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执笔的方法
毛笔是书写的工具,你要想写好毛笔字,首先必须了解执笔的方法。因为握笔的方法正确与否,对写出来字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如何执笔
执笔的方法有很多种,具体分为握管法、捻管法、拔镫法、撮管法、单钩法、双钩法、五指执笔法等(如图1),扩而展之,还有枕腕法、提腕法、悬肘法、平复法、回腕法等。其中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擫、押、钩、格、抵)执笔法。
当代有关书法基础的教科书,都认定五指执笔法是正确的执笔方法。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对五字执笔法极为推重,他在《书法论丛·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之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的,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从沈先生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五指执笔法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巨大的。
“五指执笔法”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擫、押、钩、格、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擫,是用手指按的意思,是指用拇指指肚前端在笔管左侧按住笔管。押,通压,是自上而下用力的意思,是指食指第一节在笔管右侧自上而下用力与拇指相对夹住笔管。钩,是弯曲,钩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弯曲如钩,用第一节指肚前端钩住笔管前面。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无名指用甲肉相连之处从后向前推挡笔管。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紧靠无名指辅助它向前推挡笔管。其具体的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近自己的一侧,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勾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使其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如图2)。同样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指的张开和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是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的不同态势。
二、执笔时的注意事项
知道了怎样执笔以后,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执笔需要注意的问题。
执笔书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执笔的高低(位置)与执笔的松紧。
执笔的高低是指执笔的手指(无名指)与笔头之间的距离,距离长就是执得高,反之,距离短就是执得低。执笔低,笔的活动范围小,笔力易于到达笔尖,运笔就稳健,有利于写篆书、隶书及楷书。执笔高,即手执在笔杆的中部或尾部,笔的活动范围大,运笔就灵活,书写时手腕或手指移动一分,笔毫就会在纸上移动一寸,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结体也会奇趣横生,因此,这种方法有利于写行书和草书。但由于执笔高,手中之力传递到笔尖的距离远,笔画容易浮滑。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林散之先生写草书仍然低执笔,他并不依赖手指的拨动以求得草书结体出于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协调动作追求笔画的沉着痛快。
另外,写字风格和大小也与执笔的高低有关,工稳严谨的风格,执笔宜低;豪放洒脱的风格执笔宜高;写小字执笔宜低,写大字执笔宜高。
初学者练正楷,执笔应该低一些(离笔根约1寸),使笔画稳健些。执笔高了,变化大,写楷书就不容易掌握。
除了要注意执笔的位置外,还要注意执笔的松紧问题。执笔紧,易于稳健;执笔松,便于灵活。但执得太紧,就不能灵活运笔,使点画受到制约,且手太用劲就会颤抖,手指疼痛;执得太松,则会失去对笔的控制,使点画难以成形,一点力也不用,笔还会掉下来。执笔的松紧还要依据所写字体、风格及字形的大小来决定,应以松紧适度为宜,这个度就是在写一种字时能执笔稳健,又挥洒自如。
对于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三、运腕
用毛笔写字,需要正确使用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才能把大小不同的字写好。这就要涉及与执笔相关的一系列动作问题,即枕腕、悬腕与悬肘,以及写字时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运指、运腕与运肘。以上这些,都是写毛笔字的基本功的重要环节,归于运腕方面的内容。
首先来说枕腕、悬腕与悬肘。
枕腕,是指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天热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会把纸洇潮。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但不宜写大字,原因是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
悬腕是执笔时手腕悬起,离开桌面,肘臂仍靠在桌上的书写方法。这种方法,手腕活动范围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关节还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较平稳,可写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写对联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悬肘法来书写。
悬肘是执笔的手臂全部悬空来书写毛笔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没有一点妨碍,可以任意挥洒,不管写大字、小字都很适宜,是最佳的书写方式,也是书法家普遍采用的方法。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连写小楷字都用悬肘法来写,可见他功力有多深。当然初学者没有必要这样做。
我们练毛笔字,在起步阶段时,因对毛笔的性能不熟悉,可先用悬腕法写二三寸见方的楷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对笔法稍有把握以后,手也慢慢听使唤了,可采用悬肘法来练习。当然,突然将手臂全部悬空,一上来有一定的困难,手会酸麻、疼痛,只要坚持便会解决。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如果开始阶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写的字还没有原来枕腕时写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辈子手臂都悬不起来。
清代有个书法家,他就因没能过悬肘关,写毛笔字时手腕总是枕在桌面上,写大字没法进行,于是在屋梁上悬挂一根绳子,结成绳圈,将执笔的手套在圈里书写。可见不能悬肘是件很麻烦的事。
上面是枕腕、悬腕与悬肘方面,接下来需要了解的是运指、运腕和运肘。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书写的叫“运指”;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运肘”。
写小楷或寸楷(一寸见方的楷书字)时,手腕(手拿根部与胳膊下端相连的可活动部位)枕于桌上,握笔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于笔旁,手掌也尽量竖起,手背与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夹角,古人称其为“腕平掌竖”,握笔的食指与拇指间形成如“凤眼”状的扁圈,这种执笔法叫“凤眼”(见图3左图)。
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字,不能用枕腕法来写了,一则手指拨动的范围很小,写不了大楷字,二则手指拨动大了笔就倾倒,会出现病笔,应该用运腕法来写。运腕法,手腕必须悬起,手掌自然放松,手背与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夹角。如果写再大些的字用悬腕法,因为肘关节枕在桌上写竖画时很容易写歪了。所以,写大字时,手臂一定要悬起,即使是写二三寸见方的大楷,悬起手臂练也是相当有益的。写斗大的大字,不仅手臂要悬起而且人要站立起来书写,这时执笔的手掌也随之而平缓放松,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与桌面成平行状。古人称之为“平覆式”。这时手腕完全放松,可以自由灵活地左右上下运动,写大字时是以运肘与运腕相结合来完成的(见图3右图)。
除了小楷以外,我们不赞成纯粹用运指法来写毛笔字。有的人练悬肘写大楷,手臂、手腕虽然悬起来了,但仍处于静止僵死的状态,书写时还是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而且笔杆倾倒得很严重。这就失去了悬肘的意义。悬肘应该尽量少运手指,而以腕、肘的运动为主。值得一提的是:笔杆也不是一定要始终垂直于纸面,在书写的过程中,笔杆可以略作自然的倾侧,但幅度要小,一般写楷书时笔杆应经常保持垂直状态。
(第二节)写字的姿势
写字的姿势是多种多样的,采取不同的姿势来写字会有不同的效果。正确的姿势,能使书写者正常地发挥水平;反之,必然会阻碍水平的发挥。那么,如何确定书写姿势呢?采取什么姿势要根据作品的篇幅、形式、字的大小等因素来确定。书写姿势一般可分为三类:坐势,站势,蹲势。
一、坐势
坐势适宜写小字或较小的字以及四寸以内的字。正确的坐姿要领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见图4)。
头正,就是头部一定要端正,稍微前倾,平心静气,不要左歪右斜,目下视,凝神于纸上,眼睛和纸面要相距一尺左右,切不要把头伏在桌上。这样,视线正当,下笔容易看准,又不损伤视力,有利于把字写得端正。常见偏侧,往往与执笔的姿势有关。如果你握笔的手掌过于竖起,用“凤眼”法来写字,无名指与小指又将掌心填实,笔尖被手掌挡住了视线,为了看到笔尖,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执笔的手往右偏移,甚至移到与右肩膀对齐,笔尖是看到了,但写出来的字会歪斜;另一种情况是将笔摆正,放中间,头部向左偏侧才能看清笔尖,这种情况对颈椎十分不利,时间长了,会出问题的。
身直,要求身体一定要坐得正直,即自然端坐,两肩平衡,腰背挺起,略微前倾,胸部不要靠近桌沿,距离桌沿二至三寸(约一个拳头)为好,留有活动余地,呼吸通畅,不易疲劳,利于健康。切忌弯腰驼背,甚至将下巴枕靠在左手背上。
臂开,就是右手执笔,左手抚按纸一边,并要随时调整纸的位置,以保持右手在固定位置书写,两臂自然开张,形成均衡对称之势,胸部舒展,笔放在脸前,而不是放在脸的一侧。这样,才容易把字写得横平竖直,撇捺舒展,挥毫自如。有的人写字时手臂虽然悬起了,但紧挨着肋下,以身躯为倚傍,写竖画往往向右歪斜,没有起到悬肘的作用。因此,手臂在左右撑开的同时,左手掌心向下将纸按住,右手握笔悬起稍离桌面即可,毛笔尽量往中间靠拢,古人有笔杆要对准鼻梁的说法。当然不是绝对的,如果略向右移一点,也应该说是很正常的。只是不能偏得太过了。另外,坐着写毛笔字悬起右手时不能将肩膀抬起,肘部也不要高悬,因为一抬肩、一高悬,肩臂的肌肉就会紧张,手臂就僵死了,肩应该往下沉,肘关节放松,使手臂与腕在同一水平面上,甚至肘关节还可以比腕关节略低一些,即便衣袖在桌上揩擦也无所谓,只要不把肘枕死在桌上就行。
足安,就是两腿平屈而松弛,两脚自然分开,相距与两肩同宽、放平、踏稳,这样,双脚与臀部成三个支点,共同支撑上身的稳定(见图4)。不可跷二郎腿儿,也不能双脚向前伸直,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面,更不要踏在凳子档上,这些姿势都是不可取的。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咏执笔图》说:“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可见只有“足安”,身体才能坐稳,利于写字稳健,便于运力。
二、站势
写比较大的大字必须采取站势,一则字大,笔画长,坐着写就够不着;二则坐着看大幅作品视线有偏差,不如站着居高临下准确,看得也全面。
站势亦称立式书写,有两种姿势:立式俯写和立式书壁。
立式俯写适宜写四五寸以上的大字。其基本要求是:头俯、身躬、臂悬、足开。
头俯,要求头朝前方而下低,面向桌面而下视,让纸面、笔锋和墨迹尽收眼底以利于下笔准确,用笔得力。
身躬,要求上身体略向前倾,微弯腰,保持平衡,挥笔潇洒,用力自然紧凑。
臂悬,要求右手执笔全部悬空,手肘和手腕都不靠桌面,左手按纸,支撑桌案,利于笔运气和纵观全局章法,臂悬的转动半径最大,挥笔无拘束地、大幅度地上下伸展、左右挥洒,姿态开张,可尽一身之力而用之。
足开,要求两足左右自然分开,距离与肩等宽,动笔时,左脚略前,右脚稍后,站立平稳,以利气势雄健,书兴图5站姿易发,效果甚好。若双脚并立,不易使出全身力量;如右脚略前,就会感到书写别扭,更谈不上把字写好。
立式书壁,亦称“墙壁前站写”。利用这种方法写字时,是将纸竖挂在墙壁上站在壁前书写。其基本书写要求是:左手拿墨盒,右臂微弯悬肘,为了视觉正确观之,要求面部与墙面字的位置始终保持平等,同时随字位置的高低身体时有起伏,全靠两腿屈伸来调节。写字时笔濡墨量不宜太多,以防往下漫延流墨。用这种姿势写字的情况不多,难度较大,但用这种方法练习写字,能更好地训练运腕用墨技巧。米芾也说:“入学之法,在先写壁,作字必悬手。”悬手书壁是板书的一项基本功,长期使用这种方法练字,对书写水平的提高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蹲势
写特大的榜书和巨幅作品,有时因为桌面面积有限,就无法利用桌案站写,只好把纸或字幅等物放在地上,就采用蹲势。写前首先通观全局,其次确定字形结构布局,然后再蹲写,其方法与普通蹲法不一样,是将左膝跪在地上,右腿曲膝下蹲,左臂支撑地面,同时并用手按纸,上躯前倾并下弯腰,右臂悬肘执笔书写。
以上三种,均须聚集全身力气,强调“气要足、力要遒”,通过臂肘、腕、指,输送到笔端,使笔力借墨毫而达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