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不是一回事?如何区别?
答:社会上不少人,甚至某些医务人员对“感冒”的概念不清楚,存在许多误解。实际上感冒、流感的概念是不同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虽然感冒和流感都是由病毒感染呼吸道引起的,有其类似之处(包括治疗方法),但它们是由完全不同的病菌所引起的两种不同的疾病。
感冒是指普通感冒,而不是普通流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而不同季节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感冒病例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
流感的最主要特点是流行性,可引起区域性的、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大流行。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为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的特点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每一年发生的流感的病毒株,或病毒血清型往往是不同的。流感的流行常发生于晚秋或初冬,人群中的流感流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并经空气飞沫传染、传播的。
普通感冒和流感都是全呼吸道的炎症,即都可以引起上呼吸道的鼻、咽喉、副鼻窦的炎症,又可引起下呼吸道的急性支气管炎。流感病毒本身还可引起肺炎,医学上称为流感病毒性肺炎。
普通感冒和流感也都可以继发(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副鼻窦炎、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胞性肺炎等。某些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风湿病的患者,在患重症感冒或流感以后也往往导致这些原有疾病的发作或加重。但普通感冒与流感的症状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早期。
感冒和流感都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但流感的起病比普通感冒急得多。
普通感冒的主要症状是呼吸道卡他症状,即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喉部不适、乏力等,但不发热。流感的突出症状是急性起病的寒颤、高热、浑身肌肉酸痛,头痛症状也很突出,但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比较轻。流感合并咽喉、扁桃腺、副鼻窦、支气管、肺的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比起普通感冒高得多,甚至可导致少数病人死亡。
2.感冒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答:临床上有很多疾病发作时具有类似感冒的部分表现,需加以鉴别。
(1)过敏性鼻炎:两者都有鼻塞、流涕、打喷嚏、头痛等症。所不同者,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多见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感染时为脓涕,伴有鼻塞,鼻腔不通气,嗅觉下降或者消失,用口呼吸,眼睛发红发痒及流泪,眼眶下黑眼圈(经常揉眼所致),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小时后可缓解。检查: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轻度过敏性鼻炎对患者生活无太大影响,中重度病情则易干扰生活,降低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学习成绩下降,影响睡眠、娱乐等等。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一年四季均有症状,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症状则每年固定发作,让患者苦不堪言。几乎所有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都合并有结膜炎,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并发哮喘;而哮喘患者七至八成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由于过敏性鼻炎症状与感冒极为相似,约有七成患者易将其与感冒混淆,服错药物并延误正确诊断治疗。有人总结了“两招三看”识别过敏性鼻炎和感冒,颇有实用性,介绍如下:
1招:成人出现“蚁行感”。轻度鼻痒者,总觉得鼻内好像有只蚂蚁在行走,忍不住要不停用水揉搓鼻部;重者则难以忍受,还会伴有眼、耳、咽喉、硬腭等多处发痒,常常连着打数个甚至数十个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会自动流出;有时会出现嗅觉减退、头痛、流泪的症状,有哮喘史者常出现哮喘发作。
2招:儿童常常“做鬼脸”。不少孩子可能无法详细描述症状,但因为鼻痒、鼻塞不适,儿童常要做出“鬼脸”,有时要用手掌将鼻尖向上揉搓止痒,并出现“缩涕”动作,久而久之鼻背皮肤会出现一道横纹;由于鼻塞要张口呼吸,孩子面部表情可出现“痴呆样面容”;挖鼻、鼻涕刺激易出现鼻孔和邻近皮肤潮红;另外,有的孩子因鼻塞引起面部静脉回流受阻,使眼睑下方皮肤色素沉着,会形成黑眼圈。
一看症状:过敏性鼻炎典型的症状为阵发性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以及嗅觉功能障碍,出现鼻塞、眼痒、咽痒、耳痒等症状,且常伴有哮喘,严重者可出现嗅觉减退、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二看鼻子:如果患了过敏性鼻炎,一般病人的鼻黏膜呈淡红、苍白或暗灰色,有水肿。鼻腔内可见清稀鼻涕,发作间歇期鼻腔黏膜极度苍白、水肿,甚至可形成鼻息肉。
三看诱因:过敏性鼻炎是鼻子暴露在过敏源的环境下,刺激到免疫系统而产生的反应。主要分为吸入性变应源和食物性变应源,具体引起过敏性鼻炎的过敏源除了花粉外,还包括冷空气、灰尘、动物毛发皮屑、毛制衣物等。大家更容易接触到这些过敏源,因此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2)过敏性哮喘:是儿童过敏疾病之中困扰最多也最严重的一种,发病年龄80%在5岁以前,且有逐渐提前的趋势。患儿都具有过敏体质,轻则对鱼、虾、蛋等食物过敏,重则对牛奶、西红柿、棉絮,甚至是对某种特殊气味过敏。引发哮喘的过敏原以粉尘排名第一,尤其是家庭中的灰尘,其次是细菌和蟑螂的分泌物。除了吸入过敏原会引发哮喘,其他过敏因素,如感染和环境因素也会诱发,包括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气温变化、空气污染杂质、烟雾、冰冷饮料等。秋冬季是过敏性疾病高发季节,由于与感冒的症状相似,不少家长把孩子的过敏性哮喘当作感冒治,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过敏性哮喘的最佳治疗时间是4岁~14岁,如果反复发作转成成人哮喘治疗难度就加大了。
过敏性哮喘发作时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喘息声,最常在清晨或夜间发生,也有一部分患者只表现为持续的慢性咳嗽。如果孩子出现反复性的皮疹、鼻炎、咳嗽或莫名其妙的哮喘,就应该考虑过敏性哮喘的可能性。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避免和减少哮喘的发作次数。首先家长应仔细查找引起哮喘发作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或清除这些过敏原;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饮食规律。保证有质量的睡眠,不要过分疲劳,避免情绪紧张波动。运动性哮喘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但适宜的体格锻炼还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第三,预防用药。可适当地选用一些药物,以预防哮发作。
(3)脊髓灰质炎:小儿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多发生于儿童,尤其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故又有“小儿麻痹症”之称。本病潜伏期3~35天,平均为5~14天。起病可缓可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39℃之间,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现象,经过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1~6天后,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即“双相热型”。这是脊髓灰质炎发热的特殊热型,凭此可与感冒相鉴别。随后,逐渐出现肌肉疼痛、知觉过敏、项背强直,以至出现肢体瘫痪等典型症状。
(4)流行性乙型脑炎:二者均可有发烧、头痛、咳嗽以及咽痛等症状,而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于7、8、9月份发病,潜伏期一般在10-14天左右。起病急,流涕现象却十分轻微,典型表现为高热、头痛、嗜睡、恶心、呕吐,重者出现惊厥抽搐,呼吸表浅,呼吸节律不规则,直至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发病早期可无特殊阳性体征,2~3日后可出现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腹壁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反射阳性,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少数患者出现软瘫。临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型患者神志清楚,可有不同程度头痛、嗜睡,体温多在38~39℃之间,一般一周内可恢复;中型患者有意识障碍,昏睡或浅昏迷,体温多在40℃左右,可有短暂抽搐,病程约为10天,无后遗症;重型患者体温常持续40℃以上,神志不清,有反复或持续性抽搐,出现病理反射,并出现呼吸衰竭,病程2周以上,并在恢复期留有精神异常或瘫痪,部分病人留有后遗症。
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人尤其是儿童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预防乙脑应采取灭蚊、防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10岁以下儿童应尽快接种乙型脑炎疫苗,以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开展防治乙脑知识的普及教育运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扫卫生死角、积水,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乙脑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从2~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发病从前1年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流脑的早期症状往往类似流感,但流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儿童多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可明确诊断。
(6)百日咳: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小儿。其特征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深长的鹭鸶鸣样吸气声。本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一般经过7~10天左右,出现特征性痉咳,即阵发性短促咳嗽,声声相连,连续十余声或几十声,随之深吸气发出鹭鸶鸣样高调吼声,暂时间歇后再反复发作。病程可达三个月之久。这些特征,都是感冒所没有的,可资鉴别。
(7)麻疹: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表现突出,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麻疹具有明显的分期及比较典型的皮疹。麻疹前驱期约3~5日,表现为有低到中等度发热及上呼吸道其他症状,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伴有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出疹期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通常在发热三日左右开始出疹子,出疹顺序为耳后发际、面颈部、胸、背、腹及四肢,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开始隐退。皮疹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再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