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第一节)甲骨文
一、甲骨文概述
商、西周的甲骨文主要锲刻在龟甲和牛骨上,也有猪、羊、犀、鹿以及人的头骨上,且大多与占卜有关,故又称“契文”“卜辞”“殷契”“甲骨刻辞”。
商代甲骨文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的。
公元1899年一个秋天萧瑟的早上,小说家刘鹗匆匆赶往古文字学家王懿荣的家,去探望病中的朋友。刘鹗懂医道,王懿荣请刘鹗看医生开的方子和药。他们突然发现药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上面竟然有文字。王懿荣兴奋得忘了病体,与刘鹗一起赶到药肆,一番探询,了解到这些“龙骨”在1891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村,那里是殷商古都的遗址“殷墟”。两人一阵狂喜,把药店售剩的龙骨全部买下,带回家研究。
牛骨龟板上的文字,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以后,又陆续在河南郑州,山西洪赵,陕西长安、岐山、扶风,北京昌平发现了商与西周初期的甲骨文。现已出土15万片,字数近五千,其中可识文字约1700个。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已编纂了《甲骨文全集》。
这些甲骨文是用尖利的工具锲刻的,也有用类似毛笔所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龟甲兽骨都很坚硬,上面锲刻的文字,笔画瘦硬方直,线条无论粗细,都显得遒劲和富有立体感。有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的感觉。也有的甲骨文笔画比较粗壮,出现弧形的线条。甲骨文锲刻时的轻重疾徐,在线条上都能细微地反映出来,表现出锲刻者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
甲骨文章法字字独立,分行布白清晰,字形大小随点画多寡自然形成,大的直径超过半寸,小的微如芝麻。字与字之间疏散积叠,妙有天趣。
从盘庚迁殷到帝乙亡国为止,先后经历了273年。从书法的角度分析,甲骨文可分为五个时期,各有特征。
武丁时期:字体大字居多,雄伟瑰丽,刚劲挺拔,中小型字也工整秀美。
祖庚祖甲时期:字体大小适中,行款整齐,字形端正,作风趋于谨饬。
廪辛康丁时期:笔道凝练,沿前期的工整发展,但流于草率;形款爽朗,不齐,有烂漫之致。
武乙文丁时期:前期粗俗古朴,酷似武丁后期的体势;后期的日趋完整。
帝乙帝辛时期:字体细小,精致工整,严整细密,放逸俊秀,一丝不苟。
不同时期的商、周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或雄伟俊迈,或纤细谨密,或草率粗放。这些风格上的差异,也是甲骨文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些书写锲刻甲骨文的巫史(卜辞中的所谓贞人),无疑是当时的书法家,像著名的《大骨四版》《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宰丰骨匕刻辞》《鹿头骨纪事刻辞》等甲骨,都是含有艺术素质的精美的书法作品。
二、龟甲占卜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公元前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19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史称“殷墟”。三千多年来,甲骨便埋藏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这个小村落。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洹水之滨的殷墟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龟甲占卜文
中国文字起源于图画,在甲骨上最容易看出:本版甲骨上刻鸟形象形文字。由上而下是由鸟嘴、鸟头、鸟身进而全部鸟形的刻画过程。这是稀有的例子。
中国文字图像之美
本版从右至左版上刻有猕猴、马在火上、虎、雉(?)等物之形。虽是习刻,但说明了图画与文字的关系。
商人祭祀的对象包括祖先与自然神祇(帝、日、风、雨、社、山、川),尤以祖先的祭祀最为频繁。祭祀时多用牛、羊、猪、犬为牺牲。
本版为长卵形,乃由龟背甲切割而成。中间穿洞以示可以用绳索串联成册。上面刻有两段卜辞,卜问祭祀祖先要用五牛或是三牛。
祭祀卜辞
殷代中央与地方诸侯或独立性更强的方国的关系复杂,包括:进贡、交涉、战争,时好时坏。
本版卜辞相当长,存六十二字。内容记载商王将征伐“盂国”,出征前告于上下神祇,祈求平安无祸。
方国关系
卜辞记载战争的史实相当多,卜问内容包括战事的时间、地点、将领、吉凶祸福等。
本版甲骨记载有两类不同的内容。殷王将征伐,卜问哪位将领合适。另外一段纪录殷王牙齿有病,卜问是否来自祖先作祟,能否痊愈。
战争
商王卜问是否要建立新的有围墙的大聚落(作邑)。
作邑
记载天候的卜辞相当多,因为天候状况与农业、出巡、田猎有密切的关系。本龟版是占卜今日或明日是否会下雨。
天候
殷王经常出外巡行、田猎,不仅有政治、军事的用意,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本片甲骨由商王亲自占卜,卜问田游往来是否平安,地点是“梌”等。
田游
古代国家有两件极重要的大事:祭祀与军事。从祭祀卜辞中可以了解殷人对鬼神的想法和宇宙观。本龟版占卜上天会不会给这个都邑带来困穷。
宗教(宇宙观)
殷王生病多认为是祖先作祟或其他原因。攘疾的方法通常是举行祭祀。龟版上刻的是殷王耳鸣及除病的方法。
疾病
这件卜骨出土于河南安阳,长约12厘米。卜辞内容是预卜日食是否会发生,还有卜辞记载,壬子这天卜问:两天以后的甲寅日会发生日食吗?据有关殷历的研究,在武乙、文丁时确在甲寅日发生过日食,说明商代对于日食的观察与预测已有相当的科学水平。它是研究商代天文历法情况的宝贵资料。
记日食卜骨
三、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此骨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骨版正面刻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辞四条,背面两条,共160余字,字内填朱,色彩绚丽。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结体纵横开阔,气势雄伟。正面第一条记载商王武丁宾祭仲丁;第二条记狩猎时子□堕车;第三条记子□死;第四条是子寅用羌人十,举行宜祭。背面记载天象情况,这片刻辞保存完整,对研究商代社会历史和天文气象价值甚高。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拓片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反面拓片
四、宰丰骨匕刻辞
宰丰骨匕是刻于商王帝乙或帝辛六年的一块记事肋骨,长27.3厘米,宽3.8厘米,呈匕首形,相传也为河南安阳出土。商朝后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帝辛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而且它一面刻有文字,记载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另一面刻兽面、蝉纹和虺龙纹,并嵌有绿松石。刻辞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殷墟遗址中出土15万片以上甲骨,是中国目前最早的文献档案材料,它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各个领域,有关于社会和国家结构的,如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方域贡纳;有关于经济生产的,如农业、畜牧、渔猎、手工业、商业、交通;有关于科学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如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等。
宰丰骨匕刻辞
(第二节)金文
一、金文概述
商、西周的金文(旧称钟鼎文)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字资料,在书法上有着与甲骨文不同的艺术特色。根据《左传》《墨子》等书记载,中国在夏代已经开始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在商、周两代发展和形成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于商,盛行于西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现在称之为金文。金文一般是铸,少数是刻。金文的铸作是先把文字书写在软坯上制成范模,然后用烧熔的铜液浇铸。在金文刻范和铸的过程中,对原来书写的笔画虽有所损益,但仍能更多地保留和显示书写时的笔意,字画丰腴,体势凝重,有极高的艺术性。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两三个字,多为族徽。这些族徽文字,图画性很强,比甲骨文保留着更为原始的因素。到商代晚期才出现了几十个字的铭文,但十分罕见。如《戍嗣子鼎》《宰甫卣》《小臣缶方鼎》《帝辛四祀缶》等。商代金文的字体与甲骨文相近。笔画首尾尖锐出锋,中画肥厚,收笔处时有波磔,直线条较多,圆转的线条较少,行款错落参差,气象雄奇瑰丽。
西周的金文最有代表性。西周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了商代,铭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字数逐渐增多。出现了长篇巨制的铭文,内容十分广泛,有册命、赏赐、志功、征伐、诉讼及颂先扬祖等。西周金文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一)早期,铭文仍很简短,常为族徽和器主姓名,犹存殷商遗矩。后来铭文逐渐加长,如武王时期的《天亡簋》、成王时期的《眉县大鼎》、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等。早期金文,笔画还有显著的波磔,但行款渐趋齐整。尤其是《大盂鼎》用笔方整,行款茂密,气度宏伟,是西周早期金文的典型。
(二)中期,自穆王始不仅铭文更多为长篇,金文的书风也有了变化,笔画已少波磔,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划一,均匀圆润,布局完满,文字十分规整。如穆王时期的《静簋》柔和隽美,恭王时期的《墙盘》谨严端整,孝王时期的《大克鼎》舒展遒美,都是金文精美的代表作。西周中期金文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
(三)晚期,金文已发展到高峰,夷、厉、宣、幽诸王时期的金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字画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攲侧,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用笔纯熟,字迹秀劲,铭文多达490字,皇皇巨制,为西周金文之冠。另一件宣王时期的《虢季子白盘》,字呈长形,横竖成行,雍容秀丽,疏朗整齐。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金文的形体,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金文出现了新的书风,无疑是事实,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戍嗣子鼎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卣、铜爵等器。戍嗣子鼎,圆形,口沿两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3行30字,其中合文三。铭文记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这天,商王在宗庙明堂大室赏赐给戍嗣子鼎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交父亲的宝鼎。铭末“犬鱼”就为戍嗣子所属家族的族徽。
戍嗣子鼎
戍嗣子鼎铭
铭文字体大小虽不够整齐,但笔道镌刻清晰,雄伟有力,有的字体还具有典型的波磔体风格。器物本身和铭文内容对青铜器断代、商代历史地理以及古文字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
此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三、宰甫卣
商代礼器。高31.5厘米,口径11~13厘米,腹围59.5厘米。器盖顶部有蘑菇状钮,子母口,口沿下饰小兽头环,梁两端各有一头小牛套在环内。腹下垂,圈足,平底。饰兽面纹。器盖对铭,3行23字。属商代晚期。吴大、王国维、周庆云等均曾著录。百余年来学者由于未见器形,曾误认为是敦、簋、鼎,其实应是卣。此物现藏菏泽市博物馆。
四、四祀弋阝其卣
弋阝其所铸的铜卣共三件,二祀和六祀两卣传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安阳出土,四祀弋阝其卣传解放前出土,不知出土于何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藏北京博物院。
四祀弋阝其卣作长颈、椭圆腹、圈足、有盖、犀首耳提梁。颈饰兽面纹,兽面纹上下和盖沿各饰一道圆圈纹。高32厘米,宽19.7厘米。盖内与器内底有相同的铭文,为“亚父囗丁”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