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提出藏汇于民的政策意见,其含义是从国家持有外汇为主到逐渐放宽持有和使用外汇的政策限制,让民间更多地持有外汇。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了放宽企业开立外汇账户、放宽企业境外投资用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持外币资产对国内民众和企业吸引力较低,加之外汇避险工具少,使得藏汇于民并不容易能实现。而事实上,选择黄金产品解决外汇问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现在中国通过黄金产品,以藏金于民协助落实藏汇于民的条件也已经较为成熟可行。
再从美国、印度等国的经验来说,黄金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巨大,而黄金期货的交割率却小于5%,说明市场对黄金的投资性需求远远大于实际的消费性需求。加之如今中国投资工具特别是长期投资工具匮乏,在流动性需求较多的市场环境下,能够预期一旦推出新型黄金投资产品,将会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另外,中国的黄金供需缺口较大。现在中国矿产黄金年均供应量约为198吨,年均需求量约为228.2吨,年均供需缺口达30吨左右。如今中国黄金需求无论从首饰用金、工业用金,还是投资用金来说,都严重不足。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人均黄金消费的实际需求会不断提高,并且随着黄金投资市场的不断完善,黄金投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中国黄金需求将相当巨大。
由此可见,用外汇储备按照国内黄金供需缺口有计划、有策略地在国际市场进行黄金交易,通过满足国内黄金需求,在实现藏金于民的同时推动藏汇于民,有着坚强的现实基础且潜力巨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自2003年4月起停止执行黄金白银行政审批项目:黄金的问题交给黄金市场自己解决。
实际上,黄金在民间一样能代表国家的硬实力,一样可以抵御严重的经济危机。韩国就是民间黄金救国的典范。
1998年7月,随着美国知名经济人物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在短期内泰铢贬值40%,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场亚洲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从泰国开始,迅速席卷了整个东盟地区,并向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蔓延。这场危机迫使除了港元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场危机中,韩国的经济也受到了重创。至今,仍让世界人民记忆深刻而备受感动的是韩国民众纷纷拿出自己的黄金排队上缴政府帮助国家渡过难关的场景。韩国民众将手中持有的黄金兑换成政府债券或当地货币,而国家将收集的黄金直接作为储备,或换成美元用于支付外债,或用于干预经济,以支持本国岌岌可危的货币。
经济危机让韩国政府和韩国民众充分认识和体验到了“藏金于民”的重要性。10多年后,亚洲各国的经济重新崛起,黄金价格也创下1500美元的历史高点,并还在继续上涨,中国对黄金的需求也一涨再涨,中国百姓对黄金的购买热情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专家提出的“藏金于民,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自己的黄金储备”的观点与韩国民众储备黄金有异曲同工之处。
对于中国来说,藏金于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第一,减轻银行负担。中国的居民存款储蓄持续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由1978年的210.6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8年的217885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银行存款过多将给银行系统造成沉重的压力。藏金于民正好可以分流银行存款减轻银行负担。
第二,抵御通货膨胀。黄金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抗通货膨胀的金融工具。据统计:当通货膨胀率为3%时,1万元现金在20年后的购买力仅相当于5400元;如果通货膨胀率为15%,那么20年后1万元便只值400元。当前通货膨胀有所抬头,2009年以来全球的股市、原油、矿产都出现较大的涨幅,而西南旱灾将对全球粮价形成上涨压力,全球地震灾害不断,这些都将对通货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2000年到2010年黄金每年平均上涨15.9%(LBMA数据),远远超过银行利率和通货膨胀指数。藏金于民对老百姓来说在保值的同时增值的幅度也相当可观。
第三,拉动内需。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出口占全国GDP60%以上,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冲击,2009年全国出口总额为12016.7亿美元,同比下降16%,国家出台的4万亿拉动内需的投资计划就表明,从出口为主将逐步向拉动内需转移。在老百姓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时候,藏金于民正好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第四,维护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后备力量。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历史罕见的金融风暴还没有完全过去,危机是否会卷土重来还不得而知。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还处于危险的境地,美国债务危机日益沉重,其GDP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还债的需求,只能继续透支更远的未来,一旦出现美元崩溃的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黄金储备作为国家金融体系最后的卫兵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民间的黄金储备必将成为“预备役”。
实现“藏金于民”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印度的民间黄金需求巨大,在成立黄金交易所以前,黄金交易只有通过当地的银行进行,印度民众手中的黄金没有流动性,黄金企业没有合适的渠道来抵御生产、投资风险,造成印度黄金储备过低。2003年以后,为了促进和规范黄金交易市场的发展,印度成立了商品和衍生工具交易所。目前,印度商品交易所已包括黄金、金属和能源产品等在内,日营业额已达150亿卢比,贵金属交易位列世界前茅,印度民间储金热情高涨,2009年印度央行名正言顺地从国际货币基金接手200吨黄金,其增加黄金储备的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藏金于民”也需要多层次、个性化的投资产品。对比发达国家的黄金市场,我国目前可供居民投资的黄金产品品种单调,针对性不强,并且普遍存在着交易成本高,流通渠道不畅通等情况。黄金理财产品主要局限于纸黄金、期货等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细分。黄金作为国际化投资品种,定价权在西方,而民间没有正规的渠道参与国际市场。
黄金抢购潮
2008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后,通货膨胀日益严重,从而再次迎来了国民的购金潮,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实现藏金于民。
2011年春节刚过,中国黄金江苏分公司就迎来了一位大客户——该客户豪掷1500万元,提走了一根50公斤的大金条。这根50公斤的梯形大金条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看上去有成人大半胳膊长、一指多高,金条远比想象中的还要重,别说一个人,就是两个工作人员合抬都很吃力。
这位客户表示,为了让资产实现保值增值,他选择投资黄金。一路上涨的金价更是坚定了他购买金条的信心。来中国黄金江苏分公司提货时,该顾客还连连后悔,说前面没有早买。这位客户还透露,如果金价回调到自己购买的价位以下,他准备再买一根大金条。
这样的情形在国内其他地区不算少见。不少地区的黄金柜台时常出现断货现象。
从2001年中国解除黄金市场管制以来,国内黄金需求量的年均增速达到14%。这一趋势在2011年得以延续。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黄金消费市场。2010年,尽管以人民币计的年均金价上涨了25%,但同期的黄金需求量仍然增长了32%。中国的年黄金需求量(金饰、投资及科技领域的需求总和)首次突破了700吨大关。
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金饰目前仍在中国黄金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2010年黄金需求总量中占据了近64%(投资需求占27%,科技领域占9%)。中国金饰需求在过去7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即从2004年的224.1吨增至2010年的451.8吨。
近10年来,中国的黄金投资需求经历了爆发式增长,随着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我国的黄金投资迈入了一个新纪元。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的黄金年需求总量达到187.4吨,与上年相比增长了71.1%。
与金饰和投资领域的情况类似,中国科技领域的黄金需求也呈看涨之势。中国正日益成为重要的电子元件制造和装配中心。因此,中国电子制造业的黄金用量自然也随之上升,从而有力支撑了2010年全球电子业黄金需求的创纪录增长。
据世界黄金协会统计,中国黄金市场最大的特征,就是投资性需求异军突起,这源于通胀阴影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弥漫。
“黄金既是商品,也是货币,这一特性比以往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印度尼西亚金矿矿主Owen Hegarty表示,投资需求已成为黄金的头号需求,因为普通大众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避免手头的资产缩水,黄金提供了一个大众化的避风港。
因此,在全球经济金融态势仍不明朗的时期,作为货币性资产、全球货币以及风险分化手段的黄金成为了国内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国际资产类别,这并不难理解。下列因素将进一步拉动中国黄金需求的增长。
首先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的黄金投资传统。中国和印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十分相近的黄金文化和传统。在中国,黄金自古就代表着吉祥,而且金色也是帝王的象征。有地位的中国人历来都以大量佩戴金饰来彰显身份,馈赠之礼也以金器为贵。无论是喜添新丁、庆祝生辰,还是欢度春节,以金相赠都是一种传统的庆贺方式,而且结婚首饰之中也必然少不了黄金。
其次,新兴市场通胀恐慌日益迫近。国际体系中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导致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这些资本流入对通胀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中国消费者纷纷转向黄金投资以保值,因为以往的事实证明,黄金是一种有效的通胀避险工具和财富保值手段。
再次,中国央行看好黄金前景。尽管是第六大黄金官方持有者,但是按总储备量的百分比计算,中国人民银行(PBOC)的黄金储备目前仅为1.6%,以国际标准衡量仍然很低。在最近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央行表示对黄金需求持乐观态度,并指出高通胀预期以及中东和北非地区政局的持续动荡将继续支撑黄金投资需求。
另外,国内投资渠道有限。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缓和了全球衰退的影响,但也造成了中国房地产过热,政府已采取措施为楼市降温,而这又引起了人们对国内股市业绩的担忧。具体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断飞涨的价格在短期内形成了房地产泡沫风险,而市场流动性过剩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政府已出台各项政策来抑制房价,因此大量可用资金到了其他领域。如此一来,中国的黄金需求随着金价一起快速上升,投资者也日益转向黄金投资领域,将之作为储蓄和投资多元化的手段。
2010年8月3日,央行发布《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初步勾勒出中国发展黄金交易市场的中期蓝图:中国意在大力发展黄金市场,争取国际黄金价格的定价权。同时对于深化金融市场改革来说,使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多元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发展黄金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图高度相关。这是因为一种货币国际化成功与否不仅需要政策的可信度,同时也要看这种货币是否有足够的黄金储备做支撑。
机构投资者也在增加黄金的资产分配。中国机构对提高黄金类资产分配的需求越来越大。自2010年2月以来,在香港设立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增持了全球最大的黄金ETF——标准普尔存托凭证式黄金信托的145万份股票,价值1.556亿美元。2011年1月13日,诺安基金发行了QDII黄金ETF组合基金。2011年3月7日,该基金获得了另外5亿美元的QDII限额,基金产品总限额达到10亿美元。截至2011年3月末,该基金已取得3.5%的业绩,累积了价值26亿元人民币(即3.9亿美元左右)的托管资产。
虽然资本存储这一动机刺激了需求,但不应将此视为简单投机或完全的回报驱动。坊间证据显示,需求在本质上显得较偏战略性:黄金具有多元化特性,有能力在危机时胜过其他本土金融资产类型,并且可以有效对冲宏观经济因素和汇率浮动。
不断扩大的中产阶级的黄金需求还将会升高。世界黄金协会认为,由政府改革引发的切实的社会经济巨变一直在加速推进,中国的中产阶级队伍将在未来数年间不断壮大。这一重要群体的可支配收入与储蓄习惯和迅速的城市化进程相互关联,这可能在未来10年间使中国的黄金需求量翻一番。根据《中国消费者时报》估计,到2015年,中国将有7500万户家庭年均收入超过4300美元,2005年,这一数据仅为1500万户。同样,家庭储蓄有望在同期内增长两倍。
此外,近期通胀预期和不断提升的收入水平都可能支持将黄金作为资产类型的投资,特别是中国消费者都有储蓄习惯,并且都指望能通过黄金来保护他们的财富。鉴于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日益兴盛,世界黄金协会认为中国的黄金需求将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