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的投资者来说,退出策略是不同的,它与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有关,但必须有退出策略。巴菲特的退出策略来源于他的投资标准,他一直不断用他投资时所使用的标准来衡量他已经入股的企业的质量。
投资标准:如果不再符合投资标准就把它卖掉
我不会只为增加我们公司收入的一点零头就停止一项利润在正常水平以下的业务,但如果公司一旦出现将来可能会大亏本的迹象,那么,哪怕它目前效益很好,也不能继续提供资金。
——巴菲特
俗话说会买是金,会卖是银,知道何时卖出比知道何时买入股票更重要。因为股票只有到抛售时才能实现收益,之前它就是一张纸。尽管从理论上讲,卖掉一家企业的适当时机是永远也不卖,但股票市场风云莫测,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保持其卓越地位,作为一名投资者,如果不能够及时退出,就算你在一笔投资中倾注了再多的心血、时间、精力和金钱,也有可能会在片刻之间化为乌有。所以适时卖出一些不符合投资标准的股票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这样,真正的投资大师从不会在不知道何时退出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
对不同的投资者来说,退出策略是不同的,它与投资者的投资方法有关,但必须有退出策略。巴菲特的退出策略来源于他的投资标准,他一直不断用他投资时所使用的标准来衡量他已经入股的企业的质量。尽管他说过最希望持有一只股票的期限是“永远”,但如果他的一只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个投资标准,比如企业的经济特征发生了变化,管理层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或者企业失去了商誉,他就会把它卖掉。但是很多股民,此时往往会犯情绪主义的弊病,宁肯被套牢,宁肯冒着天大的风险,也要死死抱着,最后出了问题,只能是怨天尤人了。
对于何时卖出股票,巴菲特的策略来源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格雷厄姆认为,如果某只股票的价格已经达到它的内在价值时,就是卖出的最好时机。格雷厄姆觉得,一旦价格超过价值,这只股票就没有太大的升值空间,也就没有太大的潜在利益,这时投资者最好是再重新寻找其他价格被低估的股票。在这点,巴菲特比格雷厄姆做得更好,值得每位投资者学习。大体说来,在退出时机上,巴菲特通常会视实际情况采用如下几种策略中的一种或几种。
一、当投资对象不再符合标准时就把它卖掉
2000年,伯克希尔公司与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往来文件揭示出它已经将它持有的迪斯尼股份卖掉了一大部分。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这样做时,巴菲特说:“我们对这家公司(迪斯尼公司)的竞争力特征有一种看法,现在这个看法改变了。”另外,巴菲特还说:“我不会只为增加我们公司收入的一点零头就停止一项利润在正常水平以下的业务,但如果公司一旦出现将来可能会大亏本的迹象,那么,哪怕它目前效益很好,也不能继续提供资金。”
永不评论自己的投资是巴菲特的原则,所以巴菲特回答得有点含糊。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不难看出迪斯尼已经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资标准了。在巴菲特看来,迪斯尼已经迷失了主方向,现在的迪斯尼和以前的迪斯尼有天壤之别。以前,迪斯尼的主题是制作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样的永恒经典,而现在,它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MitzhaelEisnel)的爱好让巴菲特感到不安,迪斯尼在网络中挥金如土,把大量的金钱投入像goto.com这样的网站,另外,迈克尔·艾斯纳还收购了一些在巴菲特看来没有一点前景可言的亏损公司。从这点看,一向不喜欢高科技的巴菲特减持迪斯尼的股份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另外中石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03年,在中国股市低迷时,巴菲特吃进了中石油H股约23.4亿股,这是他所购买的第一只中国股票,每股价格1.6至1.7港元。四年的时间中,巴菲特在中石油的账面赢利超过了7倍,而且不包括每年的分红派息,但四年后,在中国股市红透半天时,他抛售了全部的中石油股票。
巴菲特说:“我们大概投入了5亿美元,卖掉了我们赚到的40亿美元。我给中石油写了一封信,感谢他们对股东所作的贡献,中石油的纪录比世界上的任何石油企业都要好,我感谢他们。”
巴菲特欣赏中石油的表现,但他也将所持有中石油股票全部清仓了,这令很多股民感到困惑。巴菲特解释说:“有很多像这样的很好的企业,我希望我买了更多,而且本应该持有的更久,但是石油利润主要来自于油价,如果它在3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值得乐观,但当它升到了75美元,我不说它马上就会下跌,但我就不会像以前那么自信了。
30美元是个很吸引人的价格……而后者则让我持中性的态度。”
“就像你们知道的,中石油公司的市值是第二大的,仅次于美孚石油,比通用电气还要高……但是,中国的股票市场发展非常强劲,而我通常是在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的时候购买,但在中国的市场,人们总是很踊跃地购买……我已经不像两年前那么容易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了。”
可见巴菲特认为中石油已经不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了。
当巴菲特需要为更好的投资机会筹资时,他也会卖掉手头的一些资产。这在早期的伯克希尔公司是必然的,因为那时巴菲特的钱比主意少。但现在,伯克希尔公司大可不必这么做了。在伯克希尔的保险融资给他带来充足资金之后,巴菲特面临的问题刚好相反——钱比主意多。
二、当自己所预料的某个事件发生时,要退出
1956年,由于格雷厄姆决定退休,他所主持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也随即解散。巴菲特辞别老师回到家乡奥马哈。凭借格雷厄姆对自己的谆谆教导和亲朋好友的支持,巴菲特开始他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这一年他25岁。巴菲特的有限合伙投资公司由7个合伙人组成,总资金只有10.5万美元,由巴菲特全权负责管理。
1961年,合伙公司购买了制造农用设备的丹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1962年,购买一家叫作伯克希尔的纺织公司的股票。这两家公司都给合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回报率。正因为这样,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请求巴菲特管理他们的钱财。随着资金的增加,更多的合伙公司成立了。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62年,巴菲特决定重组这些合伙公司,成为一个合伙体。合伙体成立后,由于资金的汇总,实力大大增强,到1965年,它的总资产已达到2600万美元。
在合伙体成立时,巴菲特为自己制订了一个目标,希望每年的回报率平均超过道·琼斯工业指数报酬率10个百分点。事实上,巴菲特的确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还超过了12个百分点。
这样的回报率,让所有的合伙人对巴菲特充满了信心。然而,在1969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巴菲特决定结束硕果累累的合伙投资关系。所有的合伙人对此很是不解,巴菲特这样解释,他认为股票市场正处于高度投机的氛围之中,而真正有价值的投资却相对难求。
在给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说:“我对现况一筹莫展,当游戏不再遵循你的规则进行时,批评新方法不正确,新方法一定会出错等等,都是人之常情。然而,在某一点上,我是清醒的,我不会放弃先前那种我已深谙其内在逻辑的方法,虽然这方法目前很难在股市中赚到大钱,并且很可能导致相当大的永久性资本损失,但我不会去采用我不了解的投资方法,这些方法未经理论验证过,很可能会导致资金的重大损失。”
1972年,美国股市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
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企业声名显赫、被称为“漂亮50股”(所谓五十,指的是本益比)的成长股上,像IBM、宝丽来、施乐等公司的股票交易,其本益比高达50到100倍。
对这样的大牛市,巴菲特却一反常态——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当时很多投资者都批评巴菲特太保守了。然而事实证明巴菲特的保守是正确的。“漂亮50股”的股价在1973年初开始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如沃尔特·迪斯尼、通用汽车、施乐、IBM、西尔斯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60%。到1974年10月,道·琼斯指数已经跌到了580点,市场上一片狼藉,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跌回了个位数。
三、系统信号
这种方法主要由技术交易者采用。他们的出售信号可能得自特定的技术图表、成交量或波动性指标,或者其他技术指标。
四、机械性法则
比如设定比买价低10%的止损点或使用跟踪止损点来锁定利润。
所谓跟踪止损点是指在价格上涨时相应调高,在价格下跌时却保持不变。机械性法则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资者或交易者采用,它们源于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策略。
犯错误:在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要退出
如果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认识到最初完全不该做这样的投资,就要毫不犹豫地退出。
——巴菲特
大量的脑力和精力在错误的前提下会出现毁灭性的结局,所以巴菲特告诫投资者说:“如果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认识到最初完全不该做这样的投资,就要毫不犹豫地退出。”而且在退出时,一定要干脆及时。巴菲特说:“买进靠耐心,卖出靠决心。”
在巴菲特看来,如果一个投资者没有一个完善的投资标准或者完全没有自己的投资标准,那么他也就无法采用退出策略。因为他无从判断一个投资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另外,当他在犯了错误的时候,通常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巴菲特建议这类投资者:选出一类有正平均利润期望值的投资对象,然后围绕它建立一个成功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889年伯克希尔棉花制造公司正式成立。1929年,伯克希尔公司与其他几家纺织品工厂合并,一举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公司之一。在此时期,伯克希尔公司生产的棉花占英国所需的25%,但耗用了新英格兰1%的电量。1955年,伯克希尔公司和一家名叫哈撒韦的制造公司合并,并重新取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这两家管理层原本以为公司合并后,业绩会越来越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合并后的几年里,公司的经营状况很不景气,不到十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出现超过1000万美元的亏损,致使股东权益滑落一半。
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现严重亏损,但在巴菲特看来出现这种状况是管理者的不善,所以巴菲特合伙体仍在1965年取得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控制权。在巴菲特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控制权时,虽然英国南部地区的大部分纺织厂都没有联合起来,但竞争优势还是很强的。所以,在接下去的20年中,巴菲特与纺织分部经理肯·切斯一起,使劲浑身解数想重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昔日风采。然而结果任然很糟糕,股东权益报酬率勉强才达到两位数。
由于报酬率一直提升不起来,导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们开始怀疑继续在纺织行业投资的明智性。巴菲特自己也承认纺织行业在经营上很困难,但他还是认为有利可图,因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下属的纺织厂是所在地区最大的雇主;在面对普遍问题时,劳方合作顺利,关系融洽;管理人员在汇报问题时直截了当,在解决问题时劲头十足。巴菲特说:“只要符合这些条件——我们希望如此——我们就会继续支撑我们的纺织品生意,尽管有更吸引人的资金用途。”不过巴菲特对公司纺织行业的现状还是很担忧的,他希望纺织集团能以适当的资本支出取得正的收益。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巴菲特隐约感到自己的乐观是不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