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的汉字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字之一,它的形体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变异,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其中汉代通行的隶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字的形体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向现行的汉字形体过渡。从历史的角度看,殷商到秦汉时代是汉字形体变化频繁的阶段,之后汉字的形体相对稳定,变化趋于缓慢。汉字形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
一、甲骨文
甲骨文
最早的汉字字体是甲骨文。它是殷商时代通行的汉字字体,因为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形体上看,甲骨文是象形字中图画性最强的,离事物原形不远;结构尚未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字形大多瘦长,大小不均;笔画细长方折,繁简不一。从记录的内容看,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卜辞,记录了商代王室占卜的一些情况。它是20世纪初才被人们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需要去做。
二、金文
《大盂鼎》
金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熔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因此金文又叫钟鼎文。金文的字形同甲骨文接近,但象形符号的图画性有所削弱,字形渐趋匀称、整齐、方正,笔画因熔铸而成的缘故显得肥丰圆转,异体字仍然比较多。在文字构造上,形声字增多,汉字发展的形声化趋势进一步明朗。
三、篆书
秦篆
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秦国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所以也叫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小篆以泰山刻石为代表,主要特点是:图画性较弱,符号性增强,笔画比大篆简化,线条柔婉、圆转,略带弧形,形体呈竖长方形,结构整齐、匀称,偏旁写法、位置趋于定型。现在篆刻时主要用的字体就是小篆,因此而被称为“篆”刻,并且沿用至今。
四、隶书
隶书最早产生于秦代,是在战国时代秦国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秦代的隶书称秦隶,后来到了汉代,字形有了发展,更加简单易写,这种通行于汉代的正式字体叫汉隶。与篆书相比,隶书主要特点是: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改造了篆书的偏旁,笔画进一步简化,线条平直、方折,并显出波势,字形扁平,有棱有角。隶书对篆书的改造,为现行汉字形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汉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隶书字体古朴、典雅,其主要特点“蚕头雁尾”,使这种字体显得更加庄重。现在许多匾额题字用的就是这种字体。
《张迁碑》
五、楷书、草书和行书
楷书、草书和行书都由隶书发展而来。
(一)楷书
《颜勤礼碑》
楷书是现代汉字的标准字体,又叫“真书”“正书”。楷书保存了隶书的偏旁系统和基本结构,取消了隶书的波势笔法,笔画平直,字形方正,易于书写。
(二)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由隶书草化发展而成。草书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
张旭《心经》
章草通行于汉魏,使用部分连绵笔,字与字之间不相牵连,书写趋于简便,但仍然保留隶书的笔法和风格,有挑法,有波势。
今草成熟于东晋,字与字之间牵连相通,血脉不断,书写更加简易快速,但不容易辨识。
狂草出现于唐代,笔画连绵回绕,变化多端,书写放纵不羁,个性十足,实用价值不大,几乎成为纯艺术化的字体。
(三)行书
《兰亭序》
行书产生于东汉,字形流畅,易写好认,西晋以来,一直广为应用,是常用的手写体,也是楷书最主要的辅助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