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字,意在笔先。随着书写内容的韵律,将思想情感倾注笔端,这种凝聚在笔下的丰富感情是从哪来的呢?
古人说,胸中有书,下笔自然不俗。这里说的胸中有书,除了预想字形和设计书势以外。还包括书写者的文学修养。清朝有个学画的人请教王文治,王文治要他去读《史记》,那个人照着做了,结果书画大有长进,境界显然不同。近代的柳亚子、弘一法师的书法功夫并不高,但他们是文人,文学造诣精深,胸中有书,趣味自然流于笔端,不愧为一代好的书家。
苏东坡论书云:天真烂漫是吾师。郑板桥画竹时说: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些话像是在强调技法,其实也不尽然。草书需要技巧娴熟,因为它是表现手段,然而运用这些手段创做出的书法作品其艺术效果的高低,却是由文学功底决定的。文学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加深草书艺术修养的过程。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然性情在于心。可是心又是怎样产生性情的呢?俗话说得好:文学即人学,字如其人。人之有心,心于性情,心情为书道之妙也。所以,练习草书者的文学修养程度,对其作品的风貌、格调、意境有着重要影响,所谓笔下有笔,墨外有墨,书外有书,正是草书书写者文学素养在书卷之上的体现。
一幅好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美是如何感受到的呢?这种美来自创作者的情美、意美、人格美。所谓字为心画,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从各个方面达到了一种赏心悦目的境界。但是书法艺术的美妙境界又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就有不同的审美要求。所以,鉴赏也同样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鉴赏水平的高低与文学修养的深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明代的文人气息,清代的学者风神,就是由文学而产生的书法艺术的风采。
因此,要想写好草书,就应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