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圩是九峰山南端的出人口子,它位于山腹中段的山架脚下,往南即下粤省,往北即进入九峰山区的大山里。这圩场扼守两省三县的地盘,有所谓“朝闻三县鸡鸣,夕观两省灯火”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文化大革命”前,三天逢一圩。逢圩日,人们从两省三县汇集于此。真乃人山人海,蔚是壮观,且市面也很繁华热闹。如今说是学东北的什么地方的“先进经验”,搞什么“大集”,全县甚至全地区所有集市圩场,都要统一在一个日子里,所以,九峰圩也随即改成了十天逢一圩,这一改,赶集就不方便了。不过,这里毕竟是两省三县交界交叉的地方,市面上也还算繁华热闹不过。
婷婷约摸在半上午时分就来到了九峰圩上。今天正好逢圩日,圩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婷婷无心欣赏市面的热闹景象,她只想着访寻夏华的那件毛线衣的着落,她穿行于人海人流中,从前街走到后街,后街又返到前街,东巷走到西巷,西巷又返到东巷。只要是她觉得可问和该问的人,全一一问到了。特别是瞥见那人穿的毛线衣有点儿像,她便会老远老远地追上去问和瞧。一直到弄清了不是的才罢休。她近乎怪异的举止行动,直叫很多人感到不解,自然便有不少好事者,反过来围起她盘问,甚至疑她是个精神病,弄得她尴尬极了。
偌大的一个九峰圩,要寻访到一件失落已久的毛线衣,真如海底捞针一般不容易。下午时分,眼看着太阳快要落山了,圩场也逐渐散了,婷婷除了走乏了自己。访得口都干了,再无任何收获。她好不沮丧!同时腹中也自然饿,于是,她花了两毛钱,在一家饮食店买了碗煮米粉吃。可是由于心中烦闷。米粉吃了一半,又吃不下去了。她索性不吃了,看看天色,已是不早。回山还有二、三十里路。她不敢怠慢,只得带着满心的愁闷沮丧地回程。
一路上,她一边走,一边想象着夏华的母亲该是怎样的心情希望儿子珍惜她的那件毛线衣的,想象着夏华那天又是怎样地狠心拿去圩场卖掉的,也更想象着夏华卖掉毛线衣后一个时期内瞒着她而内心极其痛苦的情况。这些情景一个一个的。就像走马灯似的在她眼前出现,她感到无限的内疚,愧对悉心照顾和保护自己的华哥。想着走着,走着想着,心里愈来愈悲痛。忍不住大哭起来。
这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中的路。说它是路,其实何曾有路?只不过是走熟了的人凭着熟悉的方向方位知道应顺着那道沟坎,沿着那架山梁,穿过那片什么样的林带走罢了。婷婷自打进山来,总共才出入过三个回程。第一次是初进山那次,有幸偶遇夏华带了她走一程。第二次是跟着夏华和蓉姑为建平和嫒媛送程。第三次便是病的那次,出山时,她昏迷不醒,且在夜里。是夏华背着到九峰圩的,她自己全然不知,所以说这回是不能算数的。病好出院,那才是跟着夏华走回来的,这一次当然该算数。然后,便是这一次了。这一次。是她独来独往的,全凭着上几次走过留在脑海里的印象。
婷婷一边走一边哭,浑浑噩噩的,自己根本就不知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忽然眼前出现了一处断崖——全没了路!她不觉一惊,记忆中,上几次走过的地方,根本就没遇到过断崖。她赶紧止住了哭泣,细看周遭情境,竟然完全陌生,才知自己浑浑噩噩的走错了路线。于是急忙又往回走,可走着走着,又走了好一程路,感觉还是不对劲。只好再另调个方向走,穿过了道樟木沟。翻上一个大高山梁后,站在脊梁上,透过林木,细察远近景像。越来越感觉全不对劲,眼看着夜幕将垂落,四外青山雾弥瘴涌,昏黑开来,眼帘处尽已是灰蒙蒙暗淡的一片。不觉心慌起来。可一心慌。便更加是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不知桠湾窝在哪一块天地了。这一着慌起来。便胡乱地奔跑起来。又不知奔了多久,跑了多远,鬼差神使地竟然又走到了起始发现迷失了路线的那个断崖头。
这会儿。天就完完全全地黑下来。昏黑严严实实地遮掩了整个大山。透过树梢,只见着月光惨淡,树影摇曳,林间深处,有时候会突然窜出一只什么的野物,打身前甚至从脚背上或脚跟边扫着你的裤腿,“飕”的一声窜过,吓你一大跳,然后再听见它搅起灌木丛和地下那厚厚的落叶朽枝等一溜儿“哗啦啦”猛响,有时候还会偶尔响起一声尖厉的、凄惨的什么叫声,这叫声在这夜空下,凄清的深山老林子里,叫人魂飞魄散。毛骨悚然!
婷婷本是个生长在大都市里的金枝玉叶般的官宦之家的千金小姐,若不是一场突然而来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她备受父母呵护,养尊处优,何来苦与愁?更何况会流徙他山异乡,受这无端的苦?会这样子一个人像一条游魂似的迷失在这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之中!此刻的她,已是恐惧得无法自持,惊吓得冷汗通体地直往外涌,可她愈是惊吓,衣服便愈被灌木枝桠和荆棘丛撕破扯烂,脚上的两只解放鞋中的一只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跑丢了。而且她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是一只鞋一只赤脚的在奔跑着。她一边跑,一边哭号着。她多么地盼望夏华的突然出现哪!每一次惊吓,她首先哭喊的便是夏华。一声声“华哥、华哥”的凄惨哭喊声。响彻在林子的上空,惊起树上的宿鸟们一阵阵“呱呱呱”乱飞乱叫,更叫这本来已是阴森恐怖的深山老林又平添了几分阴森恐怖。
婷婷喉咙都哭裂了,声音都喊哑了,可是哪里能见夏华的影子。
当她鬼差神使的又好不容易爬上一个山头时,低头一看,呀,又是一处断崖头!面对着下方黑洞洞的不知深浅的山涧空谷,她失望了,随之而来的便是顷刻间意志和精神彻底崩溃,疲惫至极,浑身上下松懈了,全没了一点儿力气。她想贴着崖头的一块巨石歇息一下,可是身子还没贴上去,顿觉两腿发酥筛米般的哆哆索索,站立不稳,额头冷汗直冒,一阵昏厥上来,眼前一黑,身子便慢慢地不由自主地软瘫下去,倒在巨石旁的荒草丛里,昏了过去……正当婷婷在九峰圩寻访夏华那件毛线衣这时,夏华在各处林间走了一遭后,便想起这一阵已好几天没去樟木坑石三爷那儿了。于是,在接近晌午的时分,他就转道去了樟木坑。到了樟木坑,才知道刚巧石三爷打着一只麂子,石三爷正要蓉姑过桠湾窝去叫夏华和婷婷来吃麂肉。没想到蓉姑还没有动身。夏华便不请自来了。夏华自作主张说,用不着去叫婷婷了,下午时候就由他带点回去给婷婷吃好了,石三爷说。那也可以。
夏华的到来。蓉姑就甭提多高兴了。因为有了这麂子肉,这一餐中午饭,老少三个人吃得忒有兴味儿。石三爷更是酒兴大发,硬逼着夏华陪他一杯一杯地直吃喝到日头降到西山头才罢休。要知道,夏华不仅狞猎工夫是石三爷手把手的调教出来的,而且喝酒也是石三爷一杯一杯的调教出来的,石三爷酒量很大,自制的红薯老窖,别看他已是六十老几岁的老人,可还是能一次喝个两三斤不醉,夏华呢,三年前,刚进山时,滴酒不沾唇,可现在亦不在了石三爷之下。
这一顿酒醉饭饱之后,夏华又在这里帮着石三爷劈了好一堆柴。跟石三爷祖孙俩聊了不少的天,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才带上两条猎狗回返桠湾窝。临走时,石三爷叫蓉姑装满一大钵麂子肉给夏华带上,让婷婷吃。
夏华捧着这一大钵麂子肉兴冲冲地回到桠湾窝时,天便傍黑了。他人还离茅屋老远的,就朝屋子里直唤起婷婷来:
“婷婷,快出来看,我给你捎什么好吃的东西来了?”
然而,茅屋里却是静悄悄的,不见婷婷的应答声。夏华不禁有些诧异,照说。婷婷听到他的叫唤声,该会高兴地跑出屋来迎接他的。更何况像今日这样,清早出门,直是这会儿才回来呢!夏华又唤了一声,仍是没有回声,倒是那条一惯躺在堂屋门口的檐下的大黑狗一听到夏华的叫唤声,便一跃而起,迎着夏华和它的两条同伴跑了拢来。摇头乞尾,磨磨蹭蹭的。
夏华一诧异,不由得加快了步子,“咚咚咚”地奔下山坡,穿过屋前的那片开阔地,奔向堂屋。到了堂屋门口一看,堂屋门掩着,檐下十几只鸡抖抖瑟瑟,挤挤搡搡拥在一堆儿——还没有圈进鸡棚里去,夏华顾不着多想,一把推开堂屋门,同时又对着屋里连唤了几声,屋里一片沉寂。黑灯瞎火的,没掌灯,没见婷婷的影儿。他就黑里摸摸索索地找到靠墙的桌子,且将一钵麂子肉放好,然后从衣兜里掏出火柴,“哧”的一下擦燃,点着了桌上的煤油灯。灯点上了,屋内这才有晕黄的亮光。借着这亮光,夏华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桌面上一只饭碗压着一个角的一张纸条。他抓起纸条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婷婷原来到九峰圩找毛线衣去了!这一看不打紧,夏华心里立刻像擂响了鼓,急了。这天已完全黑了,还没见婷婷回来,哎呀!一路上深山老林的,她一个女孩子家……夏华哪还敢犹豫,一阵旋风冲进自己的卧室,从床头抓起手电简。又一阵旋风刮出堂屋。连屋门都顾不上关,背着没下肩的鸟铳,一声唿哨,唤起两条猎狗,带着它们直奔樟木坑。
夏华跑到樟木坑,直扑石三爷屋门,也顾不着喊话了,一下闯开门,见着石三爷和蓉姑祖孙俩,便上气不接下气地断断续续把婷婷去了九峰圩找毛线衣。至今人未归的事说了一遍。
石三爷和蓉姑一听,也不禁大吃一惊。蓉姑此时正捧着爷爷的衣服。在为爷爷补。这会儿,忙将衣服往爷爷怀里一塞,拉起夏华的手,急急地说:
“走,华哥,我们赶紧下山找去!”
“慢着!”石三爷一声喝住蓉姑说,“黑灯瞎火的,就夏华一个电筒,能有多大的用?蓉姑,快去拿几个松油把子来点着,既可照明又可吓野兽的。”
蓉姑一吐舌头笑了,然后听从爷爷吩咐,进里屋拿六、七个松油把子,自己拿几个。另交夏华几个。石三爷为他俩点燃后。又叮咛说:
“婷婷这妹子总不会还在圩场上逗留的,八成是在回程中迷失了。你俩最好是一路走一路呼唤她,一旦她就在路边附近,听见了也好给她壮壮胆,我在这里等你们,找到了。先到这里来。”
“嗯。”夏华和蓉姑听过,同时应答一声,然后打起燃着的松油把子,唤过两条猎狗。风风火火地奔出门,奔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