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况
初唐大家风格虽异,然崇尚瘦劲,大家都如此,遂成风气。开元后,书风陡变,极力矫正少肉之病,渐渐地便脱了三王气息,开创唐代特有之面目,“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磅礴的盛唐文化使当时士人具有非同一般的襟怀、气魄,这在书法上也有充分体现,盛唐书风由初唐时期的清健转向沉雄。此时期之书家李邕、颜真卿等,足以和初唐几大家抗衡。北海(李邕)虽未脱瘦劲,但以行书入碑,别具一格,时有写碑八百余之称。鲁公(真卿)则纳古法于新意中,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使楷书笔法穷尽变化,臻乎出神入化之境。
(第二节)盛唐书法作品欣赏
一、颜真卿
【生平小传】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先祖为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五世祖颜之推迁居京兆长安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真卿曾任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封鲁郡开国公,故又称颜鲁公。真卿少孤,母殷氏画荻而教,后蒙张旭亲授笔法。真卿以气节著。安史之乱中,募兵勤王,以20万军横绝燕赵。后李希烈反叛,真卿前往招降,死难。他的正书,锋绝剑摧,惊飞逸势。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
他博取众体之精,并融贯己意,使楷书臻于极境,至今尚不能脱其藩篱,正所谓“闲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他是书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人物。颜真卿楷书别具一格,被称为“颜体”。
【作品欣赏】
《多宝塔碑》(局部)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宋代移至现藏此书的西安碑林,楷书,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34行,每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
《颜家庙碑》(局部)
《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每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每行52字。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其特点是刚健雄浑、气势磅礴。多用圆笔,对应的两个竖画采用相向环抱的弧形,横画轻竖画重,拐弯处用轻转而非顿折,捺画如蚕头雁尾。
《争座位帖》(局部)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书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十一月,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真迹传有七纸,乃摹刻上石,今在西安碑林。此为致右仆射郭英信札的手稿,指责郭乱排朝臣座次以抬高太监鱼朝恩地位事。米芾言:“《争座位帖》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自书告身》(局部)
《自书告身》楷书墨迹,传为颜真卿自书,是颜真卿晚年的名作,共386字。日本藏。其书法苍劲谨严,沉稳厚重,字里行间可体会出颜书行笔的气韵和结体的微妙变化。詹景风称此书:“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董其昌谓:“此卷之奇古豪放者绝少。”
二、李邕
【生平小传】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或作太和),扬州江都人。《文选》学家李善之子。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格豪爽、特立独行,最终为奸相李林甫杖杀。李邕长于碑颂,喜亲自刻碑,“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
李邕以行书著称,题署、碑额最受称道。魏晋以来,行草书只作简札之用,志铭碑碣必以正书,唐初仍沿袭之。
在用笔方面,李邕大量地将方笔魏碑楷法融入行书,于婉转流畅中增加了古拙、刚硬的成分,笔画拗峭、风格壮伟。在结体方面,以“左低右高,上舒下敛”结构大胆改造婀娜多姿的王体。“左低右高”使字势攲侧,生动多姿,正如王文治指出:“张从申不及北海,正在不攲侧耳。以荒率为沉厚,以攲侧为端凝,北海所独。”“上舒下敛”使重心下移,稳适沉厚。传世墨迹有《李思训碑》《岳麓寺碑》《法华寺碑》《端州石宝记》《李秀碑》等,其中以《李思训碑》《岳麓寺碑》最为著名。
【作品欣赏】
《李思训碑》(局部)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字共30行,满行70字。碑石下半段文字甚为残缺。此碑书法瘦劲,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
《岳麓寺碑》(局部)
《岳麓寺碑》传世北宋拓本有赵声伯藏本、苏州博物馆藏本等。唐代李邕撰文并书的碑刻,行楷相兼。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碑高2.7米,宽1.35米,文共28行,满行56字,共1413字。圆顶上饰有龙纹浮雕,上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济,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有化柔为刚之美。
三、张旭
【生平小传】
张旭(公元658—747年,或说公元675—759年),字伯高,苏州吴郡人。历常熟尉,至右率府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为人倜傥闳达,卓尔不群,交游者皆一时豪杰。工诗书,精楷法。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为“酒中八仙”。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如醉如痴,称“张癫”。
张旭的草书自由奔放,雄逸天纵,云烟变幻,不可端倪,波澜起伏,大开大合,被称为“狂草”。唐文宗时,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以看出他的造诣。
张旭的草书虽狂放而不肆野,是熟练把握技巧之后的抒发运用。张旭的草书自成一格,智永、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一脉绵延,这是张旭楷法的根源。所以其书狂纵而不逾法度,古劲绝伦,为世所叹服,兼能取众美,以楷书为本,更出己意,乃有空前之成就。
【作品欣赏】
《肚痛帖》
《肚痛帖》单刻帖。无款。此帖用笔顿挫使转,刚柔并济,千变万化,神采飘逸。全帖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气韵生成。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草书心经》(局部)
张旭的《草书心经》最早见于《碑刻拔萃》,其《唐草心经》碑目下写明张旭,明成化年间的《草书心经》《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对这两种草书“心经”都有记录,其“心经、肚痛帖、千文断碑”条下注“均张旭草书,无年月”,并称“右三石均在西安碑林”。
《古诗四帖》(局部)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凡40行,188字。无款,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古诗四帖》以五色彩笺草书南朝庾信、谢灵运诗四首,笔笔中锋而起伏连绵,字形变幻,如云烟缭绕。丰坊跋谓:“行笔如从空中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跋:“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
四、怀素
【生平小传】
释怀素(公元725或737—785年),长沙(今属湖南)人。俗姓钱,幼出家为僧,法名藏真。为人疏放狂逸,不拘细行。工书法,以草书著名,是继张旭之后的又一狂草大家。怀素“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庙旁种芭蕉代纸,称“种纸庵”“绿天居”。颓坏的笔头埋为“笔冢”。怀素曾向张旭弟子邬彤习书,也曾由公孙大娘的剑舞而受启迪,而且朱长文在《续书断》中语“尝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其草书舒卷开合,随手万变。李白流放夜郎,途径零陵,写诗推许说“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赞叹怀素的草书“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传世墨迹有《自叙帖》《食鱼帖》《论书帖》《小草千文》诸帖。
怀素与张旭相继而起,被称作“癫张”“醉素”。二人草书的共同之处是脱略规矩、志在新奇。比较而言,张旭的草书厚,具横壮之势;怀素字瘦,点画纯净活泼,有纵拔之姿。
【作品欣赏】
《苦笋帖》
《苦笋帖》怀素绢本墨迹,草书法帖。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无年款。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黄庭坚《山谷题跋》:“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论书帖》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纸本,纵38.5厘米,横40.5厘米,9行,共85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唐僧怀素行书论书帖》,帖后有乾隆皇帝行书释文,赵孟、项元汴等人题跋。卷中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小草千字文》(局部)
《小草千字文》怀素草书,贞元十五(公元799年)书,绢本,84行,共1045字。
怀素千字文有多种,而以“小字贞元本”为最佳,人誉为“一字值千金”,遂被称为“千金帖”。此帖为怀素晚年所书,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癫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
《自叙帖》(局部)
《自叙帖》怀素草书。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首6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钤有“建业文房之印”“四代相印”“赵氏藏书”“乾隆”“宣统鉴赏”等鉴藏印。
《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内容是写自己工草书的经历和经验,以及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五、李阳冰
【生平小传】
李阳冰,生卒年月不详,字少温,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好古,擅属文,集贤院学士,晚年为将作少监,韩退之称曰李监是也。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
自秦李斯创制小篆,历两汉、魏、晋至隋、唐,逾千载,学书者唯真草是攻,而篆学中废。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以篆书为己任,始学李斯《峄山碑》,暮年所篆,笔法愈见淳劲。令当涂,李白往依之,赠以诗曰:“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传世作品有翻刻本《三坟记》《城隍庙碑》《怡亭铭》《般若台题名》等。
【作品欣赏】
《三坟记》
《三坟记》,李季卿撰文,李阳冰篆书。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刻。碑文两面,共23行,每行20字。原石久佚,宋代有重刻本,现藏陕西省西安市。
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逸致翩然。赵宦光评曰:“阳冰得大篆之圜而弱于骨,得小篆之柔而缓于筋。”
《缙云县城隍庙碑》
《缙云县城隍庙碑》是李阳冰担任缙云县令时,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篆写刻石的。缙云县在浙江省丽水地区。据《缙云县志》载,李阳冰在缙云的篆书真迹作品有10处。现存世者仅为4处,即倪翁洞、黄帝祠宇、城隍庙碑(宋拓)、忘归台记(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