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北京自然博物馆首次展出了“矛尾鱼”标本,展览的名称非常引人注目,叫做“我们的鱼祖先”。我们知道,鱼类是以鳃呼吸,用鳍游泳,生活在水里的一种脊椎动物。鱼类与人类以至陆生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怎么能相提并论呢?但是,科学家的研究却肯定的证实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大约在4亿年以前,也就是地质史上称为泥盆纪的时期,在自然界的淡水湖泊、沼泽地里生活着一种数量非常多的总鳍鱼。这种鱼身体呈纺锤形,体长有1米多,游泳非常迅速,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然而,在以后的漫长年代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当时陆地上气候相当温暖潮湿,使很多的陆生植物得到蓬勃发展,也有些沿着广阔的沼泽地和淡水河岸生长,大量的植物枯叶凋落到河中,再加上有些沿岸或水中生长的树木,根部也在水中腐烂。结果这些残根败叶的腐殖作用,使水中的氧气大量减少。这对当时生活在河水中的总鳍鱼是个严重的威协。在这种危难中,有些总鳍鱼因不能适应而死亡,但也有些总鳍鱼,却利用胸鳍和腹鳍,把身体支撑起来,或攀附在水中的腐叶上,或爬上河边的树根上吸取空气中的氧气。由于水的进一步败坏,总鳍鱼更进一步增加对大气呼吸的依赖,有的甚至爬到河岸上,呼吸空气。在后来从地层下探掘出来的总鳍鱼化石时发现,总鳍鱼的胸鳍和腹鳍,基部肉质非常厚,鳍肉骨骼的排列和陆生动物五指型附肢相类似,总鳍鱼头骨的膜成骨,和古代两栖动物头骨的膜成骨也很相像,而且古总鳍鱼已经具备了内鼻孔,说明这种鱼已能利用肺进行呼吸。所以,古代总鳍鱼就这样逐渐演变成古两栖动物,成为陆上四足动物的祖先。也可以说,鱼类是陆生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祖先。
1938年,人们在非洲南部东海岸附近,竟捕到了一条还活着的总鳍鱼。由于它的尾鳍中部突出呈矛状,所以称为“矛尾鱼”。通过对矛尾鱼的研究,更充分地证实了过去根据化石资料,提出的上述古代总鳍鱼演变理论的正确。在我国展出的“矛尾鱼”,就是自1938年以后捕到的近百条矛尾鱼中的一条,使人们得以亲眼看到了与古代总鳍鱼有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的现代总鳍鱼,似乎也能联想到我们“祖先”的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