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之所以能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他关心的是寻找那些他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
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巴菲特
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所有人眼中,巴菲特就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40多年来该公司一直保持着平稳的收益,平均每年都保持近23.5%的增长。安迪·基尔帕特里克曾经这样说:“如果你在1956年把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它今天(2003年)就变成了大约2.7亿美元,而且这还是税后收入。”
为什么巴菲特会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管好自己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认为,一项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了解得越深,成功的比例越大,相反,失败的比例就越大。巴菲特说:“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
针对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巴菲特提出了著名的能力圈原则,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不熟不买,不懂不做。意思就是不参与不熟悉、不了解的上市公司,在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内选择投资目标。巴菲特说:“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投资。”这也是他能保持投资不赔钱的基本原则。
对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则,美国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表示赞同,他说:“如果一个投资人不能在30秒内说出他们的投资对象是从事怎样的业务,那么他们的投资很难成功。”
在伯克希尔公司1996年年报中,巴非特对能力圈原则进行了解释,他说:“智能型投资并不复杂,当然它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投资者真正需要具备的是能够对所选择的企业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
“显然,每一位投资者都会犯错误,但是通过将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理解的公司中,一个聪明的、有知识的、勤奋的投资者就能够以有效实用的精确程度判断投资风险。”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许多企业: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石油、矿产和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他或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只是拥有该公司的部分股票。无论是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对企业运作的状况了如指掌。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他避免了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巴菲特建议投资者仅在自己竞争优势圈内选股。而这个竞争优势圈并不需要多大,而是在于投资者如何定义形成优势圈的参数。巴菲特说:“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够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巴菲特还说:“我每年一次撰写几十页年报的活动,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发现,有些东西常常以为自己懂了,但要把它们放在纸上向股东解释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并不很了解。所以,这个活动不但使我对各行业想得更深入,而且也使我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
在操作的过程中,巴菲特一生都奉行“简单”,他专挑那些业务简单明白的公司来投资。比如对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等传统行业中百年老店的长期投资。这些“巨无霸”企业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全球著名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基本面容易了解,易于把握。这就是巴菲特对“不熟不做”投资理念的最佳运用。在他眼中,“基本面信息容易收集,具体经营情况容易把握”的公司就是自己熟悉的公司。巴菲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我们努力固守于我们相信我们可以了解的公司。这意味着他们本身通常具有相当简单且稳定的特点,如果企业很复杂而产业环境也不断在变化,那么我们就实在是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去预测其未来现金流量,碰巧的是,这个缺点一点也不会让我们感到困扰。”
巴菲特在投资过程中始终遵守一个原则:不碰复杂的企业。我们可以看出,在伯克希尔公司下属的那些获利丰厚的企业中,没有哪一个企业是从事研究和开发工作的。对巴菲特不碰复杂企业的决心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件小事看出。曾经伯克希尔公司的一名股东向巴菲特请教对医药类股票的看法。巴菲特回答说:“这不是伯克希尔公司所擅长的领域。”这其中的意思很明白:他绝对不会预测出哪一种药品会取得成功,哪一种药品会身陷泥潭。在巴菲特看来,医药类股票和科技股属于同一类股票,对这类股票的发行公司的技术发展状况,巴菲特承认自己知之甚少,至于这些公司竞争对手的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他更是一无所知,难以判断投资价值。
在华尔街,有人认为巴菲特这种“在自己的能力圈里投资”的策略无疑是划地自限,使得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如科技工业等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巴菲特对此的回应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并不是你懂得多少,而在于你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不懂的东西。他说:“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在巴菲特的经验中,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而主要是投资者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极不平凡。在这一点上,伯克希尔的成功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巴菲特之所以对《华盛顿邮报》这种美国报界的龙头老大感兴趣,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对报业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巴菲特的祖父、祖母那里说起。
在巴菲特祖父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经拥有并且主编过一份名为《克明郡民主党报》的周报;巴菲特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印刷厂做排字工作;巴菲特的父亲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念书的时候曾编辑过《内布拉斯加州日报》;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本人曾是《林肯日报》的营业部主任。
人们常说,如果巴菲特不从事商业,那他最可能从事的就是新闻工作。
尽管在开始买进《华盛顿邮报》的股票之前,巴菲特已经有四年亲手经营报社的经验(1969年,巴菲特买下了他的第一份重要报纸——《奥马哈太阳报》,从中,巴菲特了解到了报纸的经营动态),但他还是对《华盛顿邮报》公司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华盛顿邮报》公司主要的商业活动包括发行报纸、电视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和杂志。报纸部门发行《华盛顿邮报》、《埃弗雷特前锋报》和一些时事报及14份周报等。电视广播部门拥有6个电视台,分别位于底特律、迈阿密、得克萨斯州的休士顿和圣安东尼奥两地、康乃迪克州的哈特福、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有线电视部门拥有463000个收视户,分别散布于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的15个州。杂志发行部门出版的《新闻周刊》拥有超过300万的国内发行量,以及70万个海外订户。
除了这四个主要部门外,《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斯坦利·卡波兰教育中心,该中心是一个连锁学校,对学生进行大学入学考试辅导。
另有一家提供有关美国政府立法活动的计算机信息公司。此外,《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国际先驱论坛报》50%的股份,《明尼阿波尼斯之星报》和《论坛》杂志出版公司28%的股份。它还和美国个人通讯公司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在华盛顿特区发展个人通讯系统。截至1993年末,华盛顿邮报公司资产达3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15亿美元。
从1973年开始,巴菲特向《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1060万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资又增加了三倍,到1993年的时候,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投资已达到了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伯克希尔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这证明巴菲特先前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
当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股票的时候,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7%,这样的结果是很普遍的,大部分的报社都可以做得到,而且也只略高于史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但是在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回报率就增加了一倍,是当时史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的两倍,也比一般的报社高出50%。之后的十年,《华盛顿邮报》公司唯一直持它领先的地位。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回报率更到达36.3%。
巴菲特的目标是选择这样的公司:留存收益中的每一个美元都至少能转为成市场价值中的一美元,这个测试可以用来很快确认这样的公司,即它们的管理人员一直能够最令人满意地对其资本进行分配和投资。如果留存收益投资到公司中去并且创造出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则公司市值将相应会成比例地大幅上升。从1973年至1992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其股东赚得17.55亿美元。在这些收益中,分给股东2.99亿美元,公司保留了14.56亿美元用于再投资。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市值只有8000万美元。此后,市值开始上升并达到27.1亿美元。
1973年至1992年,公司股票市值增加了26.3亿美元。在这二十年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每一美元留存收益,为其股东创造了1.81美元的市值。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不管是卖出该股票或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会由此获得丰厚的回报。
同样,巴菲特基于对保险业的深刻了解,投巨资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时候,他注意到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董事之一。好奇心刺激巴菲特花一个周末去华盛顿拜访这家公司。某一个星期六,他敲开公司的门,一名守卫让他进入。守卫带领他去见当天唯一在营业处的主管——洛瑞默·大卫森。巴菲特有许多问题,大卫森花了5个小时告诉巴菲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特点。
后来当巴菲特回到奥马哈他父亲的经纪公司时,他推荐公司顾客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而他自己也投资1万美元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上,大约是他所有财产的2/3。然而,许多投资人拒绝了巴菲特的建议。一年后,巴菲特卖掉手上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赚得50%的利润。
此后,巴菲特继续大胆地向他的客户推荐保险公司股票。他以3倍于收益的价格买下了堪萨斯城人寿保险公司的股票。他还将马萨诸塞州人寿保险公司的股票加入到伯克希尔公司的证券组合之中。1967年,他又买下了国民保障公司的控股权。在以后的十年里,杰克·林沃特向巴菲特介绍了保险公司的运行机制。对巴菲特来说,这些经验比其他任何经验都重要,它帮助巴菲特了解了保险公司是如何赚钱的。它还使巴菲特信心百倍地在1976年再次购买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而不管其财务状况多么糟糕。
除了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普通股投入了410万美元外,巴菲特还在该公司的可转换优先股上投资了1940万美元。两年后,巴菲特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共投资了4700万美元,以平均每股6.67美元的价格买下该公司720万股股票。巴菲特已持有该公司33%的股份。
其他的,还有吉列刮胡刀这种成年男子的必需品,它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制造原理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都不会改变,这个行业也是十分易于了解的。
然而,有些投资者总是不买自己熟悉行业的公司股票,并且往往购买自己根本不懂其公司业务的热门股。彼得·林奇说:“一般情况下,如果你对医生们进行调查,我敢打赌他们当中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购买了医药行业的股票,而绝大多数人投资了石油行业的股票;如果你对鞋店的老板们进行调查则结果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买了航空业而不是制鞋业的股票,反过来航空工程师们可能涉足更多的是制鞋业股票。我不清楚为什么买股票像草地那样:总是别人草坪上的草显得更绿一些。”归根结底,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圈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巴菲特说:“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的行业。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你自己理解哪些行业,以及什么时候你的投资决策正好在你自己的能力圈内。”
既然认识自己的能力在投资中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巴菲特是怎样衡量自己的能力范围呢?
1.他确定了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他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进行一次逆向思维,为此他能够谋求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
3.他检查他所知道的事情,其办法是从他所做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科技股:高科技企业是最难理解的
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成为一个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球星非常不错,但这是不现实的。
——巴菲特
1998年,当股市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狂热的时候,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有人问巴菲特在未来某个时候是否考虑投资科技公司,巴菲特的回答是:永远没有那个时候。巴菲特的解释是:
高科技公司一直是自己崇拜的对象,当然也更尊敬比尔·盖茨,但每次对微软公司的股票进行分析时,都不能肯定1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巴菲特说:“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成为一个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球星非常不错,但这是不现实的。”
巴菲特曾说他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他说:“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l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