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祖籍河北的阎焱从安徽知青到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从北大社会学硕士到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从世界银行到哈德逊研究所,从SPINT到AIG,从AIG基金最年轻的合伙人到软银亚洲信息基金的总裁,他的阅历堪称丰富。在工作中便已周游世界的他,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但已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他的心态却更平和宽厚。
阎焱早慧,10岁时就梦想当官掌权处理国政。“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的豪情壮志沉寂了很多年后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发挥,所以在政治大环境的驱使下,1975年他不得不入安徽安庆潜山县插队三年时,初体验了绝望的滋味。幸而天性达观的他安时处顺,方能在一箪食一瓢饮中不改其乐自行解脱。1977年,“文革”后恢复高考,阎焱考入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后被分进当时三机部下属的一家工厂。1984年,不甘平淡的他始终不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子梦想,一举考入了北大社会学系攻读费孝通老先生的研究生。三年燕园生涯改变了他以前学制造飞机时养成的直线思维方式,令他终生受益。但社会学系也没能圆他的当官梦,1986年,他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四年全额奖学金,不必刷盘子就能继续深造,他欣然只身赴美。
刚踏入异邦,他就有意识地住进一户美国家庭中勤修英语,“我记忆力好,因此特会考试,语言关过得也快一些,等到做梦时都是用英语思维就大功告成了。”1990年年底,他考入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专事研究工作,但很多人眼中的金饭碗却并非他想要的金苹果,“世界银行是我从事的这些工作里最差的,尽管它可能是最舒服的,但它官僚气太重效率极低,让我养老可以,但那时就想做事,在那儿多待一天都觉得是白白消耗生命。”
浓厚的北大气质在他身上彰显无余,艺术家轻快的脉搏中跃动的是思想家沉重的血液,因此当他对于生活的激情再次燃烧时,自由的魅惑力便仿佛是盏暗夜中的长明灯。1992年年底,他辞去世界银行的职位,加盟美国当时知名的“思想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成为该机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成员,研究美国对北亚和中国的外交政策。出了本自己不太满意读者更是寥寥的书后不免又一次意兴阑珊,便又一次辞职,岂料这一辞职便彻底告别了他的学术生涯。
1994年年底,阎焱正式加盟AIG旗下的AIF基金(Asia Infrastructure Fund),以北亚和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身份重回故土。AIG(即友邦保险,主要以投资传统基础设施,如通信、电厂和道路等为主。)早在1919年成立,其成立地为中国上海。
阎焱参与操作的第一个项目是大陆一家名为“路劲”的公司,AIF投了七千多万美元,1996年这家公司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AIF借机以60%收益率成功退出;1999年8月,阎焱代表AIF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联手投资3220万美元,正式参股浙江南都集团的核心企业上海中桥基建公司,这是IFC首次向中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但阎焱最为得意的案例则是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投资。2000年,中海油第一次纽约上市失败,中海油陷入低谷,其承销商中银国际找到阎焱。2000年4月,阎焱和以卫留成为首的中海油管理团队初次见面很是投缘。“中海油熟悉国际企业运作惯例,最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支以卫留成为代表的专业化管理团队,这是我所见过的国内最具开放意识的国有企业。”阎焱当机立断,AIF在一个月内完成对中海油2亿美元的投资,两个月后,李嘉诚跟入。一年后,中海油在纽约成功上市,仅一年半,AIF的大基数投资数额翻了一倍多。
到2001年离开,阎焱在拥有28亿美元规模的AIF基金里面已经整整工作了七年,成为该基金最年轻的合伙人。
2001年10月,凭借对10亿美金以上基金的丰富管理经验和服务大中国区的亚洲背景,阎焱成为亚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的首任CEO,即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SOFTBANK Asia Infrastructure Fund),也是全权管理海外风险基金全球业务的第一个也是当前为止唯一一个做到CEO职位的中国内地人。
作为SAIF的掌门人,阎焱可以独自操盘10亿美元的投资,跃进到一个比在AIG基金更高的量级上,而投资领域则从原来的能源、交通和通信这三块聚焦到了时下流行的TMT(通信、媒体和网络技术)公司上。
在互联网时代,服务业无疑是技术工业的中心,谁更拥有向网络提供服务的能力,谁就能成为最大的赢家。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先后向深圳博康数码科技、北京移数通无线网络技术和摩比天线技术(深圳)公司等公司投资。作为宽带巨擘,在高速成长的网络游戏这个“明星产业”的诱惑下,软银不可能在自己的宽带优势面前,放弃这个“宽带市场的杀手级应用”。毕竟,网络游戏需要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也对网络游戏备受青睐。
继2002年11月与新桥、中国网通共同收购亚洲环球电讯后,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于2003年3月向国内拥有注册用户数最多的互动游戏公司盛大网络(Shanda Networks)投资4000万美元。这笔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单笔融资额最大、出让股份最少的风险投资的出现,立刻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当时正值资本市场委靡不振,整个IT业的投资萧瑟一片,网络游戏则更像漫漫黄沙中的一粒碎石,盛大其时恰逢官司缠身前途未卜,而阎焱引之为珠玉。
“风波之中,盛大管理层的决断表现出了其很强的危机处理能力。我们看中的不仅是项目,不仅是公司,更重要的是经营公司的人。以我们多年的投资经验,投资失败的原因95%甚至99%都是因为投错了人,而不是投错了项目本身。因此我们在选择受资对象时用40%的时间来考察这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用超过一半的时间来考察受资公司的团队。此前我们已经用5个月时间考察了世界各地在线游戏的发展,并充分认可了它的市场。”项目的初选分析、计划实施后,软银亚洲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项目跟踪。“基金不仅是提供资金,还包括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与资源,以及资金运作模式等,具体说就是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管理咨询,甚至寻找销售渠道,全方位扶持企业成长。仍以盛大为例,我们积极参与了他们与韩国Actoz公司法庭外和解的调停。我们希望我们的投资是被投企业综合价值增加的源泉。”
在2003年3月的投资签字仪式上,阎焱为盛大的未来描画了一个美景:“争取三年内成为十亿美元的公司。”他非常看好中国的网络游戏市场,并“相当认同盛大所定位的宽带增值服务市场”,尤其认同其锁定的发展领域及其当时在该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软银亚洲的策略和高明之处就在于,在一个刚刚显露出爆炸性增长潜力的行业中力捧盛大,使之在资本的高台上加速成长,从而迅速占领更大的市场,实现资本盈利。诚如当年软银的孙正义先生投资雅虎般,阎焱的慧眼独具很可能再次创造一个网络奇迹。
事实证明了他的预见,盛大网络自接受融资以来,公司效益显著,利润迅速攀升,并于2004年2月在美国NASDAQ上市。同原来预计的上市时间相比,大大缩短。公司的股票由上市时每股11美金高涨至每股32美金,盛大的市值超过了22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中国互联网三杰,新浪、网易和搜狐。盛大的上市被认为是2004年全球科技股的“最佳IPO”。至于投资回报,业内人士分析,根据数家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时的情况,盛大的上市会给软银亚洲带来十倍以上的收益。
尽管在软银佳绩不断,但那毕竟是在他人屋檐下做事,始终有受制于人的感觉。2005年,在经过与老东家的一番谈判之后,阎焱从软银、思科等众多投资者中成功融资6.43亿美元,成立了一只全新的基金——赛富投资基金。新基金所得投资回报的20%以及基金管理公司的所有权全部归管理团队,由此实现了完全的独立。
2006年年末,仅仅24个月,赛富基金的第二期的资金6.4亿美元被全部用罄。三个月后,2007年3月下旬,赛富成功融到第三期资金11亿美元,其中80%来自于美国,15%来自于欧洲,5%来自于香港。
赛富投资的志向,不止一个盛大。2007年7月底,又一个中国网络游戏公司完美时空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赛富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回报将在70倍左右。
这是赛富投资继投资盛大网络取得完胜后,第二例近乎完美的超高回报网络游戏投资案例。赛富投资也因为这两例投资,成为中国网络游戏行业成功投资的代名词。同时,也为赛富投资多位合伙人所对外宣称的“赛富每一个投资都致力于影响或改变一个行业”做了最完美的注脚。
而对阎焱来说,能够赢得业界同行的钦佩和尊重也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这也是他继续做投资行业深耕细作的压力和动力之源。
不仅仅在中国,赛富投资在印度和韩国的投资回报也可圈可点。截至2007年年底,赛富投资基金管理着约22亿美元的资金,累计向中国和印度的六十多家公司投资了约20亿美元资金,分布在消费品、科技、传媒、电信、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等高成长领域,单笔投资金额一般在1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
其中一位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无论是现金回报率还是内部收益率,赛富投资的回报率都是全球第一的。
§§§第一节 借鸡下蛋
在创业或经商的道路上,需要我们具备最敏感的洞察力,抓住机遇,敢于借鸡下蛋,才能闯出一番天地。先吃螃蟹的人,才能品尝到最鲜的美味。
现在,阎焱领导的赛富投资基金的分支机构遍布在香港、北京、硅谷、班加罗尔、汉城等地。其中基金中80%投资于中国内地,另外近20%投资于印度。对于投资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热的场面?阎焱给出了解释:中国的小企业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但这些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要想从银行得到贷款非常不易。在这种情况下,除向亲朋好友借钱,找投资就是这些小企业唯一的选择。这也为我们赛富投资基金的盛行创造了很多投资机会。
国内外好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资本或前期的投入,他们靠的是自己的聪明才智,白手起家,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一步步走到事业的顶峰。成功的案例举不胜举,而世界十大船王之一美国船王洛维格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洛维格即将30岁的时候,他发现,对于一贫如洗的人,要想拥有资本就得借贷,用别人的钱开创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赚更多的钱。
洛维格能选择的唯一办法,就是向银行申请个人贷款。在相当长的日子里,纽约的很多家银行里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他得说服银行家们贷给他一笔款,并且使他们相信他有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能力。可是银行对他的请求一一给予了拒绝,理由很简单,他几乎一无所有,贷款给他这样的人风险很大。
就在绝望之际,洛维格突然计上心来。他有一条尚能航行的老油轮,他把它重新修理改装,并精心“打扮”了一番,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大石油公司。然后,他带着租约合同去找纽约大通银行,说他有一艘被大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如果银行肯贷款给他,他可以让石油公司把每月的租金直接转给银行,以分期抵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经过研究,大通银行的经理们答应了洛维格的要求。当时大多数银行家都认为此举简直不可思议,把款贷给洛维格这样一个两手空空的人,等于是把钱白白扔进大海里。但大通银行的经理们自有他们的道理:尽管洛维格本身没有资产信用,但是那家石油公司却有足够的信誉和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非发生天灾人祸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只要那条油轮还能行驶,只要那家石油公司不破产倒闭,这笔租金肯定会一分不差地入账的。
洛维格思维巧妙之处在于他利用石油公司的信誉为自己的贷款提供了担保。
他拿到了大通银行的第一笔贷款,马上买下了一艘货轮,然后动手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装载量较大的油轮。他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给石油公司,获取租金,然后又以包租金为抵押,重新向银行贷款,然后又去买船,如此循环往复,像滚雪球似的,一艘又一艘油轮被他买下,然后租出去。等到贷款一旦还清,整艘油轮就属于他了。随着一笔笔贷款逐渐还清,油轮的包租金不再用来抵付给银行,而转进了他的私入账户。
洛维格拥有的船只越来越多,包租金也滚滚而来,洛维格不断积聚着资本,生意越做越大。不仅是大通银行,许多别的银行也开始支持他,不断地贷给他数目不小的款项。
洛维格没有就此满足,他有了一个新的设想:自己建造油轮出租。
在常人看来,这是极为冒险的举措。投入了大笔的资金,设计建造好了油轮,万一没有人来租,怎么办?凭着对船特殊的爱好和对各种船舶设计的精通,洛维格非常清楚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类型的船,什么样的船能给运输商们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他开始为一些顾客“量体裁衣”地设计一些油轮和货船。然后拿着设计好的图纸,找到顾客,一旦顾客满意,立即就签订协议。船造好后,由这位顾客承租。
洛维格拿着这些协议,再向银行申请高额贷款。此时他在银行家们心目中的地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以他的信誉,加上承租人的信誉,洛维格向银行提出给予他很少人才能享受的“延期偿还贷款”待遇,也就是说,在船造好之前,银行暂时不收回本息,等船下水正式营运后,再开始归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一来,洛维格可以先用银行的钱造船,然后出租,以后就是承租商和银行的事,只要承租商还清了银行的贷款本息,他就可以坐取源源不断的租金,自然而然地成为船的主人了。整个过程他不用投资一文钱。
洛维格的这种“借鸡下蛋”的赚钱方式,乍看有些荒诞不经,其实每一步骤都很合理,没有任何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他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代船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