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草
草书的起源也像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中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此。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意,可见战国时已有草书的雏形。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急就章》
章草是隶书速写而成,因此源出于隶书。传说章草为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说:“宣和,陕右人发地得木简,字皆章草,乃永初二,发夫讨叛羌檄。米元章帖言:章草乃章奏之草。今考之,既用于檄,则理容施于章奏。盖小学家流,自古以降,日趋于简便,故大篆变小篆,小篆变隶;比其久也,复以隶为繁。则章奏文,悉以章草从事,亦自然之势。故虽曰草,而隶笔仍在,良繇去隶未远也。”章草因通于章奏而得名,这种说法较为合理。
“章草”字体,虽比“隶书”简约,但仍略带波磔,若从汉初木简书迹可见,初期的“章草”实际上就是应急的粗率“隶书”变体。故其笔法与结体,无一定规范可循,一直到了东汉的张芝,章草字体才臻成熟,至魏晋而登峰造极。其中著名的书家,如魏时的韦诞、吴时的皇象、晋时的索靖,都称为一代章草的宗匠。
“章草”传世的法帖,有史游的《出师颂》、《淳化阁帖》中张芝书、皇象的《急救章》,索靖的《月仪帖》等。这些法帖传刻至今,法度端凝,体势坚劲,有独立自强之意,仍是后人临摹研究的最佳资料。
二、今草
《书谱》
今草即现今所通行的草书,通称为草书。传说为东汉张芝(字伯英)所创始。韦诞说:“芝学杜度,转精其功,可谓草圣,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张怀瓘《书断》说:“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实父子继能。伯英得崔杜之法,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笔脉通其隔行。唯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又说:“章草之书,字字别。张芝变为今草,上下牵连,或上字之末,而为下字之上。呼史游草为章草,因伯英草而谓今草也。”
由此可知,“今草”与“章草”不同之处在于:章草字字独立,为速写隶书而成;而“今草”则省去“章草”的波磔,上下牵连,是速写“章草”而成的。于右任先生《标准草书·自序》说:“其为法:重形联,去波磔,符号之用加,使转之运益;大令所谓穷伪略之理,极草之至者,最为得之。”按“重形,去波磔”二语,可说是“今草”的特征,也是“今草”日趋简捷的所在。
“今草”传世的法帖,自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以来,历代的大书家兼擅草书,故法帖书迹流传极多。初学草书者,可由此入手。
今草经王羲之、王献之进一步地改造,到张旭、怀素时摆脱魏晋传统的草法,创出新面目,于今草体格之外,更加狂肆,把今草推向一种全新的境界—
—狂草而著称于世。
三、狂草
怀素《自叙帖》
“狂草”的得名,据传是来自张旭。他每次作书前,多饮酒引发情绪,或者借助自然界的现象来触发灵感,醉后呼叫狂走,再下笔作书。世人以张癫称呼他。而怀素所书的《自叙帖》,曾引李御史丹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癫,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癫,谁曰不可?”由此可知,“狂草”一方面是由于所书时的疾速与诡奇,一方面是张旭、怀素所表现出来的颠狂态度而得。
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形容张旭草书说:“喜怒、困穷、忧悲、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欲草书焉发之。于物,见于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草书到此境界,已经心物如一、神而化之,完全脱离了实用意义,是一种纯粹的高度的艺术形式。历代狂草大家还有黄庭坚、王铎、徐渭等。
四、行草
行草,既属于行书字体,也属于草书字体,它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草书成分多,“近草而敛于草”(刘熙载)。
颜真卿《祭侄稿》、《争座位帖》属于行草书。这种字体也有人叫“藁草”。明赵宦光以颜真卿此二帖为“藁草”代表作。徐锴《说文解字·叙》说:“藁者,草之初也。”张怀瓘《书断》说:“盖草书之祖出之于此,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起草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更见真情。张晏说:“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五、标准草书
标准草书是于右任先生主持创造的,他是近代草书大家,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成立标准草书社,邀集海内专家,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制订《标准草书》。
《标准草书》以《千字文》内容,选辑历代草字,基本是规范的今草字体,凡草字下署“草书社”者,其字比古人更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