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2年的到来,阿里巴巴这种“只争墙外香”的局面也终于告一段落了。当时,阿里巴巴已经获得了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的风险投资,阿里巴巴在西方世界的商誉已基本形成,海外订单也相继到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危机爆发,马云决定立即停止烧钱,撤回中国,稳定在杭州,扎扎实实地发展价值链的国内一端。至此,马云“国外包围国内”的发展路线,终于胜利实现。
唐骏向右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唐骏从微软中国总裁到盛大网络总裁,再到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从年薪1000万元,到获授超过4亿元期权,再到10亿元原始股的“财富三级跳”。唐骏一路上都在用他改变职业经理人对民营企业“水土不服”的事实,向人们证实着他“打工皇帝”的经营神话!
金牌营销,与合作伙伴双赢
营销渠道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困扰着微软。一直以来,微软的产品线主要包括前台和后台。后台产品通过销售人员销售,前台产品则基本靠经销商。但因为“前台”可以给经销商的利润太小,所以经销商不仅抱怨连连,而且积极性不高,所以造成了微软的营销薄弱环节。
当唐骏发现这一问题后,就开始致力于销售渠道的“建设”工作。因为唐骏知道,一个没有食欲、消化功能不健康的人,身体也一定不会强壮,所以唐骏要做的就是吊前台渠道的胃口。
这时候,从微软(台湾)过来的渠道总监叶伟伦交给唐骏一份关于渠道改革的计划书。其中,叶伟伦计划想把销售点增加到几十个城市,把经销商从800家翻到1500家。但唐骏看过计划却说不够,“要玩就玩大的,先做2500家,城市也要做到100个”,这是唐骏的初期计划。
但这让叶伟伦觉得有些为难,因为过去微软的让利幅度比较固定,经销商的利润空间非常小,所以销量一直上不去。要扩张渠道,就需要向经销商让利。因此叶伟伦又提出了一套自认为是“金牌”的解决方案,将让利幅度从3%~4%增加到5%。但唐骏却说:“什么叫金牌?利润多才叫金牌。我给你20%。”在唐骏看来,渠道的竞争实际上是利润的竞争,只有让利足够多才能吸引更多的代理经销商。唐骏的决定着实让叶伟伦大吃一惊,因为唐骏给他的授权,比他的期望值高了4倍。
就这样,在2002年7月微软(中国)启动了历史上最大的渠道合作伙伴投资计划——春耕计划,在27个省、4个直辖市投资800万美元,招募2500家软件经销商建设渠道。
很快,唐骏在黄埔江畔的香格里拉大酒店招待了即将成为“微软舰队成员”的1000多名合作伙伴。一开始,唐骏就出现在搭建成军舰模样的讲台上,他戴着白色的舰长帽,穿着白色的舰长制服,和台上同样穿着海员服的同事们,在雄劲的乐声中一起表演。然后,由叶伟伦宣布的“金牌方案”,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情绪调动了起来。这上千个合作伙伴都坚定了跟随微软的决心。“在中国,有几千家公司在销售微软的产品,也就是说,有几千家公司靠微软活得很好。”唐骏最高兴能有这样的局面。此后半年时间内,全国销售微软前台产品的人增加了3倍多。
唐骏之所以能为微软带来这样的销售局面,是因为他懂得与合作伙伴双赢才是为商的道理,而这也是所有的管理者应该明白的道理,因为这是一个合作“双赢”的时代,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在某种合作的形式下经营。
我们只要浏览一下每天媒体上的新闻,就能看到这样的报道:在同一管理机构下合并的工商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今天是两家铁路公司合并,明天是几家通信公司合并,过几天又是几家钢铁公司联合起来。这一切的联合行动,其目的都是为了在高度的团结及合作下,发挥出无比的力量。
竞争与合作、投入与利益是合伙人相处时谈论最多的,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处理不好就很容易导致企业经营失败,而要想财源滚滚,与合伙人之间的互惠互利是必不可少的。
为什么要组成互惠互利的合伙企业,而不是一个人创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合伙创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集个体的力量于一体,形成比原来更大的合力。一个人单打独斗势单力薄,不能成功或创业困难,为了得到需求的某种优势,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大家只有联合在一起,才能闯荡商海、搏击市场,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
互惠互利是合伙人相处的基础。在一定的阶段和时期内,合伙企业存,则合伙人的事业存;合伙企业亡,则合伙人的事业亡。因此,在经营中合伙人必须注重合伙企业的整体利益,注重与其他合伙人的利益关系。
每一个合伙人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会考虑个人利益,在管理决策上也存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有冲突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任何一个合伙人在经营合伙企业时,脑海中都必定思考过关于“利益”的问题,而如何做到互惠互利也一定困扰过许多人。
要知道,纯粹讲整体的利益,讲合伙人应该如何维护别人的利益,这是很不现实的,因为合伙人的本质是谋利。他们不是救济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只讲求利人,而不顾自己。如果一定要他们这样做,必然会压抑他们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但是,企业管理者在合作求双赢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要使得双方的利益和情感需求都得到满足,并愿意进行下一次合作。假如两个朋友合伙做生意,每一次可以赚1000元钱的利润,假设大家付出的劳动相等,则这个利润应该是五五分成,但是有一方却拿走了600元或者更多,一两次也许还会安然无事,如果次数多了,肯定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并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这显然不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双赢,无疑是一种金牌营销策略,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对方的需要,彼此同时迈上了成功的台阶,最终各得其所,这正是现代“合伙赚钱,谋取双赢”的成功理念。
微软:唐骏PK盗版
微软想要融入中国,唐骏首先要解决在中国猖獗的盗版问题,因为这直接与业绩挂钩。唐骏清楚:微软让他当总裁,就是要他将业绩做得比前任好,而业绩怎样才能好呢?唐骏认为只要大家都用正版,业绩就会好起来。
但唐骏对盗版的态度和他的前任——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不同,不过分地打击盗版。因为在唐骏看来,如果自己那么做了,下场就会跟前任们一样了。以前数任总裁总是认为:在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应该由微软来划定,中国政府、产业界、企业只要跟着微软制定的规则走就可以了,因为在美国微软是领导者,它带动了美国软件产业的崛起,而美国软件业的崛起,则产生了盖茨这样的美国式英雄与微软这个美国式传奇,所以他们也相信只有跟着微软走,中国的软件产业才有机会——微软俨然是个领导者。
这是美国微软对中国的谆谆教导:学习微软,中国就能产生美国式的英雄与微软式的传奇。但唐骏则意识到:中国不能复制美国式传奇,中国有自己的规则。
比尔·盖茨曾经的一句话:“中国人喜欢盗版,我希望他们盗版我们的软件,到时我就能向他们收钱。”在中国用户中被演绎成:让中国人去偷吧,只要他们想偷,我们希望他们偷我们的,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后来,这句话又被简化成:中国人是小偷。最后,终于导致了微软在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公关危机之一。
其实比尔·盖茨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他真的对盗版愤怒了:比尔·盖茨刚到中国时很兴奋,因为有上亿人使用电脑,电脑里都装着Windows操作系统;接下来他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用微软的东西,微软在中国却没有营收呢?
愤怒是没有用的,虽然这句话准确反映了微软的困境,但微软中国还是要为比尔·盖茨的话付出代价的。中国用户开始一边免费使用微软产品,一边大骂微软。
出现这样的局面,完全是因为比尔·盖茨不了解中国人。“过分地强调盗版会导致反感,”唐骏在《打工皇帝唐骏》中,将心比心地说,“中国人不喜欢被强迫,中国人喜欢将心比心。话讲清楚了,说明白了,事情就好办。”唐骏觉得自己应该想办法帮助微软突破这样的困境。“我很难评价我的前任处理盗版的方式和方法,但我不会加大力度来告诉人们盗版横行。”随后,唐骏对微软总部说:“微软在中国的角色就是配合政府,安安分分地做一个企业公民,不能速成,只能缓进。”
唐骏想要说服微软总部的是:对微软中国区的总裁考核不重在业绩上,特别是短期考核。唐骏对微软美国总部说:“盗版对微软营收的影响并不大。”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唐骏举出实例:2001年,即唐骏任微软中国区总裁的前一年,微软全年共赚了158亿美元,合1400亿元人民币。而在中国丢掉1个亿对于微软来说,仅仅意味着全公司放假半天。当然,唐骏还对总部解释说:“短期不注重业绩,并不代表长期不注重业绩。微软当下的任务是让中国人用微软的产品,等产业环境变好了,微软自然就能收到钱。”唐骏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更明白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感情,他的做法不含道德批判,不会对中国企业、中国人造成情感上的伤害。
唐骏还认为,盗版猖獗,主要是因为微软目前的产品定价策略不能获得中国用户的认可。中国用户普遍认为微软产品价格太高,与中国用户实际收入情况不符。许多企业谈及微软产品,都说:“Windows和Office太贵,如果便宜点,可以考虑买正版。”但对于这一根本原因,唐骏也很为难。在《打工皇帝唐骏》中,唐骏总结原因说:“我对价格的调整幅度不大。微软实施全球定价策略。我敢保证微软在中国的价格决不比美国贵,但我没有权力让微软在中国的价格比美国便宜很多。否则,微软的产品会从中国返销出去,那时赚钱的是走私商,用户也不会得到很多便宜。”
但唐骏还是没有放弃对改变这种局面的努力。在微软中国两年的时间里,唐骏一直推动微软的价格调整,以让更多人使用微软的正版软件,享受正版软件服务。其成果之一就是推出简化版Windows,价格不到20美元,对学校用户与政府用户实施差别定价。虽然唐骏的这种策略最终对于微软营收增长的贡献并不大,但却换得了中国企业与政府对微软的理解与尊重。从这时候开始,中国政府与企业不再觉得微软是那么霸道了。这就是在唐骏领导下的微软中国不同于以往的打击盗版的方式。
另一方面,唐骏一直难以认同靠打击盗版来增长业务的方式。相反,唐骏希望通过教育来引导,加强人们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毕竟盗版对微软的损害并不是很大,但盗版及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中国整个软件行业根本利益的损害却是巨大的。唐骏认为,这一点在2001年就已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内的有识之士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