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群猴?少年敢死队
淮仙说完了那帮孩子们的故事,逍遥公笑道:“淮仙,在下能不能这么理解,花果山的那些小猴子们,其原型是不是那些孩子?”
淮仙道:“认真地说,应该是。”
逍遥公调侃道:“可孙悟空在学成七十二般变化以前就有了那些小猴子们呀!”
淮仙道:“亏你还是作家,为了把故事说圆满,有些人物可以前置,这有错吗!”话音未落,就和逍遥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笑过之后,逍遥公道:“这帮孩子是在下的老乡,但事隔了近500年,在下对他们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淮仙能否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
淮仙道:“这有何难!”
¥¥¥¥¥¥¥¥¥¥¥¥¥¥¥¥¥¥¥¥¥¥¥¥¥¥¥¥¥¥¥
却说14岁的儿子进京城当了皇帝,作为母亲,蒋氏当然要进京城与儿子一起共享富贵了。蒋氏生在当地民间,长在田野,儿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与当地的乡亲们有很深的感情。此次进京城,与家乡人民无疑是一种生死诀别,在她即将离开兴王府的时候,不仅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安陆府的大小官员前来王府恭送,就是普通乡亲也自动来了不少。这时面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看着一个个儿时的伙伴,不由得真情萌动,她忘记了自己的王妃身份,与大家开怀谈笑,端着酒杯穿梭于乡亲们中间,频频向大家敬酒。人的自然天性在她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走到一个长者面前,说:“陈大伯,我小的时候,您家里有一棵桃树,结的桃子又大又甜。每次我到您家,您总要摘许多给我,吃不了,就让我带走,那情景我至今还记得。”又对旁边的老妪说:“王大妈,那一年您将您女儿的一件半新的棉袄送给我,虽然大了点,但使我两年没有挨冻,这份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说得大家往事依依,无不潸然泪下,个个感激她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蒋氏儿时的闺蜜娟子说:“王妃,此一别也许就是永别。我现在也没有别的要求,请看在我们是儿时好友的面上,将我的儿子黄承凡带到京城去,让他报效皇上,为国效力。”
蒋氏儿时的另一闺蜜杏儿也连忙说:“请王妃将我的儿子范兵也一起带到京城去,这孩子心眼实,还请王妃多多管教。”
蒋氏还没有回答娟子和杏儿的话,陈大伯也说:“我有一孙,叫陈干林,年已十五岁,也读过书,识得字,也请王妃带进京城,求个小小前程,将来光宗耀祖。”
蒋氏说:“好啊大伯,娟子姐,杏儿妹,我保证像亲人一样,好好对待他们。”说完,她站到一个小凳上,大声说:“乡亲们,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故乡水。大家有信得过我的,就把你们的孩子交给我吧,我保证好好对待他们。”
蒋氏此言一出,满场欢腾。她是皇上的母亲,谁不相信呀!于是大家纷纷报名,清一色十四五岁的孩子,霎时就落实了近187个。
公元1521年8月,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三十出头的蒋氏就要告别兴王府,告别安陆府这块生她养她的土地。当她走出王府,准备登上彩车向京城出发,就在这一霎时,她泪如泉涌,深深地向乡亲们鞠了一躬,表达了自己对这方热土的无限热爱:“乡亲们,再见了,我会想念你们的。”
“恭送王妃。”陈大伯说了一句,乡亲们齐刷刷地跪倒一片:“祝王妃一路平安。”
蒋氏有些意外,她一个个去拉乡亲们:“乡新们请起,请起。”但是没有一个人起来,大家心里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谁也无法用语言表达。
娟子跪在地上,说:“王妃,你还是上车走吧,若不然乡亲们是不会起来的。”
蒋氏泪雨滂沱,她明白了,她离不开这块土地,乡亲们也舍不得她离开这里。但是命运就是这样,她必须去开始另一种生活,一个女人,她是没有自己的自主权的。她登上彩车,一面命令起程,一面掀开车帘,使劲挥动着一只手:“乡亲们,请起,请起。乡亲们再见!再见!我会永远想着大家的。”
彩车徐徐前行,渐渐远了。走在大队最后的是安陆府那近两百名十五六岁的子弟。他们一个个都穿着府兵军服,精神十足。乡亲们都从地上站了起来,争先恐后的在队伍寻找自己孩子的身影。
陈干林:“爷爷,我走了,您老多保重。”
陈大伯:“孩子呀,去了好好干,不要给氏丢脸,不要给爷爷丢脸,不要给乡亲们丢脸。”
陈干林:“知道了爷爷,您放心吧。”
黄承凡:“爸爸,妈妈,我走了。”
娟子夫妻:“走吧孩子,经常给家里捎个信。”
范兵:“爸爸妈妈再见!”
杏儿夫妻:“再见!”
“再见。”“再见。”
这是一场非常动人的情景,也就是这样,那帮孩子随蒋氏来到了京城。
¥¥¥¥¥¥¥¥¥¥¥¥¥¥¥¥¥¥¥¥¥¥¥¥¥¥¥¥¥¥¥¥¥¥
逍遥公和淮仙边说边笑,不觉飘到了京城上空。
淮仙:“当年的京城,有一座茶楼,叫风雨楼,它曾经见证了一段历史。”
逍遥公笑道:“愿闻其详。”
淮仙就讲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
¥¥¥¥¥¥¥¥¥¥¥¥¥¥¥¥¥¥¥¥¥¥¥¥¥¥¥¥¥¥¥¥¥¥¥¥¥
当年,吴承恩听说京城有一个叫烟雨楼的茶楼很有名气,就和李春芳及另一个朋友换了便服一起到这里游玩。到了一看,见烟雨楼乃是一座两层的茶楼,宽二十米,长三十米,上下两层都十分宽敞。楼下是框架似的场地,秩序井然,除了说书的艺人在抑扬顿挫地说书外,座下听客鸦雀无声。吴承恩和两位朋友无心听书,径直爬上二楼,见上面分几个茶厅,分别冠于“阳春”“白雪”“雄风”“明月”“钟聚”“祥瑞”之名。仅一眼,就让吴承恩和他的朋友们肃然起敬。
游客们兴致勃勃,无论认识与否,只要觉得对方顺眼,相互打声招呼,然后便成了朋友。李春芳对着“阳春”“白雪”“雄风”“明月”“钟聚”“祥瑞”的厅名看了许久,然后对吴承恩道:“看来烟雨楼的老板是一个极具素质的风雅之人。”
旁边一个秀才道:“非也,他就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生意人。”
李春芳不信:“你认识?”
秀才道:“当然认识。”随即又聊天似地反问李春芳:“我说兄台,听你之意,你是第一次到烟雨楼来吧?凭什么就认定这茶楼的老板是个极具素质的风雅之人呢?”
李春芳听了,知道这秀才不是什么饱学之人,不想搭理他,便敷衍道:“在下也就是随便这么一说。见笑,见笑。”
三人进了一间茶厅,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店小二赶紧过来沏茶,殷勤备至。李春芳道:“小二,你们老板可在?”
小二连连点头:“在,在。客官有何吩咐?”
李春芳道:“我有事想向你们老板请教,烦你转告,我们在此专候。”说完,赏了店小二小费,乐得店小二一溜烟地走了。
茶楼老板五十五岁,是个人精。深知敢唤他问话的人,绝对大有来头。便急忙随了店小二,一阵风似地来到了李春芳等三人的面前,满脸堆笑:“客官有何吩咐,小店全力照办。”
李春芳见老板一副地地道道的生意人嘴脸,全无风雅之态,很是失望,勉强道:“京城的茶楼多得去了,唯你这里颇有雅意。你既在各门首冠于了‘阳春’‘白雪’‘雄风’‘明月’‘钟聚’‘祥瑞’之名,想来其中必有缘由。请道其详。”
老板媚笑道:“哎呀客官,您真是大雅之人!自这里以文代武之后,客官您是唯一一个这么提问的。”
李春芳道:“闲话少说,你就告诉我这‘雄风’‘明月’‘钟聚’‘祥瑞’是什么意思吧!”
原来,中华文化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加以区分,高雅的称之为《阳春白雪》,大众通俗的称之为《下里巴人》。所以,不是风雅之人,是想不出用“阳春”“白雪”来命名茶厅的。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李春芳虽是饱学之士,也不可能样样都知道。比如这“雄风”“明月”“钟聚”“祥瑞”是怎么回事,他就一无所知。然而它们既然与“阳春”“白雪”相提并论,就说明它们都是极具含义的历史典故。自己常诩是饱学之士,竟不如一个茶楼老板博学多才,这才激起了李春芳的好学欲,一心想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恰如那位秀才所言,茶楼老板的确不是什么风雅之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生意人。茶楼里为什么会有“阳春”“白雪”“雄风”“明月”“钟聚”“祥瑞”这些高雅的字眼,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嘉靖皇帝的母亲蒋太后从家乡带来了一百八十七名子弟到京城求前途,清一色十四五岁的孩子。这帮孩子还没有脱离父母的呵护,突然只身来到了几千里外的地方,方方面面都不适应,其思乡之情难以言表。于是,相互熟识的孩子能够经常见见面就成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开始,仅有少部分孩子相约在这里见面,很快,那帮孩子们能够脱身的全都定时到这里相聚。《阳春白雪》是中华文化高雅的代称,《风赋》中“兰台雄风”是楚文化的经典。它们不但都诞生于承天府,而且《阳春白雪》的作者、歌吟者莫愁女和写《风赋》的楚国才子宋玉都是承天府人,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承天府人民的骄傲。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激励自己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帮孩子就向茶楼老板提出了在门首冠于“阳春”“白雪”“雄风”“明月”的要求,老板毫不犹豫地照办了。
茶楼老板讲完了故事,李春芳又道:“‘阳春’‘白雪’我原本知道,‘雄风’‘明月’经你一点,我如梦方醒。原来它语出宋玉的《风赋》。还有‘钟聚’‘祥瑞’是什么意思?”
茶楼老板道:“听那帮孩子讲,先太上皇(指嘉靖皇帝的生父)在世时曾说,承天府东通汉口,西接汉水。打开前门是坦荡无垠的江汉平原,推开后院是挺拔险峻的大洪山。那里是天下的鱼米之乡,名扬四海的长寿之乡,乃钟聚祥瑞之地。承天府的府治所在地就叫钟祥县。这就是‘钟聚’‘祥瑞’的由来。一句话,那些孩子们就是要把这里彻彻底底的当着家,在这里相聚。”
沈坤问:“老板,你刚才说以文代武,是什么意思?”
茶楼老板道:“几十年过去了,那帮孩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也都成家立业。有的国事缠身,有的到外地就职,有的甚至已经弃世,他们再也没有条件到这里相聚了。一些多愁善感的文人知道了,便到这里来凭吊,渐渐的便形成了今日的气象。”
¥¥¥¥¥¥¥¥¥¥¥¥¥¥¥¥¥¥¥¥¥¥¥¥¥¥¥¥¥¥¥¥¥¥¥
听到这里,逍遥公情不自禁地问:“这又能说明什么?”
淮仙:“很简单,这些孩子分布在御林军和锦衣卫的队伍里,串联了部分人,一旦嘉靖皇帝需要,他们就会奋不顾身地站了出来。但当时的情况无疑是大家都站在悬崖上,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他们也是人,也想好好的生活,也怕死,但严峻的情况又让他们无路可退,所以,他们就频频在这里聚会,用家乡的荣誉,家乡的骄傲和亲人对自己的希望来相互安慰,相互鼓励,才又揩干眼泪,怀着必死的决心重新再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逍遥公:“听淮仙介绍,他们大多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为什么正史都没有记,仅有稗官野史偶有提起?”
淮仙:“这群孩子,按后人的话说,相当一部分干到了师长、旅长的位置。但历史是由当权者书写的,徐阶等人为了掩盖、歪曲一段历史,莫说他们,就连这群孩子王陆炳的履历都是空白。陆炳是嘉靖王朝第一条好汉,其官职按后人的话说相当国家副总统,当权20年,其生平履历应该齐全吧,怎么样,不也是一张白纸嘛!”
逍遥公无言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