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那种思考的快乐和豁然开朗的感觉令我深深着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关于“良知”的认识时,曾举了一个例子:王守仁的弟子有一次半夜里捉到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良知”的道理。那小偷笑着问道:“请问,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天气很热,王守仁的弟子请小偷脱掉外衣,随后又请他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办了。但脱到最后一件时,小偷犹豫说,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便是你的良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是人内心深处的亮光。
我们由此推论下去,作为教师,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否可以认为,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也都有那一抹亮光,也就是都有自己的良知?也许我们在现实中遇到了各色各样令人挠头的孩子,但只要我们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的存在,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和希望。而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言放弃,保持自己内心的亮光,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良知”所在。正是这样的阅读,让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抹亮光,并学会珍惜和保持这一抹亮光。
2006年,也是我为传播读书理念而多方奔走的一年。我不但在杭州不少学校开办读书讲座,还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作读书报告,在福建永安,在湖北监利,在山东邹平……与当地教师畅谈读书感受,推荐、介绍好书新书,指导教师写读书随笔。很多边远地区的老师听了我的报告后,给我写来长长的书信,说是从我的报告中,真正明白了“读书就是生活”,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教师究竟能够在教育这条路上走多远,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读书的态度。
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有更多的机会与一线教师接触,帮助他们认识并切切实实体验到读书对课堂实践的启发与指导作用。作为杭州拱墅区小学语文名师研修班的导师。我和38位年轻而有思想的一线教师在一起读书,讨论,磨课。我们一起阅读《名师备课经验》,借鉴名师的备课智慧,寻觅有效备课的路径;我们一起阅读《英美精彩课堂》,感受另一种教育真实,领略不同的课堂精彩;我们也讨论后现代课程观,讨论儿童文学的发展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这些都必须建立在踏实而深入的阅读基础上。我的学员们每人都写读书随笔,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地返回自身,从而有力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飞速成长的事实证明,读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读书的种子。在我的课堂上,我给他们推荐好看的童书,也和孩子们一起上班级读书课。我给孩子们读《爷爷一定有办法》,读《泰戈尔诗集》,也读《城南旧事》,读《小王子》。我查阅大量资料,广泛阅读世界各国儿童文学著作,从中选取最优秀的篇章,给孩子们编写《小学语文同步阅读》和《中小学衔接》教材。我一直坚信,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然是进步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国家必然是光明的国家。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这一年,走着,想着,快乐着,收获着,感动着,温暖着……这一切,都只因为我一直在读着。
可见,书籍中不管是激动人心的豪壮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还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剧情,匡正粗俗的喜剧情,发人深省的哲理情,怡神养性的各种美好的情趣……都会使教师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激情促使他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永远追求那种令学生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
案例二
对我来说,读书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很多时候,我的读书状态可以用《捧起第一次的茉莉一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一文中的一段文字来描绘:“在无数个喧嚣的白天,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在雨天的晦暗里,在暮色的苍茫中;在偶尔小憩的旅途上,在音乐流淌的小屋里;在很多渴望温暖和快乐的时刻,在很多浸满忧伤和寂寞的日子……一次又一次地捧读泰戈尔的诗集一《新月集》。”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等,其中“天地境界”是一种最高境界。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毕生无法达到这一境界,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朝着这个境界走去。处在这个境界中的教师,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不仅仅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的好处。这样的教师,他懂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且是出于自觉去做。这样的教师,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宇宙万物都镌刺着他的忧思,掺入了他的喜怒哀乐。他是超然的,又是融入的;他是现世的,又是出世的。而他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则成为他表达自己宇宙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教育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教师把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他就完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超越了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从而达到了一个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我喜欢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这些年,是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的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于是,《一个未曾远离的身影一(陶行知名篇精选)带来的智慧》、《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精彩一读(英美精彩课堂>》、《捧起第一次的茉莉一读泰戈尔(新月集)随记》,以及《教育是一种力量一重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这些集可读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读书随笔在《中国教育报》以较大篇幅刊发之后,引起了全国各地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这些文章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多家网站与个人博客转载,成为许多教师撰写读书随笔的范例,成为教育写作的另一种崭新的形式。
教师们,读吧,像呼吸一样自然地阅读,我们的生命因此变得润泽而丰盈!
教师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怎么看待、设想、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实际上就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尊敬的教师们,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
习惯40勤于反思与总结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至善至美,有赖于不断总结、反思、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和发现存在问题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身业务的增强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案例一
《说数》是广东省语文教材必修3中“科学小品”单元的课文,教材是将其作为“基本阅读”课文来编排的。因此我在设定《说数》教学思路时,一开始便将其定位为“一堂新课标指导下的科学小品文阅读课”。基于这个定位,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把握科学小品的准确性、生动性特征,体会科学小品的文章美。
2.从文章的描述中感悟数字美、数学美。
3.拓展研究,认识科学美和科学精神之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归结起来,这三个目标首先是立足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提炼的能力,指导学生把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征,由篇及类,掌握阅读同一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其次是重点培养学生感受鉴赏的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学会从文本中感受数字美、数学美;第三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由文本中感受科学美和作家们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之美,并由此联想到其他科普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
具体操作时,我的指导思想是教师指导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基础与拓展相结合,传统教法与新理念相结合,力求展现高质、高效的课堂。
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我花了些心思。这是一篇以讲授知识为主的科普类文章,如果课堂上采用满堂灌或者一对一的提问方式,势必会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果。这也是传统教法无法突破的障碍。为了更大程度上激活课堂,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能动性,我从一开始的导入着手,处处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导入我从传统诗词入手,引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并在课堂的开头就让他们养成了张口发言的好习惯。接下来的梳理结构环节。我让学生们小组讨论交流,推选最佳示意图上台展示。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氛围。
分析文本环节,我针对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学生活动。一是大组是非抢答,以竞赛的形式体现,在抢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明、嘴快、心细”的能力,并将阅读重心引导到文本上,从字句上体会科学小品的准确美;二是自由发言,学生找出文中生动的句子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感想,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后的拓展阅读和知识迁移,仍是重在让学生“堂上练”和“堂上说”,把握时机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学生视野,培养课外阅读科学文章的兴趣和能力。从整堂课来看,学生活动的反响较好,学生有话说,并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个别同学的发言更是突破了传统思维,精辟独到,赢得全班的掌声,相当精彩。整个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都让人较为满意。
在知识拓展方面,除了第四部分拓展阅读(法国学者法布尔《昆虫记》节选)和第五部分知识迁移(科幻小说欣赏)以外,我在整堂课中的其他部分也注意了进行适当拓展。比如导八部分的诗词名言,我说上半旬,让学生回忆下半句,便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还有在讲授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时,我提到了修饰限定语的功用,并提醒学生注意“有时”、“常常”、“特别”、“一般”等副词在科普类作品中的作用,这也是对修饰限定语教学的一种拓展。因而在课堂的信息量上,整堂课的设计是达到要求,比较充实了。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课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的设计还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的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教学方式的长处。总的来看,学生并没有在热闹的课堂活动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知识。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自己的整个设计比较流畅,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会了阅读科学小品的方法,并体悟到了文章揭示的数字美和数学美。但在知识迁移部分,我觉得不很满意。原本我引入科幻小说欣赏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之美,并联系课本文尾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科幻小说与科学小品毕竟不属于同一体系,在这里将这种文体导出对学生来说比较具有迷惑性,似不妥当。那究竟怎样引导学生体悟科学精神之美?这个还需要好好思量。因为阅读课的教学关键不是老师说,而是学生自己用心体会,用语言表达。而怎样才能调动学生说?或者各位同仁可以集思广益,一起来想想办法。
由此案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身为教师,要不断总结、反思和学习。在总结中发扬优点,在反思中弥补不足,在学习中兼容并包,在课堂上与学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创新。
案例二
在的电脑绘画课上。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如我想让学生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