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和1989年,也就是巴菲特大量购入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那段时间,可口可乐在股票市场上的价值平均为151亿美元。但是巴菲特估计,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可能是207亿美元(假设净现金流年均增长5%)、324亿美元(假设净现金流年均增长10%)、381亿美元(假设净现金流年均增长12%),甚至到488亿美元(假设净现金流年均增长15%)。因此,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实质价值与市价之差额——在27%至70%之间。尽管其他投资分析家及投资者也在深入分析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但他们认为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与每股盈余、每股账面价值及每股现金流量相比都太高了,他们认为市场高估了可口可乐公司的价值。
八、经营利润率正在增长
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的税前利润率不足12%,而且这一比率已经连续五年都在下跌,远低于1973年18%的经营利润率。格伊祖塔上任的第一年,税前利润率就上升到13.7%。到1988年巴菲特购买可口可乐股票的时候,公司的税前利润率已经攀升到19%的新纪录。
九、高权益资本收益率
在公司“80年代的策略”中,格伊祖塔指出,可口可乐公司要抛弃掉任何已不能产生可接受的股权收益率的业务与资产。而且任何新的事业投资必须有足够的增长潜力以平衡投资。公司不再对停滞不前的业务感兴趣了。格伊祖塔说:“投资的每一个项目都必须能增加每股收益率和权益资本收益率。”总裁的话马上付诸行动,虽然可口可乐公司70年代赚取了超过20%的股权收益率,但格伊祖塔并不在意,他想要更高的收益率。到1988年,可口可乐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增加到31.8%。
可口可乐公司在格伊祖塔领导下的财务业绩是奥斯汀时期的二到三倍,1980年—1987年七年内,可口可乐的市场价值以平均19.3%的年增率增长,公司每1美元留存收益产生了4.66美元的回报。
十、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格伊祖塔80年代的战略很看重股东。他曾写道:“在未来十年间,我们将全面继续接受股东的委托,努力保护及增加他们的投资。为给我们的股东创造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我们必须找到条件合适、增长率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公司。”格伊祖塔不仅进行资本投资以使公司持续成长,还考虑股东财富的增值。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可口可乐逐渐增加毛利率和股东权益报酬率同时,也减少了股利支出的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支付给股东的红利平均每年增长l0%,但付出的比例则从68%下降到40%,这样一来,可口可乐公司可以把更多的未分配利润用于再投资,而在无损于股东利益的情形下维持公司的增长率。
在可口可乐公司每年的年报中,开宗明义的内容是公司的财务状况回顾以及管理层关于公司基本目标的看法。“经营主要的目的是不断地使股东权益的价值达到最高。”公司企业策略强调长期现金流量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可口可乐公司采取的是集中投资高收益的软饮料企业,努力在现有的企业上增加利益,并善加使用资金。这一战略的成功直接表现为公司现金流增长、股东权益报酬率提高,以及增加股东的总收益。
净现金流的增长使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增加现金红利并回购股票。
1984年,公司第一次决定股票回购行动,并宣布将买回600万股股份。
从这以后,公司每年都要回购股票,总共动用了53亿美元,回购了4.14亿股,这表示在1984年年初公司有超过25%的流通在外股票。如果按1993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计算,回购的这些股票价值185亿美元。
1992年7月,可口可乐宣布:从现在起到2000年,它会买回1亿股公司的股票,相当于公司流通股份总数的7.6%。格伊祖塔自信,由于公司强大的盈利能力,它应该能够完成这个目标。1993年至1996年间,在扣除资本支出之后,可口可乐公司将有30多亿美元的资金可用来实施股票回购计划。
对企业的分析,最关键的不是定量的方法,而是定性的东西。你选择股票的标准越高,想要投资的时间越长,找到的好企业就越少。所以巴菲特才选择很少的投资目标,手中持有的股票并不多。
选股1:最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最好的公司就是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巴菲特
一旦遇到优秀的公司,巴菲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购买其股票,越多越好,甚至是买下整家公司。对于那些优秀且庞大的私人企业,如果经营管理者想卖出部分家产时,巴菲特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买下。但在交易的时候巴菲特会附加一个条件——那些优秀的管理者必须继续留任,因为伯克希尔公司不希望派新人去管理。但是,优秀的私人公司毕竟是非常少的,更多的时候巴菲特只能在股市里寻找同样优秀的挂牌公司。
在投资中,巴菲特发现,很多企业表面上看起来很赚钱,但所赚到的盈利却是不停地投入公司里用来增加固定资产。如果市场发生变化、自身竞争力下降,以往多年累积的盈利就会付诸东流。即使这样的情况永远都不会发生,这些企业也不会让投资者大富。为什么呢?因为保证这些公司的盈利增加的条件是不断的往里面投入资金,这就像定期存款一样,如果永远不将利息拿出来,那么利息每年都在增加,即使利率没有变化。针对这一现象,巴菲特说:“最好的公司就是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巴菲特认为,如果不需要增加投入任何东西——或者增加很少的投入——就能使你每年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那么这项业务就是非常理想的。如果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投资的收益率非常令人满意,那么这项业务也是非常可取的。真正有吸引力的业务是那些不需要任何投资就可以运作的业务,因为这意味着投资已经不能使任何其他人介入到这项业务中来。这就是最佳的业务。
巴菲特早期所买入的私人公司都是这一类的公司,包括报馆、家具店、糖果店等。这些例子将会告诉我们投资活动中现金观的重要性。
一、内布拉斯加家具店
内布拉斯加家具店,是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商店。1983年,巴菲特以6000万美元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店(NFM)80%的股份,剩余的20%则由创办人家族持有,并且巴菲特要求路易·布兰肯(该公司的原总经理)和他的母亲罗斯·布兰肯以及他的三个儿子——罗、艾瑞和史蒂夫留下来为公司效力,其中路易·布兰肯担任总经理,他的母亲继续担任家具店的董事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称罗斯·布兰肯为B·太太。B·太太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90高龄了仍然一星期工作七天。
1937年,B·太太以500美元创立内布拉斯加家具店,该公司一直以来奉行的行销策略是“价格便宜、实话实说”。当巴菲特收购家具店时,该店的面积达到20万平方尺,常年营业额是1亿美元,也就是说,巴菲特以60美元的价格买下80美元的营业额。买入后的第一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店就赚了1450万美元,这意味着巴菲特的应得部分是1160万美元,这是超过21%的首年报酬率!这笔现金盈利B·太太交给了伯克希尔公司,每年如此。接下来的10年里,该公司每年的营销额都在增长,到第10年已经增长到了2.9亿美元,属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税后利润份额为7800万美元。
在1986年的年报中,巴菲特说:“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布兰肯家族持续创造商业史上的奇迹,竞争者来来去去,但B·太太跟她的家族却仍屹立不倒,去年该店业绩成长10%达到一亿三千万美金,是十年前的三倍,在当时该店便已独霸整个奥马哈地区,若再考虑本地缓慢的人口成长率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率,这种成绩更是难能可贵,而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随着NFM价廉物美、样式齐全的声名远播,其市场范围持续扩大,而为了应付日后的成长,该店已着手扩充仓库,高龄93岁的B太太技压群雄,展现超高的销售能力与耐力,一周工作七天,每天从开店到打烊,想要跟她竞争需要无比的勇气,大家可能很容易就忽略B·太太传奇,不过没关系93岁的她,还未抵达巅峰,等到2004年伯克希尔股东会召开时,请大家拭目以待。”
或许有人会问,怎么可以拿10年前的投资本金来谈呢?要知道,内布拉斯加家具店每年都把公司盈利交给巴菲特拿去投资,所以营业额和盈利的成长都不靠额外的资金。
二、蓝筹印花公司
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后不久,巴菲特开始计划购并一家经营多种零售业务的控股公司的股票。这家公司在巴尔的摩拥有一家百货店和一家拥有75个女士服装连锁店的零售店。巴菲特之所以计划并购这家公司,在于它有一流的经营管理者。但很不幸地,正如纺织工厂,低廉的购并价格和顶尖的管理人才,没有解救这家公司的困境。
在巴菲特收购这家公司的第三年,由于零售公司的业绩一直没有起色,巴菲特不得不卖掉百货店,之后巴菲特又卖掉了女士服装连锁店。
但幸运的是,这家公司让巴菲特有机会经营管理三种新的事业。
除了百货店和连锁店,该控股公司还拥有一家名叫蓝筹印花的公司。蓝筹印花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超级市场及加油站的客户提供赠券,当收集到的赠券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兑换商品。为了采买所需赠品,那些超级市场和加油站设立一笔钱,由蓝筹印花公司负责管理。因此,蓝筹印花公司实际上管理了一个由超级市场和加油站创造的现金或硬通货仓库。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蓝筹印花公司保留了价值6000多万美元的尚未兑现的赠券。这些流动资金使得巴菲特可以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继续收购其他公司,包括一家糖果公司一家报社和一家储贷机构。
三、喜诗糖果公司
1972年1月,巴菲特借助蓝筹印花公司收购了喜诗糖果公司。这家公司位于美国西岸,主要业务是制造并经销盒装巧克力。在收购时,喜诗糖果公司的董事长要价4000万美元,但由于当时该公司的流动现金有1000万美元,所以,成功收购的实价是3000万美元。最终,他们的成交价为2500万美元。
收购喜诗糖果公司后,巴菲特让查克·哈金斯负责喜诗的长期业绩。
至20世纪90年代,哈金斯仍然负责喜诗公司的管理工作,并负责225家糖果店的经营和每年2700万磅糖果生产和分销工作。
1982年,有一位投资者想用1.25亿元从巴菲特手中买下喜诗糖果公司。这是一个很高的价格,整整是巴菲特收购价格的5倍,但巴菲特没有动心。这是明智的决定。
1993年,喜诗糖果公司的销售额达到2.01亿美元,上交给伯克希尔公司的税后盈余达2430万美元。由于巧克力的销路在美国一向萧条,可以说这个成绩相当优秀。从1982年至1993年,这11年间,喜诗糖果公司回馈给伯克希尔公司的税后盈余高达2.12亿美元,而同一时期,喜诗糖果公司的资本支出只有4400万美元,扣掉折旧和摊销费用后约为3900万美元。
对于喜诗糖果公司,巴菲特说:“如果我们能够希望公司在有形资产净值基础上以大大超过市场的回报率产生利润,那么在逻辑上这些公司比其有形资产净值值钱得多。”
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是喜诗糖果公司成功的两个主要原因。巴菲特说:“不管价格如何变化,我们所使用皆属最上等的原料,我们视产品质量为最重要的一点。”
四、《布法罗新闻报》
像喜诗糖果公司一样,《布法罗新闻报》也是通过蓝筹印花公司购并的。1977年,巴菲特借助蓝筹印花公司,出资3300万美元从爱德华兹·巴特勒女士手中买下《布法罗新闻报》。巴菲特之所以买下《布法罗新闻报》,原因是他对报纸有很深的了解。
小时候,巴菲特和童年的朋友曾一起编辑了一份名叫《马童快讯》的赛马内情通报。当时,拥有一份重要的都市新闻报纸是他的梦想。现在,巴菲特不仅拥有了《布法罗新闻报》,而且还可以吹嘘它的成功,就像一个骄傲的父亲吹嘘儿子的成功一样。他的确有理由自豪。
衡量一家新闻报纸成功的两个统计指标是渗透率和新闻占版面的比率。所谓渗透率是指当地人民每天购买某报纸的百分比。新闻占版面的比率是指报纸版面用于新闻而非广告的比例。从渗透率看,《布法罗新闻报》排名第一,而新闻占版面的比率《布法罗新闻报》则达到了52.3%,这使《布法罗新闻报》成为全美最“富于新闻”的报纸。
对渗透率,巴菲特的看法是这样的:“我们认为一份报纸的渗透率是该事业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广告主而言若一家报纸能在某一地区拥有极高渗透率的话,便能发挥极高的经济效益,相对的若渗透率很低则无法吸引太多的广告主。”
净收益与新闻占版面的比率有很大的关系。巴菲特说:“有些出版业者为了提高获利,大幅删减新闻版面,但我们却不愿如此做并坚持至今,而我们相信只要好好地撰写与编辑提供丰富的新闻内容,将是对读者最大的服务,而读者对我们刊物的珍视也将转化成极高的渗透率。”
也就是说,高新闻占版面比率能够吸引类型更为广泛的读者,从而提高市场渗透率,而高渗透率预示着人们阅读某家报纸的比率,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做广告,加上《布法罗新闻报》一直保持低成本,因而能够发行一半页数都是新闻的报纸。
十年后,巴菲特在1986年的年报中,这样评价《布法罗新闻报》:
“它带给我们的投资报酬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还有精神上的收获也是如此,我们对于布法罗报纸及其经营者默里·莱特(MurrayLight)的敬仰从买下它开始与日俱增,是他让这份报纸拥有超高的小区认同度,他们在布法罗报纸面临困难与诉讼之时所展现的耐力,并未随着日后公司迈入坦途就松懈,查理与我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选股2:捕获稀少而又快速移动的大象
我们并没有任何特定的策略与计划,也没有专人来研究一些中介者提供的企划案,反而我们倾向一切顺其自然,反正时候到了,我们就会有行动。
——巴菲特
投资者不要因为没事做而想要这里尝试一些、那里买一点,希望能够碰到好运气。而应该集中精力寻找几家非常优秀的公司,这样就能够确保自己不随便投入资金、买入自己不值得投资的公司。自1982年起,巴菲特开始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报上刊登广告,收购那些准备出售的企业。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