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礼貌无须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蒙田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林白水礼感容庚
林白水是清末明初的著名记者和学者。辛亥革命后,他在北京先后创办了《公言日报》和《社会日报》,名气颇大。他请比自己小近30岁的容庚(后来成为著名的金石学家)为自己的孩子教授篆文。容庚每次来上课,林白水都用自己的包车将他送回去。林白水的车夫是个势利之人,他觉得容庚只不过是个贫寒的教书先生,就看不起他。
林白水像有一次,车夫送容庚回家,路上借机刁难,把容庚拉到冷僻处丢下,容庚为车夫不礼之举所气,次日一早就写信辞职。林白水看完辞职信后,立即辞退了车夫,还派两个孩子步行十几里亲自将道歉信送到容庚手里,并叮嘱孩子别忘了代他向容先生磕头,谢罪。容庚看到两个累得气喘吁吁的小孩子送来的信,怒气顿消,当天便赶来林家答礼。谁料林白水见了容庚,竟撩开袍子,又当面向他磕头赔礼。容庚见状急忙扶起林白水,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再不提辞职之事。
这件事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明礼,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懂礼貌,要注重礼仪,要学会礼让;从大的方面来说,则是要求我们要讲文明,要注重社会公德。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自古以来,“礼”一直被看作个人修身养性,乃至国家政治活动中的大事。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就不会有什么出息。管子曾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定为“国之四维”,视“礼”
作为保障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
“六经”有《礼》,成为每一个儒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在古人眼中,待人有没有礼貌,举止合不合礼仪,是衡量一个人的修养乃至品德的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懂礼仪,不讲礼貌,人们就会从修养和品德上对他产生疑问。古人所欣赏的,是举止得体、谦逊有礼的“君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的国度,近代以来,却由于贫穷、落后、肮脏、吵闹等种种原因被西方人当作不文明的典型。直到全国解放,毛泽东才庄严宣告:“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然而到了文革,是非颠倒,荣辱易位,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被贴上小资产阶级情调和修正主义的标签,中国人的文明礼貌素质遭受了又一次的摧残。有这样一个故事,八十年代初,一位中国厂长为引进意大利、法国的生产设备赴洋考察,所到之处,外国人见他是东方人模样,就问他:“你是从日本来的?”厂长回答:“不是!”“从新加坡来?”“不是!”“那你一定是从台湾来的了!”“还是不是!”这令外国人很惊讶:“难道是从中国内地来的?”中国厂长点头,但心中却不是滋味,细问原因,原来在外国人印象里,大陆人就是随地吐痰、大声嚷嚷的,他见厂长衣衫整洁,文质彬彬,所以就没往大陆想。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当然有历史形成的西方对中国的歧视,然而,别人的看法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身上需要自省的地方。就像一切封建习俗不可能随着社会主义的来临自然而然地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消失一样,人们也不大可能在文革的混乱野蛮气息过后一下子变成谦谦君子。礼貌需要时间培养,更需要环境的熏陶,改善整个社会的文明礼貌状况,需要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三代人付出巨大的努力。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我们的文明礼貌状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1981年2月2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9个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出通过“五讲”达到“四美”的倡议。倡议认为:讲究文明不仅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神州大地开始兴起文明礼貌新风。“五讲”即我们所熟悉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文明礼貌。
如今,中共中央在《纲要》的20字方针里,将“明礼”作为一个单独的道德规范提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从新时代的高度要求自己,做弘扬社会主义风尚的一代新人。
(一)讲文明,懂礼貌
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懂礼貌开始的。孩子开始说话了,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在幼儿园里,阿姨会教小朋友文明礼貌;进了学校,老师教学生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更是时时处处都要求文明礼貌。讲文明懂礼貌是人的美德,也是优良传统,更是我们今天不可缺少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文明礼貌会给他人带来愉悦,没有人不愿与懂礼貌的人来往。中国有句俗话,就叫“礼多人不怪”,告诉我们懂礼貌总是受人欢迎的。反之,不懂礼貌的人令人厌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年轻人虽然衣冠楚楚,但粗鲁傲慢,甚至满口脏话,不小心碰了人家不知道说声对不起,坐公共汽车抢座位倒很积极,如果身边站着老人,他们会装作没看见,而不会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文明礼貌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它所照射出来的,是人内心的道德修养,这不是用华丽的服饰所能装点的。
礼貌甚至会影响人生。某大学生去一著名大公司应聘,他的条件符合公司的要求,经过层层筛选,他最终来到总经理的办公室,接受总经理的面试。面试非常顺利,总经理似乎对他颇为满意,看来签约是不成问题的了。然而就在这时,他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令一切努力都成了泡影。事情是这样的,面试快要结束的时候,总经理有事出去了一下,把他留在办公室里。他因为无事可做,就随手翻看放在办公桌上的文件,而这个举动正巧被回来的总经理看到了。总经理觉得私自翻看别人的东西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就将他拒绝了。
不懂礼貌会导致失败,懂礼貌则能帮助成功,“张良进履”说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史记》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隐姓埋名躲藏在下邳(地名)。有一天,他在那儿的一座桥上漫步,来了个年迈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到张良面前时,突然把鞋子掉到桥下去了。老人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取鞋子!”张良觉得莫名其妙,想揍他,又觉得他是老人,于是忍住怒气,下桥取来鞋子。老人又说:“帮我穿上!”张良还是忍着,跪在地上帮老人把鞋子穿好。这个老人就是传说里的“黄石公”,他这样做,正是为了考验张良懂不懂礼貌。后来黄石公传给张良一本书,名叫《太公兵法》,张良以此辅佐刘邦,打下了汉室江山。这个故事可能仅仅是传说,古人把它记载下来,但说明他们认识到礼貌作为美德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礼貌贵在真诚。礼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东西,对别人礼貌并不是要去讨好别人,而只是在体现自我的修养以及对他人的尊重,而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礼貌是不带功利色彩的,礼貌的目的是其本身,或者说是德性本身。所以说,倘若你在有求于人时谦恭有加,而在他人求助于你时则倨傲轻慢,那在与人久处后必定会暴露出你礼貌的虚矫。在人与人之间,只有那不经意做出的,表达一种与私利无关的真诚和善良,才是令人信赖的礼貌。
成为有礼貌的人,就要告别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语:“这个人很有教养,待人礼貌”;“这个人素质很高,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谢谢都不懂得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礼貌是人与人交往的一把钥匙,有教养、懂礼貌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欢迎。相信我们谁也不愿被人看作差劲、俗不可耐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从告别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做起,先自我检讨一下:口头禅里有没有带脏话?有没有给同学或老师取外号?该说对不起的时候是不是都说了?排队时有没有遵守秩序?没有人生来就懂礼貌,这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好习惯是要逐渐养成的,那么,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呢?
在现代社会,在我们国家阔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文明礼貌更是成为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有这样一些例子:一家企业请有合作意向的外商来厂参观,招待热情备至,外商印象很好,正在酒足饭饱之时,厂长一口痰吐到地上,外商皱起眉头,放弃了合作的打算。某个城市搞对外经济洽谈,会场和沿街挂起了装饰的小红伞。鞭炮声中,一些人争先恐后抢夺这些只值几元钱的小红伞,弄得整个活动秩序大乱,结果可想而知。
生活中,这类现象并不少见。它不仅给他人带来困扰和不快,也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影响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愉快和信心;一个不讲文明礼貌的城市,设施再好,也难秩序井然,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