慢性的先兆。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出现相应的体征。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多数为少尿,三分之一患者有肉眼血尿。常感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腰部酸痛以及排尿不适等。
(16)产后风湿病:两者均可有关节酸痛、畏寒、怕风、头痛等症状,但产后风湿病依其证型不同而有其独特的表现。
1)风犯血脉型:肌体肌肉关节疼痛,游走不定,自汗恶风,后病症加重,伴有头痛、头晕、眉棱骨疼痛,且遇风加重。口不干、不喜饮水、舌淡苔薄白,脉多浮。
2)寒凝血脉型:肢体肌肉关节疼痛较剧并发凉、畏寒惧冷,遇寒症状加重,受热后症状减轻,舌淡苔白,脉弦紧。
3)湿滞血脉型:肢体肌肉关节酸困重着麻木,但部位比较固定。舌质略胖,苔白腻,脉濡缓。
4)寒热错杂型:肢体关节肌肉寒热疼痛,往来不定,或惧冷畏寒,但触之不凉,口干喜饮水,心烦,失眠,大便干,小便黄,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此型的特点是外有假寒,内有真热。
(17)老年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性疾病,通常以心情显着而持久的低落为主要症状,并且伴有相应的思维、行为改变。但它如果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症状表现则不会像青壮年那么典型,被称为“隐匿性抑郁症”。老年抑郁症多是一种“焦虑+抑郁”的混合状态,同时伴有较多的躯体症状。从临床表现来看,可能有嗜睡、食欲不振、头痛、头晕、活动兴趣降低、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睡觉不踏实,清晨醒得过早等表象。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老人自己不会意识到患了抑郁症,就连家属也有可能把它当作感冒症状而延误治疗。因此当家人发现老人的起居生活出现明显异常时,要督促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同时要注意多关心、多支持他们,经常和他们聊聊天,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及体育锻炼。另外,应让老人多吃一些“快乐食品”,如香蕉、深海鱼油、菠菜、樱桃以及南瓜等。
2.人感染禽流感应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答:禽流感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3.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丙型流感有何异同?
答:在春季传染病中,流感是与人最“亲密接触”的传染病。世界各地均有流感发生,每年全球流感罹患率成人大约为5%至10%,儿童大约为20%至30%。流感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1~4天,平均为2天。发病后1~7天有传染性,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虽然流感可致死,但死亡率低,多数患者可在一到两周内恢复,但严重发病和死亡的病例,在老年人和特定的高危人群中更为常见。喷嚏、鼻塞、流涕、咳嗽、咽干、咽痛等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还伴有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等,主要通过接触和空气飞沫传播。由于其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专家提醒,流感病毒最容易在儿童中传播,5至9岁儿童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最高。其他易感染流感的人群还包括:老年人,患有肝、肾、心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经常接触流感人群的医护人员。
流感可分为甲型流感、乙型流感、丙型流感,三者基本特点相同,如上所述。资料表明,引起大规模流行和全球性大流行的主要是甲型,且无明显季节性。这次墨西哥等全球发生的流感疫情就是由甲型(H1N1)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相对而言,乙型流感和丙型流感多呈散发或局部小流行,病情相对较轻,且以冬春季较多。
4.甲型H1N1流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SARS)有何异同?
答:(1)相同点:甲型H1N1流感与非典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均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标准管理,基本治疗、预防措施一致。但二者之间也有相应的差异。
(2)病原菌不同:甲型H1N1流感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非典是由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所引起。
(3)传播途径:甲型H1N1流感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中的小液滴传播等。小液滴可被直接吸入呼吸道,或者通过握手、接触物件等方式,经手将病毒带至呼吸道。而且,病毒可以在笔、书本、茶杯乃至键盘上存活数小时之久,直至人通过接触这些物件而最终受到感染。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也有可能导致新的感染或发病。非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血液里病毒含量十分高,并有明显症状,如打喷嚏等易播散病毒。
(4)临床表现:甲型H1N1流感症状与其他流感症状类似,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非典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
(5)潜伏期:非典的潜伏期一般在4~10天,临床报告最短病例为1天,最长有20天,甚至有极个别病例达到28天。要远远高于甲型H1N1流感的1~7天。
(6)预防措施:在防治疫苗一块,目前各个国家正在加紧研制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于非典,人类已经找到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成功找到了15种能有效杀灭非典病毒的化合物,为合成非典治疗药物提供了新方法。
对于防范非典,市民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定期消毒;病人用过的餐(饮)具、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可在疫点进行煮沸消毒或浸泡消毒。防范甲型H1N1流感可以借鉴上述经验。
(7)流行趋势及预后: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强度可能会超过SARS,但病死率不会高于S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