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疑问的种子越早越好,一粒种子意味着一片森林的收获。
俄国科学家米丘林于1855年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他父亲种植了一片果园。童年时代的米丘林对这片果园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地上的野草,树上的花果,都给了他无比的乐趣。
稍大一些,米丘林在父亲的支持下,在果园里有了一块“自留地”,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米丘林照着父亲的种植方法,将许多果树的种子埋在地里。春天来了,绿芽冒出地面。父亲看到他对果树栽培那么着迷,便一五一十地把一些简单的果树栽培的方法教给他。
两三年后,小米丘林种下的果树结果了。在果树成长过程中,小米丘林也渐渐长大了。他对于自己的“成果”并不满足。他看到父亲将一种果树的枝条嫁接到另一种果树上,感到十分有趣,也在两种果树上搞起嫁接。可是,几天后,他嫁接的果树枯萎而死。
“爸爸,为什么我嫁接的果树不能成活?”小米丘林问。
父亲笑着告诉他:“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嫁接。许多果树之间还不能嫁接。至于为什么,现在科学家也还稿不大明白。你好好学习,长大也许能揭开这个奥秘。”
父亲的话给了米丘林极大的鼓舞。然而在米丘林憧憬着上大学深造时,父亲却意外地病倒了。家里的土地,包括那片可爱的果园,都卖掉了,以偿还父亲的治疗费。17岁的米丘林也只好辍学,到一个铁路管理站工作,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米丘林上大学的理想成了泡影。
然而,生活的拮据和艰辛,并没能阻拦米丘林对果树栽培的爱好。他利用铁路管理站人员往来多的特点,向旅客打听各地果树栽培情况。渐渐地,他了解到:果树的品种很少,好的品种更少,以致影响了果树生产和发展。于是,他暗暗下决心,要培育出几个好品种!
于是米丘林省吃俭用,租下了一片荒废的果园。有了果园,可没有树种子怎么办?
米丘林自有办法,他利用业余时间,到贵族们丢弃的垃圾中寻找。对于贵族们投来的鄙夷的目光,他并不理睬。
有一次,在街上,米丘林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边走边吃着一种水果。他高兴极了,这是一种从没有见过的水果。于是,他悄悄地跟在姑娘的后面。
走了一段路,姑娘发现后面有一个“尾巴”,便大声喊叫:“快来抓流氓啊!快来啊!”
结果从四面八方涌来了一群人,将米丘林围住。大家厉声斥道:“你大白天想干什么坏事?”
“我我……只是想捡她那水果的种子。”米丘林辩解道。
幸好,一位熟人作证,米丘林确有这种“嗜好”,才算解围。不过,米丘林并不觉得委屈,因为他如愿得到了那水果的种子。就这样,米丘林的果园种上了各式各样的水果。白天,他利用休假日及上班前和下班后的一段时间,在果园里摆弄。晚上,则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果树栽培知识。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米丘林不知在果园里撒下了多少汗水。
一次他把当地苹果树的花粉授给“中国苹果”的花,得到了第一批杂交种苹果。他把这批充满希望的杂交种苹果苗种下,期待着收获。可出乎意料之外,这些娇嫩的“宝贝”却耐不住严寒,枝叶被冻得枯萎了。这可怎么办?米丘林灵机一动,从一株残存的优良杂交种苗上取下几个芽,再把它们嫁接到“中国苹果”的树枝上,结果杂交种芽茁壮成长,顺利地度过了严冬。后来,这些杂交种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由此,米丘林发明了果树杂交育种的“蒙导法”。
在这以后,米丘林经过无数次杂交试验,又发明了“无性接近法”和“媒介法”等育种方法,成功地培育了一个又一个新品种。
在回想自己的发明经历时,米丘林深有感触地说:“播种疑问的种子要越早越好,一粒种子意味着一片森林的收获。”
发明的幼芽是从疑问萌发的,在你尝试着对世界提出自己的疑问的时候,成功的凯歌也许在天际奏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