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接着说:“我们应该说明,缺乏对科技的洞察力丝毫不会使我们感到沮丧。在许许多多的行业,我和查理并没有特别的资本分配技巧。例如,每当评估专利、制造工艺、地区前景时,我们就一筹莫展。
如果说我们具备某种优势的话,那么优势应该在于我们能够认识到什么时候我们是在能力圈之内运作良好,而什么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于能力圈的边界。在快速变化的产业中预测一个企业的长期经济前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边界。如果其他人声称拥有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经济前景预测技巧,我们既不会嫉妒也不会模仿他们。相反,我们只是固守于我们所能理解的行业。如果我们偏离这些行业,我们一定是不小心走神了,而决不会是因为我们急躁不安而用幻想代替了理智。幸运的是,几乎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伯克希尔公司总是会有机会在我们已经画出的能力圈内做得很好。”
巴菲特的这一观点得到查理·芒格的响应。他说:“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低价科技股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他们,而其他股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我们为什么要在那些我们没有优势而只有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游戏,而不在我们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呢?”
查理·芒格还说:“每个人必须找出你的长处,然后你必须运用你的优势。如果你试图在你最差的方面获取成功,我敢肯定,你的事业将会一团糟。”
其实,把巴菲特的那些选股原则应用在科技股上,应该也十分有效,但巴菲特不会这么做。他说:“如果我们损失了你的钱,我们会在下一年挣回来,并向你解释我们如何做到了这一点。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的方式与我理解可口可乐公司与吉列公司的方式一样。所以,我们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企业都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本身不是能够把这些原理应用到那些高科技企业的人而已。
如果我们在自己画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的事,我们将会选择等待,而不是扩大我们的能力圈。”
另外,不能预测高科技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也是巴菲特避开高科技企业的一个原因。巴菲特说:“我可以理性地预期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期10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对于网络企业,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就不会随便投资。显然,许多在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公司,按百分比计算的成长性会比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要发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宁愿得到一个可以确定实现的好结果,也不愿意追求一个只是有可能会实现的伟大结果。”
这一点,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表示赞同:
“我不敢投资电脑科技股,一个年轻人在地下室玩电脑没多久,便创造了更好的产品,一夜之间就能把你击败了。电脑科技,这一行业不像零售业或旅馆业那样能看到竞争者慢慢地打进我们的市场,给我们充分的反应时间。”
事实上,不投资科技公司并不代表巴菲特对科技股一味的排斥。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家,他不会因为企业的名称或是产品与高技术有关便将其排斥在考虑范围之外。对第一数据公司的投资就是最好的例子。
1999年,巴菲特决定投资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当时整个投资业都沸腾了,以为巴菲特要大举进军科技股。但巴菲特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第一数据公司太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了。
第一数据公司位于美国亚特兰大,主要业务是为信用卡支付处理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系统提供服务,正努力在线上交易中推广使用信用卡支付。第一数据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和雅虎、戴尔等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它和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络公司有根本的区别,它业务是提供服务,而不是靠技术赚钱,况且第一数据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销售额与利润,具备了能长期维持竞争优势和赢利的能力,符合巴菲特的传统投资理念。这也是吸引巴菲特的最大原因。
其实对不太了解的科技股进行投资,就像太空旅行一样,虽然太空旅行是种美丽的梦想,也是可以实现的梦想,但这项行为却需要太多的助力设备,代价昂贵存在着致命的风险,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丢掉性命。所以,巴菲特告诫我们,对待高科技公司一定要慎重,不懂的行业,尽量不要去碰。
保险业:理性对待保险业
保险公司所提供标准化的保单是很容易同业模仿的,其唯一的差异在于信誉。
——巴菲特
1967年3月,伯克希尔公司以总价860万美元,购买了总部设在奥玛哈的两家绩优保险公司的股权,它们是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这是伯克希尔传奇成功故事的开始。巴菲特就是依靠这些保险公司打下了辉煌的江山。
要鉴赏这则传奇,先要了解拥有一家保险公司的真正价值何在。保险公司有时是很好的投资,有时却不然。但是,它们一定是一流的投资工具。保险客户支付保费,提供了经常性的流动现金,保险公司就把现金加以投资,直到投保户申请理赔为止。由于理赔发生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倾向于投资表现能力高的有价证券,主要是股票和债券。巴菲特进入保险业,得到的不只是两家运作良好的公司,还获得了将来投资所需的丰厚资金来源。
赔本的买卖咱不做
1967年,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险公司拥有价值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两年后,巴菲特使他们的股票和债券总值达到4200万美元。对像巴菲特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股票玩家而言,这是一次典型的成功运作。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纺织业上的投资所遭受的挫折也因此得到了弥补。
1965年,巴菲特接管伯克希尔公司时,公司持有价值290万美元的上市证券。第一年结束时,巴菲特使证券价值增加到540万美元。
1967年,投资上的收益是整个纺织事业的3倍,为普通股投资组合的10倍。
当巴菲特退出纺织业,进军保险业的时候,有人认为他还是在经营一家普通公司,只不过是改变了公司经营的商品类型。因为保险业和纺织业一样,彼此间的产品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化。保险都已标准化,任何人都能再复制一份。保险公司不会因商标、专利、地点的优势,或原料而有所不同。注册一家保险公司很容易,保险费率也是公开的。一般而言,各家保险公司之间唯一的差异就是其人力资源的优劣。每个经理人的努力对一个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保险是个利润颇佳的行业。1967年年底,国家偿金公司在收到的1680万美元担保费中,就净赚了160万美元。
到1968年,净利上升到220万美元,保费则增加到2000万美元。在保险业里获得初步的成功后,使巴菲特更积极地扩张这个领域。在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又买下了三家保险公司,还购并了五家保险公司。
尽管保险事业持续获利,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巴菲特开始有了一些顾忌。某些他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开始影响成本。虽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每年上涨3%,但医药费和汽车修理费却上涨9%。此外,经法院判决必须赔偿给原告的损害赔偿费用,也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巴菲特估计经营成本一年要增长约12%。按此计算,除非保险费率相对上涨,否则收益会开始缩减。
然而,保险费率不长反降。在商品市场上,有些商家为了增加市场占有率采取低价策略。巴菲特知道问题出在一些公司宁愿赔本经营,也不愿冒失去市场占有率的风险。显然它们和保险费率进行赌博,赌的是保险费率将会回升,从而能重新获得利润,抵消先前的损失。然而,巴菲特的常识却阻止他扩张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至无利可图的交易。
只做合理价格的交易
由于巴菲特不愿做赔本的买卖,他试图通过另外两种方法来凸显伯克希尔的保险公司。首先是借助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的财务实力。当时,在产物保险业界里,伯克希尔的投资组合净值仅次于州农公司,排名第二。而且,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组合的总价值与保费总额的比值是同行业平均值的3倍。
第二个方法是,巴菲特不在意伯克希尔承保保额的大小。对巴菲特来说,他可能在某年签发五倍于前一年或者只是前一年五分之一的保单业务。他希望公司一直以合理的价格承保大量的保单。如果价格非常低廉,他宁愿发行少量的保单。这种承保哲学是从国家偿金公司创始人杰克·林沃特那里学来的,并逐渐灌输在该公司的企业文化中。自那时候起,巴菲特表示,伯克希尔从不曾放弃遵奉这种承保原则。
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成交量的戏剧性改变,并不是由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自己造成的,巴菲特解释道,是因为那些“今天在这里,明天便离去”的其他保险公司。当竞争对手,纷纷以低于预期成本出售保单时,顾客便离伯克希尔公司而去。但是,当保险公司因为近期的亏损而退怯,纷纷从市场消失的时候,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因价格合理依旧挺立,继续做一个稳定的保险供应商,顾客又纷纷而来。巴菲特的经营之道被比喻为保险业的安定剂。
巴菲特说:“我们在保险业务供给短缺时大幅度增加保单业务,而当市场供应充裕的时候,我们便不具竞争力。当然我们并非只是为了稳定保险业才遵循这个策略,我们遵循这个政策,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是最合理也是最赚钱的经营之道。”
巴菲特还说:“保险公司所提供标准化的保单是很容易同业模仿的,其唯一的差异在于信誉。”
在20世纪90年代,激烈的价格竞争、持续不断的保险亏损和不好的投资报酬,让保险业岌岌可危。巴菲特在各地演讲表示:财务结构的健全和负责的财政,将作为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的经营特色。
伯克希尔优良的财务实力,已使它的保险营运方式不同于其他同业。也就是说,巴菲特赋予伯克希尔公司保险业务的财务坚实、诚信的做法造成它在市场上形成某种独占力量。否则充其量,它将只是另一种商品企业罢了。
巴菲特建议保险界的同僚,在经营保险公司时,以下三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守。
第一条原则:只接受自己有能力合理评价的交易风险,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在对全部相关因素,包括未来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之后,把实际业务范围集中在实现预期利润的目标限度内。
第二条原则:将业务范围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确保任何一项交易及其相关因素不会威胁到企业的现金流动性。
第三条原则:无论保险费率多高,也要避免有可能涉及道德风险的交易。与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交易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你不可能为自己找到真正有利可图的项目。尽管大部分投保人和客户都是诚实的,而且具有相当的道德水准,但如果出现了例外情况,就会让保险公司陷入无法自拔的困境。
独立思考:了解其他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能代替思考
在决定什么东西是对,什么东西是错的时候,我必须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做出判断。
——巴菲特
在冻原地带住着一种小体形的鼠类,由于每年它们都要以集体向海洋迁移,故名旅鼠。正常时期,旅鼠为了寻找食物和新的栖息地,它们一般在春天进行迁移。然而每隔三到四年,就会有奇怪的现象发生。由于繁殖率比死亡率高,旅鼠的数目慢慢增加。当它们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目后,旅鼠们开始在夜里有一些不寻常的举动。不久后,这群大胆的小动物开始在白天里行动。遇到障碍时,旅鼠群会因数量不断剧增而产生一种惊慌失措的反应,促使它们穿越障碍。这样的行为得到增强后,旅鼠便敢于挑战那些它们平常敬而远之的动物。
在迁移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旅鼠在半途饿死、被其他动物吃掉,或是死于意外事故,但大部分的旅鼠,都能够抵达目的地——海边。它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大海,拼了命地向前游,直到力气用尽淹死为止。
从来没有人知道旅鼠为什么这么做。动物学家猜想旅鼠的集体迁移可能是由于他们的食物供应不足或者更严酷的环境导致拥挤和生存竞争,从而引发荷尔蒙的变化并使其行为发生异常。
在投资界,旅鼠的这种行为(不能独立思考)也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是金融市场时常发生一些剧烈的变动。这引发了专业投资人长久以来对于人类行为心理学理论的兴趣。格雷厄姆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些投资人的非理性行为——不能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有一位石油大亨,以他的身份,死后上天堂肯定没有问题。然而,当他死后准备上天堂的时候,圣·彼得告诉他一个不好的消息——天堂里分配给石油业者居住的地方已经客满了,没有办法把他安插进去。
哪个石油大亨感到非常懊恼,如何才能让自己上天堂呢?他想了一会儿,便对圣·彼得说:“我是否可以跟那些现在住在天堂里的人们讲一句话?”圣·彼得说:“您请讲。”于是,那个石油大亨就大声喊道:
“地狱发现石油了。”他的话刚说完,住在天堂里的石油业者纷纷打开大门,奔向地狱。圣·彼得心想,这个石油大亨真聪明,这下他可以上天堂了。于是圣·彼得邀请石油大亨搬进天堂。可是,那位石油大亨却说:
“如果地狱要是真的发现石油,我不是吃亏了?”于是他也跟那些人一起去了地狱。
这则寓言启迪投资者不能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
巴菲特之所以能在市场中屡屡获胜,独立思考起了很大的作用。独立思考让他对世间万物秉持一种批判的内省态度。巴菲特的朋友拜伦·卫思曾经这样说:“只有冒险的观念才能深深地吸引巴菲特,他喜欢了解事情的本质,年轻时就喜欢做一些哲学理论研究,这培养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在金融市场上受益无穷。”
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位投资者,在波动无常的投资市场上,不能独立思考,那么他就不能在混乱的局势中保持自我,当然也看不清市场走向,这样容易被流行的趋势所迷惑,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都不能独立思考。他们经常听取别人的言论,在股市中进进出出,而缺少自己的主见,因此显得盲目草率。巴菲特认为,这些投资者与旅鼠和石油大亨是一样的,都是傻子。
巴菲特常提醒他的股东,要想投资成功,就必须对企业具有良好的判断力。
巴菲特建议投资者说:“你必须独立思考。我常常惊讶于一些高智商的人总是不知不觉地模仿别人,和这些人聊天对我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