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界商号意识的失落,是长期以来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缺憾,企业被看做是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名称中通常只冠以省、市、县名来显示其性质或级别;有时在同一地区遇有数家同类企业时,则干脆用序号加以区别,如第三棉纺织厂、无线电元件十一厂等;而企业名称中惟独缺少属于自己的名字———商号。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现在企业界正在醒悟,不少企业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号。
现在国内不少企业出现更名热,也是中国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发生质变的一个信号。也就是说,这是摆脱在发展初期起名中的地域局限或其他疏忽。出口商品面对的是陌生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如何避免误读名称引起的购买心理障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是企业经营者再也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创业之初决策者在起名上的随意性与偏爱,在封闭条件下往往看不出来,一旦企业发展到要面对全球市场的时候,就看出了当时文化视野的狭小,明白了名称是企业文化的深层问题。
所以企业名称作为企业整体的化身,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掂出了分量。如何培育企业自己的商号,中国企业界正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
三、运用营销手段塑造品牌形象
一个品牌,对内表现为核心价值,对外表现为品牌形象。打造品牌就是运用营销手段来塑造品牌形象。品牌打造得好,就是品牌形象塑造得出色。严格地说,品牌形象的打造有一个模式、三条途径,这个模式就是“整合品牌营销”模式,三条途径就是导入“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品牌推广运营系统”和“品牌管理控制系统”。只要按照这个模式运行,品牌形象就一定能够树立起来。不过,运用这个模式将是一个较大的品牌工程,就区域化而言,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这就是打造品牌时必须面临的一些内容。
首先我们要明白,品牌形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许多营销中的其他形象罗列起来的,如产品的形象、价格的形象等,它们都关系到品牌形象的建设。我认为至少有七条有关的形象在创建品牌时需要共同来打造,它们是“品质形象”、“价格形象”、“通路形象”、“广告形象”、“促销形象”、“顾客形象”和“企业形象”。
品质形象是品牌形象的基础。建立品质形象并不是简单地只是提高产品的质量,关键是要建立起“良好品质”的印象。从一开始就做到这一点十分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另外,如果产品需要改良的地方很多,我们要从何处下手呢?一定要先从能够“看上去就好”的地方下手。品质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了就说好”的层面上,要做到“看了就说好”才行。所以说,品质形象要有“看得见、摸得着、觉得到”的改善才能满足打造品牌的要求。
我们常用产品零售价格的高低来形容其价格形象,认为高价格就是好形象,低价格就是坏形象,这种推断有失公允。应该说,价格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只有在与同类产品的比较中才有高低之别。在产品没达到“看上去就好”时,定高价会有损品牌形象,消费者会问“凭什么”。但当产品的品质形象建立时,定低价也会有损品牌形象,消费者还会问“为什么”。所以我们认为,品质形象和品牌形象又是价格形象的基础。那些以成本定价者太保守,以利润定价者太感性,因此,“品质/价格”和“品牌/价格”的定价模式才更合乎打造品牌形象的需要。
完整的销售通路是中间行销加上终端行销。中间行销指的是批发销售,终端行销指的是零售。通路的形象必须建立在零售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零售商的形象就是我们的通路形象。在20世纪60年代,“索尼”电视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起初在寄卖店里销售,于是美国消费者称之为“瘪三”产品。后来索尼公司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下大气力把产品从寄卖店里收回,最终摆到了鼎鼎有名的马希里尔百货公司的货架上,于是消费者纷纷购买。“索尼”的品牌从那一时刻才真正开始有了起色。
做市场就要做广告,但做广告可不一定就能做好市场。卖产品就要做广告,但做广告可不一定就能卖出产品。造成这一尴尬结果的原因,很多情况是因为广告形象不好引起的。我们要建立广告形象,企业有两条可控制因素和一条不可控制因素。可控制的因素包括选择大媒体做广告和进行大投入做广告。不可控制的因素指的就是广告质量,包括创意和制作水平。简而言之,建立广告形象需要“两大一高”,即“大媒体、大投入、高水平”。媒体大、形象就大;投入大,形象就强;
水平高,形象就好,其实就这么简单。
销售促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市场推广手段,但它也是一柄双刃剑,弄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由于品牌在打造过程中,需要经常使用一些促销技巧,品牌经理就必须仔细考虑哪些促销方法有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其中最明确的损害品牌形象的促销方法就是打折销售。当然,“大甩卖”就等于把品牌扔进了“泥潭”。只要我们用心看一下,你不难发现,凡是那些与“降价”有关的促销方式对品牌形象的打造都是不利的。
但有些事情也物极必反,“狠狠地降一回价”有时也可以引起一波市场革命。市场得以重新整理,地位可以重新排队。品牌的知名度和消费关注度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提升。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营销理论诞生,那就是美国人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论”。自那时起,产品就不再是为大众服务的了,而是为一部分人享有的。这一部分人就产生了特定的“顾客形象”。你可以想一想坐“奔驰”汽车的都是些什么人;穿“耐克”鞋的属于哪一类;谁才会常常喝“茅台”酒。没错,品牌的管理者就应理所当然地使品牌为这些人服务。但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动用价格杠杆。我们若想招徕大多数人的生意,就放低价格门坎。如要维护少数人的利益,就设置价格障碍。价格自然会把人群区隔开来。顾客的形象也来自于他自己的支出水平。
品牌是隶属于一个市场主体的。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是息息相关的。建立企业形象,可从“有形的建设和无形的建设”入手。前者指的是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后者指的是营造企业的精神文化。但这些都是企业内部的打造。建立企业形象,关键还在于更多地进行媒体的宣传报道。当然,这些媒体消息必须是有利于企业的。如果缺乏媒体的支撑和传播,企业的形象就不可能转化为市场的形象。企业的形象终究还是要得到市场和社会承认的。
天道,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对时间把握上。行为识别,是对企业理念的动态塑造,即在企业理念确定以后,通过一系列活动让社会公众逐步了解它、接受它,从而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之目的。
我们知道,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一则信息,一般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如果你能找到所需要的规律,把握好运作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缩短公众接受时间,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因此,根据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认识到时机的来临,就成了行为识别的关键。
《周易》从不同角度,对“天道”进行了模拟与阐述。由《周易》衍生出来的预测体系,不仅能对时机何时降临作出准确预测(尤其对一些偶发事件的发生进行超时空分析),还能为你抓住某个时机的行为结果作出准确判断,使你作出最佳选择。
一、行为识别(BI)是企业实施CI战略的保障
从某种意义上说,CI系统中MI、BI和VI的关系,就仿佛一个人的心灵、行为和仪表。一个形象完美的人应该同时具有美丽的心灵、高尚的行为和英俊的仪表。人的行为是由其思想(心灵)所支配的,而一个人形象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它的行为。企业形象也是如此,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归根结底取决于企业“如何去做”。
理念识别(MI)是CI系统的基本精神所在,它处于最高决策层次,是系统运行的原动力和实施的基础。但是无论从管理角度,还是从传播角度来看,理念仅仅代表着某一企业的意志和信息内核。企业理念是精神化的、无形的,但是受企业理念支配的企业行为识别(BI)是可以体现出来的、有形的。如果理念不能在行为上得到落实,那它就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流于形式。同时,企业视觉识别(VI)的内涵是由企业的BI所赋予的,通过VI所产生的联想便是企业的BI(即如何去做)。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无论口号喊得如何漂亮,广告做得如何诱人,也无法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更谈不上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只有将企业理念化成每一位员工精神的一部分,贯穿到员工的一言一行,企业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才能赋予VI富于魅力的内涵,才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企业CI战略的实施才能够卓有成效。
由于行为识别的独特作用,决定了企业在导入CI时必须把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习惯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不断打破旧的不良习惯,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真正的观念转化和水平提升,就成为现阶段我国企业实现CI战略的重点。当然,企业要搞好BI建设绝非易事,必须对行为识别系统的构成和目标有全面透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全力推进。
二、企业行为识别系统构成和目标
行为识别是CI的动态识别形式,它的核心在于CI理念的推行。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与员工的行为视为一种理念传播的符号,通过这些动态的因素传达企业的理念、塑造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行为识别系统几乎覆盖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企业内部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环境的营造、员工教育及员工行为规范等;
二是企业外部系统,包括产品规划、服务活动、广告关系及促销活动等。
企业行为识别的目标在于:
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与教育训练,使员工行为规范化。
企业在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活动中,体现出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并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出企业的理念精神和经营价值观。
通过有利于社会大众和消费者认知、识别企业有特色的活动,塑造企业的动态形象,并与理念识别、视觉识别相互交融,树起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
三、行为识别系统构件的关键环节
1.员工教育是将企业理念贯穿于行为的基础
行为识别系统的建设不是员工自发的。如果公司的理念只以条文化的形式出现,那么企业的员工就不会把它放在心上,也就无法渗入组织内,成为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而表现在行为中。因此,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让全体员工知道本企业导入CIS的目的、意义和背景,了解甚至参与企业识别系统的设计,熟悉并认同企业的理念,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内每一位员工都是企业形象的塑造者。员工教育主要包括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通过教育培训,使员工从知识的接受到情感的内化,最终落实到行为的贯彻。
2.制度和规范是建立行为识别系统的有力工具
企业建立行为识别系统,不能只靠铺天盖地宣传教育,还需要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范。制度和规范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有章可循、规范统一,使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员工而言,制度和规范是一种约束,但也是顺利完成工作的保证。制度和规范的设计必须以正确的企业理念为指导,必须有助于员工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准确无误、积极主动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制度和规范的内容如果偏离了企业理念,将会造成员工思想与行为的不协调、不统一,直接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给企业管理带来失误和损失。
3.卓越的管理是行为识别系统顺利实施的保证
BI规范化管理是CI导入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同时也是最难把握的一环。理念可以树立确定,商标符号可以设计,而人的行为却难以理想化地进行统一。因此,BI系统的顺利实施,需要有效地管理手段作为保证。与美国、日本企业雄厚的管理基础和高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相比,我国企业的管理基础还十分薄弱。因此,企业必须将CI战略的实施建立在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就是说,企业在开展BI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在组织上和制度上进行管理革新;其次,要有计划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引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其三,要特别注重管理人员的开发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经理人队伍,从而保证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管理革新的有效实施。
总之,企业在导入CIS时,必须综合考虑自身的经营管理现状,注重MI、BI、VI的系统化设计和整体化实施,强调CI导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并举,通过BI系统的有效实施,把企业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以及员工的行为之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升和改善形象,才能使CI战略真正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