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国军队的高层希望他能扛起制造中国火箭和导弹的大旗,却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后来回忆说:“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
钱学森一行到达黑龙江以后,由省委统战部长和朱兆祥(赴深圳欢迎钱学森回国的中国科学院代表)一起制定了一份钱学森一周的参观访问日程。朱兆祥拿了这个日程表来征求钱学森的意见,钱学森看了以后说:“我有两个朋友在哈尔滨军工学院工作,一个叫庄逢甘,一个叫罗时钧,我希望这次能够见到他二人。”
当朱兆祥将钱学森的要求转达给时任统战部长时,这位部长面有难色。原来,钱学森要见面的这两位朋友,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而这所军事学院当时是个高度保密单位。据那位部长说,按规定只允许部、省级以上领导人员入校参观。部长叹了一口气说:“看来钱先生的这个要求怕是很难满足。”
次日清晨,朱兆祥还是把钱学森的这一请求用电话请示了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负责同志,而后,他们按日程先去参观抗日烈士纪念馆。
傍晚,当他们参观归来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省委给朱兆祥打来电话,说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请示了北京,同意钱学森访问该校,并要他们改变第二天参观日程,明早就去军工学院参观访问。
原来,陈赓得知钱学森回国后,立即向彭德怀建议:“军事工程学院有懂航空、火箭的专家、教授,也有教学仪器及设备,最好请钱学森去参观一下,再听听他对中国研制火箭的意见。”彭德怀十分赞成陈赓的建议,在得到周恩来的支持和毛泽东的同意后,转告陈赓可以让钱学森参观哈军工。
11月25日早上8点,朱兆祥和钱学森在统战部长的陪同下,来到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来迎接钱学森一行的,竟然是该学院的院长陈赓大将。为了迎接钱学森,陈赓是当日清晨乘专机从北京飞来的。他要亲自全程接待钱学森。
这一天,陈赓主持了欢迎仪式,他在欢迎词中说道:“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先生。对钱先生来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密要保的。不错,我们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今天,当着真人不说假话,这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武器装备的发展水平。”
陈赓陪同钱学森仔细地参观了这里的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和炮兵工程系等。陈赓说:“钱先生,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你到了学院也别客气,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
当年,这所学校聘请了二十多位苏联专家,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具有一定的水平。风洞、水槽建设得很是现代化,各实验室非常重视教学演示的设备,而且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学校,到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
在一个综合陈列馆里,陈列了许多在朝鲜战场上我军缴获的美军轰炸机、坦克,还有带电子自动搜寻目标的炮弹等。
陈赓指着这些展品,对陪同参观的副院长开玩笑说:“这些都是美国人的破烂,对于钱先生来说还要保什么密?”说完,陈赓和钱学森一同哈哈大笑起来。
在室外一个小型火箭试验台面前,钱学森停住了脚步。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最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的实验装置。
钱学森很有兴趣地与正在拆装的一位教师攀谈起来。钱学森对这个装置的不合理部分提出了建议,而那位教师却轻声地说:“这是苏联专家的意见,不能改动。”
对此,钱学森摇摇头,表示不以为然。机敏的陈赓看出了其中的文章。于是,他向钱学森问道:“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搞出导弹来?”
“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钱学森回答得很干脆。
“哈哈!我就要你这句话!”陈赓紧紧握住了钱学森的手,开怀大笑。
经历过抗美援朝的陈赓,对现代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样的战场上,武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显示出来。我志愿军将士勇猛果敢、不怕牺牲的精神,自然是敌方无法比的。但是,现代化的火箭炮等诸多远距离新式武器的威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回国后,他一直在思考用中国自制的导弹装备部队的问题,但苦于当时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钱学森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参观中多次流露了“不靠洋人靠自己”的思想,这使陈赓非常赏识。于是,他抓住时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以投石问路。谁知,竟然一拍即合。
就钱学森来说,回归祖国,以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这本来就是他多年的宿愿。在这次参观中,他对于一些人唯洋专家之马首是瞻的情绪,颇为不快。加上陈赓提出制造导弹问题,正是自己的专长,他似乎未作更多的思考,便欣然作答。
晚上,陈赓在苏联专家俱乐部设晚宴招待钱学森一行。钱学森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时的两位学生罗时钧和庄逢甘等也出席作陪。席间,师生畅叙别离之情,也谈了不少有关导弹的问题。陈赓是急性子,在席间便开玩笑地说:“如果中央让钱学森到我们哈军工事当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你们可要支持啊!”
陈赓接待完钱学森后,立即飞回北京,向彭德怀汇报了钱学森的态度和信心,令彭德怀也很激动。他想尽快见到钱学森。
12月下旬,钱学森一行从东北回到北京。中科院办公室的同志告诉陪同的朱兆祥:“彭老总办公室来了几次电话,叫你回京后赶快到他家去找他。”并递给他一张写有地址的纸条。
朱兆祥按地址找去,却是灵境胡同陈赓的家。陈赓哈哈大笑:“欢迎科学院的同志光临!”坐下便提问道:“我想问问你,钱学森先生参观了哈军工,他有什么看法和意见?”
朱兆祥想了下,照实说道:“钱先生参观哈军工时,看到有几十名苏联专家很不以为然。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多外国人帮助工作?难道我们中国人自己干不出来?”说这话时,朱兆祥心里直打鼓,因为当时正值“苏联老大哥”援助热潮之时,说这些话显然不合时宜。
谁知陈赓竟异常激动,站起来说:“啊呀,钱先生有这么强的民族自尊心,多么可贵啊!我们中国就需要这样的人。你们科学院的同志真有办法,一下子就把这么爱国、这么有名气的科学家招回来了!”
朱兆祥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临别时,陈赓对朱兆祥说:“请你跟钱先生说,我们想请他吃顿饭,表示我们部队同志欢迎钱先生回国之意,你和他一块儿来。”
几天后,陈赓在高干俱乐部举行了一个小型宴会。陈赓把王震将军和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的万毅部长也请来了。陈赓说:“这两位都是对钱先生研究的火箭技术特别感兴趣的人。咱们志同道合,边吃边谈吧。”
后来,陈赓又邀请钱学森到他的办公室谈话。刚开始钱学森有些拘束,每次都让中科院一位干部陪他去。有一次陈赓对他的秘书说:“你带上科学院的同志去看看军服展览吧。”把那位陪同干部支走了。那位干部可能也意识到陈赓要与钱学森讲什么军事机密,就不再陪钱学森到军队机关了。
不久,陈赓陪钱学森到北京医院看望彭德怀。彭德怀是个直性子,没有几句客套便把话题转到研制导弹上。他说:“我们不想打人家,但若人家打过来,我们也要有还手之力。”他试探地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先搞出一种短程导弹,比方说射程500公里左右,这都需要什么样的人力、物力和设备条件?你估计需要多少时间能造出来?”
钱学森稍加思索便说道:“搞导弹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一支搞研究和设计的队伍,需要建一些地面试验设备,也需要有专门的加工制造工厂,原材料可能需要全国各有关部门的支持。至于人力、物力,这需要仔细估算一下。而时间嘛,美国从军方开始支持搞导弹,到搞出第一枚导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我想,我们可以比他们快,有五年的时间我想是可以的。”
彭德怀听后很高兴:“好,钱先生,有你这些话我们就放心了。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就靠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了。”他向钱学森请教了许多有关导弹的知识,眼界大开,兴奋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长见识啊!”
彭德怀又转向陈赓说:“我们军队不能老是土八路,也要学点洋玩意儿,你安排钱先生给我们高级干部讲讲课,让他们也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钱学森走后,彭德怀望着他的背影对陈赓说:“这是个人才啊,是国家的宝贝,你要照顾好他的生活。”陈赓让彭德怀放心。
1956年1月,北京总政排演场外面布满了岗。院里的人以为是首长们来看戏呢。后来才知道是陈赓安排的钱学森讲火箭导弹方面的课,来听课的是真正的“高级军官”,他们中有叶剑英、贺龙、聂荣臻、陈毅等。当时正值授衔不久,将帅们军装笔挺,台下星光闪烁,这场面让人激动不已。已经跟随周恩来干外交的陈毅还和钱学森来了个外国式的拥抱。钱学森受宠若惊,忙说:“久仰久仰,久闻大名!”
陈毅摇摇头,风趣地说:“不敢不敢。钱大博士的名声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啊!”
钱学森连忙摆手:“你们这些元帅、大将都太客气了,新中国靠你们打的江山……”
陈毅说:“今天我们可是都来拜你为师的。请你给我们讲讲,火箭、导弹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陈毅看军队的其他高级将领和来听课的校级军官都到齐了,就走上讲台宣布:“今天,遵照彭德怀同志的建议,专门请钱学森同志来为驻京部队和军事机关校级以上军官讲火箭技术与导弹武器课……”
元帅们的随意打消了钱学森开始的拘谨,越讲越生动,把将帅们都给吸引住了,竟过了吃饭时间。陈赓连忙上台说:“老帅们,将军们,导弹再好也不能当饭吃呀!我的肚子都饿得嗷嗷叫……”
陈赓又转向钱学森说:“学森同志,你太辛苦了!我们越听越带劲!不过有些问题还是不太弄得明白,比如什么叫‘弹道’?什么叫‘再入’?这样吧,你再辛苦辛苦,下午接着讲,好不好?”
就这样,钱学森给将帅们一连讲了三天,把解放军的高级军官们引入了一个军事技术的新境界。
在这个过程中,钱学森特别记住了陈赓——这个与众不同的将军。他常对人说:“陈赓大将很直爽的,他想干什么,让人一下就明白。君子坦荡荡,他的心是火热的,他的品质透亮,像水晶一样。”
还有一段钱学森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小插曲。1957年9月,中国政府组成了由聂荣臻副总理、副总参谋长陈赓、三机部部长宋任穷等率领的,包括顾问专家在内共31人的代表团赴苏联谈判。苏联政府迟迟不复函中国政府,复函后附加了一些条件。苏联国防部表示,苏联的火箭、导弹和其他尖端技术设备需高度保密,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中,必须具有相当级别的政府官员和相当高级军衔的军官才能参观。
此事被周恩来知道了,他立即建议中央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据说,当时周恩来诙谐地说,早在1945年美国政府就曾授予钱学森上校军衔了,现在已经过了12年,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他当将军呢?就是按军队的晋升制度,也该轮到钱学森当将军了。于是,中央军委很快做出决定,授予钱学森中将军衔。于是,在中央代表团中,除了元帅大将外,又增加了一位身着中将服的钱学森将军。
经过5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军事工程学院健全地站立起来了。到1957年就拥有校舍60万平方米,教师1600人,专业34个,实验室149个……钱学森称:“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而陈赓却被心脏病击倒了。他像个被击倒的拳击运动员,想拼命挣扎着爬起来。
他起来了,拄着拐杖。
他知道,将来会有一天由别人来接替他的院长职务——一年前,他已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但仍兼任学院院长、政委职务。他的接替者也许从头到脚都配备齐全了各种理论,他想在他们接任之前,使学院踏上一块坚实可靠的基石,好在各种风浪中不致栽下去。尽管他已意识到自己力不从心:这条支撑不稳的残腿和那颗骚动不安的心脏,随时都会使他栽下来。
他愈是不能跑,愈想跑,内心矛盾潜伏着危险。
1960年11月8日,陈赓的心脏已接近停跳的边缘,他坐在那里,把后脑勺紧紧靠在罩着椅套的沙发椅高高的椅背上。他努力从窗户朝外望去,树梢上是一片凝然不动的茫茫天空,眼前浮现了他的哈尔滨,他的军人城。他激动起来,拿来纸笔,给学院主持工作的领导写信,对调整后的学校工作提出六点建议:
(1)抓思想……
(2)发挥老教授的积极性……
(3)培养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科学队伍……
(4)大力抓科学研究工作,要搞出成就……
(5)要改善教师、学员的生活,不能有丝毫疏忽!
(6)要给教授、教员、学员以充分研究和自学的时间!
这一年,军事院校反右斗争开始了。有消息说,彭德怀赞扬哈军工的话也成了罪状,要把他的“万言书”拿到哈军工批判,肃清流毒。陈赓知道那些单纯的知识分子搞不好会陷入重围。他支撑着病体,找来新任院长,叫他带领教授们去长春参观,一走二十多天,直到哈军工的“批判”将近结束,才通知这些教授回来,因而他们谁也没被打成右倾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