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想要“鸡”顺利给你下蛋,你就不能勉为其难,应该投其所好,这样才能各取所需。其实大多数“鸡”是不愿意给别人下蛋的,如果“鸡”都能爽快答应下蛋,就没有“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就不是想“借鸡下蛋”的人可以接受的结果。
也许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教育环境的差异,如果中国人想靠自己的创意、靠自己的聪明睿智白手起家,基本是难于上青天。中国历来的传统教育是无奸不商,你哪怕跟最亲密的朋友说起自己创意,给你的答复就是在商言商,也就是说有利益就可以合作,如果想借鸡下蛋、空手套白狼一切免谈。中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想借钱就要求人,而求人是中国人最不愿意干的一件丢面子的事,很多人都会觉得借钱去发展事业很尴尬。
面子与事业两相比较,孰重孰轻,一目了然。但更多的人,因为面子问题而放弃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机会,以至于最后还碌碌无为。而那些在机会来临时,敢于舍弃面子张口借钱的人,则顺利地抓住了难得的机遇,成就了辉煌的事业。日本绳索大王岛村芳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岛村产业公司及丸芳物产公司董事长岛村芳雄,当年他背井离乡来到东京一家包装材料店当员工时,年薪很低,还要养活母亲和3个弟妹,因此时常囊空如洗。
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时,注意到女性们无论是花枝招展的小姐,还是徐娘半老的妇人,除了都拿着自己的皮包之外,还提着一个纸袋,这是买东西时商店送给她们装东西用的。他自言自语:“嗯!这样提纸袋的人,最近越来越多了。”
岛村的整个心思都是纸袋。两天后,他到一家跟商店有来往的纸袋工厂参观。果然,正如他所预料的,工厂一片繁忙的景象。参观之后,他怦然心动,毅然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大干一番。
“将来纸袋一定会风行全国,做纸袋绳索的生意是错不了的。”
岛村虽然雄心勃勃,但却身无分文,无从下手。所需的资金从哪儿得来呢?他决定硬着头皮去各银行试一试。一到银行,他就把纸袋的使用前景、纸袋制作的技巧等说得口干舌燥,但每一家银行听了他的打算后,都冷冷地不愿理睬他,甚至有的银行以对待疯子的态度来对待他。
“我每天前去走动拜访,总有一天他们会改变主意的。”他如此想,决定把三井银行作为目标,连续不断地前去展开波状攻击。
然而,他火热般的热心,在三井银行也没有得到同情。起初态度冷冷淡淡连他的话都不愿意听的职员们,过了几天,对他蔑视的态度就逐渐表面化,终于耐不住厌烦地大发脾气,一看到他就怒目相视。有时他一来,银行职员们就发出一阵哄笑来取笑他,有时干脆把他赶了出去。银行行长干脆避而不见。
皇天不负有心人,前后经过3个月的拜访,到第69次时,三井银行行长竟被他那煞费苦心、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贷给他100万日元。当朋友和熟人知道他获得银行贷款100万日元后,纷纷过来帮忙,有的出资10万日元,有的贷给他20万日元,就这样他很快就筹集了200万日元的资金。
资金到位后,岛村芳雄马上就辞去了店员的工作,创立了凡芳商会,开始贩卖麻绳。他深信,虽然他的生意基础比别人差,但用自己新创的“原价销售法”干下去,就一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岛村芳雄的“原价销售法”其实很简单。首先,他以每条5角钱的价格到麻绳厂大量购进45厘米尺寸的麻绳,然后以原价卖给东京一带的工厂。完全无利可图的生意做了一年后,“岛村芳雄的麻绳最便宜”的说法不胫而走,订货单从各地雪片般地飞来。
此时,岛村芳雄开始了他的商业游说,他拿着购货发票前去订货客户处诉说道:“如果让我继续为你们服务的话,我便只有破产一条路可走了。”客户们被他的诚实所感动,甘愿把订货价格提高到每条5角5分。
同时,岛村芳雄又到麻绳厂商洽:“你们以5角钱一条的价格卖给我麻绳,我一直是原价卖给别人,因此才得到现在这么多订货。”厂方一看他开给客户的发票存根,大吃一惊。这样甘愿不赚钱的生意人,麻绳厂还是第一次遇到,于是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他以每条按4角5分结账。
如此一来,以当时他一天1000万条的交货量计算,他每天的利润就是100万日元。
创业两年后,岛村芳雄就成为誉满日本的生意人。
借鸡下蛋、白手起家的人没有身价,也没有原始积累可以作为创业的基石。但是,他们拥有充满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嗅觉。当机遇出现时,他们会舍弃面子抓住它,因为他们明白: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财富。
§§§第二节 鲨鱼虽可怕,但跟着鲨鱼总有吃的
模仿和创新,只是创业策略,目的在于成功,根本在于成功。革命性的创新需要大智慧,革命性的模仿同样需要大智慧。
在一定的时间内,大钱是靠赚出来的,而不是靠省吃俭用克扣自己攒下来的。积极的储蓄和节约自然会使你手中的金钱增加,但这种原始积累是何等的微薄和缓慢,很难使你的财富迅速增长。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点冒险精神。风险和财富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一分风险就是一分财富。在普通人的眼中,冒险固然可怕,但在精明的商人眼中,冒险是一个渴望成为巨富的人必须具备的精神。鲨鱼虽可怕,但跟着鲨鱼总有吃的。如果没有冒险精神的话,一个人就很难取得大的成功。
其实,赛富投资的每一笔投资都是一场冒险,已经把全世界80%都跑遍了的阎焱,似乎永远在准备着要改变现状,其勇于挑战和强悍的个性可见一斑。他这种勇于冒险的个性与那个投资时以稳健著称的阎焱实在有些不搭调,而其投资上的坚决,这一切都源于其对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对市场的充分了解。
网络英才张朝阳就是一位极具冒险精神的商业精英,在创业时,他没有到银行去贷款,也没有搞集资,而是到美国寻找风险投资。他自己设计的这条路极有可能是一条不归之路,或许能够一夜暴富,但更有可能血本无归。压力是他自找的,诚惶诚恐的日子伴随着他的创业历程。
幸运的是,他先后说服了MIT的教授爱德·罗伯特和他的数字化征途上的导师尼葛洛·庞蒂,先后筹集了22.5万美金,注入他的公司。
随后,张朝阳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说服国家电信部门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工商网”。1997年1月,“中国工商网”首次推出,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163)上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年,中国的ICP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张朝阳借鉴了“麻省”成熟的技术和商业运作模式,使它以很小的投资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
然而就在此时,张朝阳陷入经费所剩无几的困境中。没办法,他只好开始第二次融资。
如果说第一次融资是人与人的交锋,那么第二次融资时,除了人与人的交锋之外,还得准备很多文件和商业计划。第二次融资相对要容易些,公司已经运行了一年,而且有了爱德华·罗伯特和尼葛洛·庞蒂作为股东,公司也有自己的产品、队伍和一定的收入,但风险还是很大,因为当时钱已经快全部花光了。
由于项目本身极具市场潜力,加上张朝阳的多方游说,1998年4月,张朝阳的第二次融资成功——由世界芯片巨擘英特尔公司联合香港恒隆地产、国际数据集团及美国哈里森公司,共同向张朝阳的公司注入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张朝阳的融资成功表明了单纯依靠滚动生财的观念早已落后,因为现代投资讲的是时间和效益,因此,借助风险投资进行规模经营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投资既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科学,也是一门有关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的艺术。在精明的商人眼中,没有风险,就没有高收益。如何调整好心态,把风险转化为财富呢?
在《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书中,作者比格斯给出了他父母双亲的例子: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的父亲由于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他母亲未来的生活有所依托,就为他母亲在股市中选择了一个成长型股票投资组合。无论股市如何风云变幻,他的母亲只管像抱着摇钱树一样抱着她的股票。尽管在长达32年漫长的投资过程中,美国股市经历过多次大起大落,而他母亲这套投资组合的投资收益回报却平均每年高达17%。以至于到后来,这些股票每年的红利比当初买入股票用的钱还多。正如《老子》所言,“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经常有人向“红色资本家”哈默请教发财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只是勤奋、精明和机智,肯定还有什么“秘密武器”。
有一次晚会上,一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不少于二三百呢!……”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20世纪20年代时哈默在俄国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作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
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的头顶上盘旋。
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代理苏联对美贸易。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三十多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惊人。
苏联之行无疑是冒险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这一次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哈默最大的一次成功在利比亚。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员工,一提起此事,都会激动不已。
1956年,哈默已经58岁了,他感到他自己干实业已经干够了,便移居洛杉矶,准备用游泳、日光浴、捐赠珍藏等活动来消磨自己的余年。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
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给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干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化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石油钻探事业毕竟是一项冒险性很大的行业。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
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哈默接受了意见,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挖井定位为离开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来到盛产石油的利比亚。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租得的租借地,如果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归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已经打出若干孔“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若干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
来自9个国家的许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哈默要同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争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哈默虽充满信心,但前途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的关系很好,但是他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这些石油巨头一举手就可以把他打倒。
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轰炸机改造的飞机赶来了。哈默在随后的投标上,来了个“明修栈道”———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方式:他的投标书采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住。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上一条:西方石油公司愿从尚未扣除税款的毛利中取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之用。此外,投标书还允诺在库夫拉图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而库夫拉图恰巧就是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国王父亲陵墓也坐落在那里。挂在招标委员会鼻子前面的还有一根“胡萝卜”———西方石油公司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采出石油,该公司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他一举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颇有名望的竞争对手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