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社区应用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痉挛、内膜损伤,促使血小板激活、聚集性强、血液黏度增高、血流减慢,引起缺血缺氧,出现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血液黏度增高有密切关系。复方丹参滴丸作为国家基本药物,价格低,疗效佳,副作用少。我院自2007年6月-2008年6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社区常见病—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满意疗效[269]。
一、研究对象
病例选择根据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IS FC/W H O)的诊断标准,选取本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就诊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65例,分为对照组76例和治疗组89例。对照组男46例,女30例,年龄43~75岁,平均53.6±8.2岁;其中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25例,劳力性恶化型心绞痛36例,自发性心绞痛15例;并发高脂血症33例,并发高血压21例,并发糖尿病10例,并发心律失常7例,心力衰竭5例。治疗组男51例,女38例,年龄41~76岁,平均56.5±9.7岁;其中劳力性稳定型心绞痛31例,劳力性恶化型心绞痛40例,自发性心绞痛18例;并发高脂血症37例,并发高血压25例,并发糖尿病12例,并发心律失常9例,心力衰竭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并发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受试者实验开始前停用所有抗心肌缺血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照组口服消心痛每次10~20m g,每天3次;治疗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天3次,疗程均为1个月。
三、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前、后每天心绞痛发作频率、部位、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硝酸甘油消耗量及其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12导联静息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的变化。
四、疗效评定标准
(1)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同等强度的劳累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有效,同等强度的劳累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日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50%~80%;无效,同等强度的劳累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日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不到50%。(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压低S T 段回升≥0.05m V,倒置 T 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
五、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六、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4%,高于对照组的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七、两组治疗后血脂变化比较
对照组中有33例血脂增高,治疗前TC为(7.54±0.40)mmol/L,治疗后为(6.89±0.38)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TG为(2.93±0.46)mmol/L,治疗后为(2.57±0.39)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37例血脂增高,治疗前TC为(7.87±0.42)mmol/L,治疗后为(5.12±0.34)m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TG为(3.03±0.51)mmol/L,治疗后为(1.82±0.23)m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同期比较,治疗组TC、T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八、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7例患者曾有颜面部潮红、一过性头痛、心率加快现象,但于3天后自行消失。对照组发生头痛、头胀10例,面红灼热感15例,但坚持用药随即减轻或消失,未中断治疗。两组服药期间未发生与药物有关的毒副反应和不良反应,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小板均无明显变化。
九、讨论
目前了解到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供血减少的因素很多,长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的病变、血压的改变、血流速度慢等都是比较明确和关键的因素[270]。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范围,其病位在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中年之后,人体正气内虚,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液运行不。,以致血停成瘀,正如《医林改错》曰“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可见,气虚血瘀乃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为本虚标实之证[271]。
复方丹参滴丸是纯中药滴丸制剂,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两大类: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脂溶性成分属醌、酮型结构的有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亚甲基丹参酮、二氢丹参酮、丹参新醌A、B、C、D,二氢异丹参酮及新隐异丹参酮等,其功能为活血化瘀止痛。水溶性丹参素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微循环、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降低血黏度、加快红细胞电泳率、清除自由基、提高组织摄氧能力及减少纤溶酶原激活物与抑制物的合成与释放等功能。丹参及有效成分可影响多种凝血因子,改善血液流性,降低血液黏滞度,调整细胞电泳率及红细胞压积,改善微循环,对患者的“黏、聚、滞”倾向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丹参及其成分均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机制是抑制了血小板内磷酸二醋酶的活性,使环状核苷酸(CAM P)含量增加,减少血栓素的合成与释放 丹参还具有激活纤溶原酶作用 促进纤维蛋白转化为裂解产物,产生纤溶作用,促进血栓溶解[272]。还能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减少心肌对氧的需求量。同时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氧化损伤,降低血液黏滞度,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缺血细胞,缩小心脏梗塞面积,降低心肌梗塞发生率,改善冠心病的临床症状,缓解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电图图形,改善全身或冠状动脉微循环,提高心功能,抑制脂质斑块形成及免疫复合物在动脉管壁沉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用量,提高运动耐量和总工作量,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在心绞痛疗效上,还是在心电图疗效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血脂水平﹙P<0.05)。
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在心绞痛症状疗效、程度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尤其目前,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社区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73],所以,复方丹参滴丸可以作为社区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常备用药之一。
(柴洁颖 王仲明)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四季均有发生,尤以初春、冬季发病率较高,威胁儿童的身体健康。自2004年3月 -2006年5月,笔者在西医基础上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33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作比较。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66例病例全部为2004年3月-2006年5月门诊患儿,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74]的诊断标准,经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气紧、肺部呼吸音粗糙及啰音,X线摄片提示均为两侧或单侧下肺斑片状阴影改变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5岁,平均(3.3±1.5)岁;病程最短4日,最长11日,平均(7.3±2.4)日,体温36.7 -39.9℃,平均(37.96±0.75)℃,白细胞(7.9~16.1)×109/L。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6岁,平均(3.2±1.6)岁;病程最短5日,最长12日,平均(7.8±2.7)日,体温36.8-39.7℃,平均(37.93±0.71)℃,白细胞(7.7 -16.3)×109/L。两组患儿均无其它疾病及并发症,性别、年龄、病程、体温、血象等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1. 对照组 西力欣,75m 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伴喘憋则吸氧,并给予支气管解痉剂氨茶碱,3m g/kg,每日1次缓慢静滴。
2. 治疗组 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麻杏石甘汤加减。基本方:炙麻黄4g,杏仁3g,生石膏6g,炙甘草4g,茯苓5g,白术5g,地龙4g,川贝母4g。临床根据辨证给予适当加减:风热犯肺可加鱼腥草、川贝、板蓝根,石膏量5倍于麻黄;风寒束肺加细辛1g,桂枝、制半夏各5g,石膏3倍于麻黄;痰热犯肺加苏子6g,瓜蒌9g;热毒炽盛加蚤休、苇茎各5g。每日1剂,水煎取汁,频频服用。两组病例均用药7-10天观察疗效。
二、结果
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小儿肺炎防治方案》[275]确定疗效标准。治愈:治疗7天内咳嗽消失,气憋、喘息缓解(呼吸频率<40min -1),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X线肺部检查炎性征象吸收;好转:治疗7-10天咳嗽减轻,气憋、喘息缓解,肺部干湿鸣减少,X线检查胸部炎症大部吸收;无效:治疗10天以后仍咳嗽、气憋、喘息,肺部啰音无明显改善,X线检查胸部肺纹理增粗,呈斑片状阴影。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 33 例,治愈 25 例,占 75.76%;好转 7 例,占21.21%;无效1例,占3.03%;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33例,治愈19例,占 57.58%;好转 5 例,占 15.15%;无效 9 例,占 27.27%;总有效率72.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三、讨论
小儿支气管肺炎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多由小儿气血未充、腠理疏薄、卫外不固、外邪乘袭所致。病邪由表入里,化热炼液成痰,痰热郁于肺络而成本病,所以清肺化痰为其主要治疗原则,治宜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本方以《伤寒论》所载“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治疗,方中炙麻黄宣肺泄热平喘;杏仁引药入肺经,化痰止咳;石膏清肺热,止咳,且佐麻黄之辛热,使肺气宣而不助热;炙甘草益气和中,与石膏合用生津止渴;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川贝母化痰止咳;地龙解痉平喘。其主要功效为宣泄郁热、清肺平喘,使闭郁之肺气得以宣。,滞积之肺热得以清泻。现代药理学研究亦证实[276],方中麻黄含麻黄碱,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痉作用较持久;杏仁含苦杏仁素,口服分解后产生微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有镇静抑制作用;石膏有退热作用;甘草含甘草酸,有较强的解毒作用;黄芩、鱼腥草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抑制作用,辅以地龙解痉利肺,苏子、瓜蒌等降气化痰止咳,蚤休、苇茎以增强解毒之力。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差,病情发展迅速,若能及时以中药宣肺平喘、疏泄邪热,可较快控制病情,减少副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具有稚阳体、邪易干、肌肤薄、易感触的生理特点,故肺系疾患尤其多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改善微循环,提高肺通气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疗效较好[277 -278]。而根据国内报道临床上小儿支气管肺炎多由病毒、支原体、细菌混合感染所致,但临床上疗效突出、价格便宜且毒副作用小的抗病毒药物仍较少,细菌、支原体虽有可供选择的抗菌药物,但耐药现象日趋增多,大大影响疗效[279],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金爱军)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观察
寻常性银屑病(Psoriasis Vulgaris PV)是银屑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了,临床表现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易反复发作,防治尚有诸多难点[280]。临床上治疗方法虽多,但其疗效常不甚满意,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6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标准
6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而确诊。皮损主要分布于头皮、四肢、胸背部,多为全身泛发者。排除标准:1. 病程中合并使用其他治疗银屑病药物者;2. 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治疗及资料不全者;3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近2~3年计划妊娠的育龄女性;4. 过敏性体质者;5. 治疗前肝功能血脂有异常者。
(二)病例资料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病程2个月~20年,平均9.5年;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36.5岁;进行期22例,静止期8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4个月~19.5年,平均10年;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5岁;进行期24例,静止期6例,皮损类型:斑块状20例,滴状23例,混合型1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二、方法
(一)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克银方治疗,方药组成:当归、生地各20克,川芎、赤芍各12克,桃仁、红花、鸡血藤各9克,白藓皮、土茯苓、水牛角、玄参、麦冬各15克。进行期加生槐花、紫草根、丹皮;静止期加三棱、莪术、茜草。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同时给予迪银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5片/次,每日二次;外用恩肤霜、达力士软膏。对照组每日早晚各口服迪银片5片。外用恩肤霜、达力士软膏。两组治疗四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
(二)疗效判断标准
每二周复诊一次,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12周)记录以下项目:皮损部位与范围、红斑、鳞屑及皮损浸润的程度,用药后的变化及各种副作用,并以PASI评分检验治疗结果[281]。计算全身各个部位皮损面积积分及相应皮损严重程度积分得到PASI总分以判定结果。治愈为PASI变化值>90%,显效为 PASI 变化值 61%~90%,进步为 31%~60%,无效为 PASI 变化值<30%。
三、结果
二组患者治疗效果。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 2=6.48 p﹤0.05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8例有轻度口干;对照组患者均有口干,皲裂、脱屑。均未影响治疗。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获临床治愈的病例进行半年的随访。对照组治愈的7例中有2例复发;治疗组治愈的18例中有1例复发,但复发后症状较轻,再次服药很快能控制。
四、讨论
银屑病的病因复杂未明,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代谢、免疫等有密切关系。该病属中医“白疕”,外因多为风寒、湿热燥毒诸邪侵袭肌腠。其内因多由禀赋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引起。归纳其要,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所致[282]。笔者应用克银方联合迪银片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当归、生地、川芎、丹参、红花、白藓皮在较高浓度时有显著的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效应[283]。土茯苓、水牛角、丹参、玄参等药的提取物对表皮过度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方中玄参、麦冬、白藓皮等药有生津润燥、祛风止痒的功能,可明显对抗皮肤干燥、脱屑和瘙痒等不良反应。紫草根、赤芍、当归、丹参、水牛角、鸡血藤凉血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滋阴润肤、活血化瘀行气之功。中药克银方可清热凉血,滋阴养血,活血化瘀、祛风止痒。迪银片含活性多肽、氨基酸。微量元素、β-胡萝卜素,它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液粘度,维持正常人体蛋白的代谢和多种微量元素的平衡,能调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多方面改善银屑病的症状。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特别是服用量达10片或更多时,随疗效的增加,副作用更明显[284]。因此,中药与迪银片配合治疗,既遵循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又针对迪银片的副作用进行了调理。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寻常性银屑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单纯西药有很大的提高,且有取长补短的效果,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为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因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能达到增效减毒,标本同治的目的。
(王丽华 金爱军)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临床观察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育龄妇女是主要易感人群,症状时好时坏,病程长,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常表现为下腹胀痛及腰部酸痛为主要症状,常伴有月经不调和白带增多,严重者甚至继发痛经、不孕、异位妊娠等。慢性盆腔炎,此时在病变组织中很少能培养出病原菌,故抗生素基本无效,慢性盆腔炎单一疗法效果差,采用综合疗法为宜[285]。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门诊采用中药灌肠、盆腔治疗仪配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20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年龄21~50岁,平均33.5岁;病程3个月~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性等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二)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常引起下腹坠胀,痛疼及腰底部酸痛,常在劳累、性生活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不孕及异位妊娠发病率高,常伴月经异常。
2. 妇科检查:子宫不同程度压痛,粘连固定,活动受限,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囊性肿物,盆腔结缔组织增厚,变硬,有压痛。
3.B超检查:盆腔积液或囊性包块。
(三)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3g静滴和甲硝唑0.5g静滴2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及盆腔治疗仪的治疗。方剂组成:莪术、黄柏、苦参、三棱、细辛、皂角刺各 10g,海澡、连翘、夏枯草各12g,赤药、丹参各15g,土茯苓20g,中药煎制成100ml/袋备用,患者在用药前排空大便,取侧卧位,抬高臀部将一次性鼻导管插入肛门15~20cm灌肠,用灌肠筒缓慢灌肠,然后平卧于治疗床,盆腔治疗仪的消毒管插入阴道,腹部放置腹贴,加热半小时,每日1次,7~10次1疗程,共1~3个疗程。
(四)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1~3个疗程症状、体征完全消失;B超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主要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B超检查无异常。有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B超检查包块明显缩小。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B超检查结果无变化。
三、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与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腔发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由经期、流产、产后、劳累、不注意卫生等引起,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弱,慢性迁延所致[286]。慢性盆腔炎在临床上易反复发作,病情顽固,病程长,单纯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甚满意,且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断更新换代,细菌的耐药性亦不断增强,有些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耐药性,而对中药却耐药较少[287]。本研究采用抗生素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盆腔治疗仪治疗慢性盆腔炎,结果显示治疗1~3个疗程,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由70%提高到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盆腔炎除急性发作外,全身用药因药液不易进入炎症局部,达不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较差。中药灌肠配合抗生素及盆腔治疗仪治疗盆腔炎,药物经直肠粘膜静脉、肛门静脉吸收,直肠粘膜血管丰富,组织疏松,直肠给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周围,提高疗效[288]。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以湿热为主,中药灌肠具有清热、利湿、解毒、凉血、破瘀、通闭、消肿散结、通经通络、抑菌止痛等功效,盆腔治疗仪具有温热的良性刺激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有利炎症的吸收和消退,所以中药灌肠加盆腔治疗仪治疗,配合抗生素的使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可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抗生素应用时间及其对人体的副作用。
(王丽杰 许霞)
第五节 社区老年人Ⅱ型糖尿病的中医体质分型治疗研究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多脏器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对人民的健康水平造成严重影响。而社区老年人所患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对于社区老年人2型糖尿病进行新型治疗探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中医体质分型治疗配合西医治疗80例2型糖尿病,在与80例单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对比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选择:按照1999年W H 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选取大关-上塘社区辖区内老年糖尿病患者共160例。
2. 一般资料:160例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龄 65 -75 岁,病程 5 -8 年。随机分为两组,各 80 人,FBG 8 -11mmol/L,FPG 10-13mmol/L,HbA1c 8%-10%,两组在年龄,性别,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治疗方法
对入选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宣教,督促做好饮食控制,适当活动以及自我血糖监测。
1. 对照组:每天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30mg qd。
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289],对本组患者进行体质辨识,26例属阴虚质,35例属痰湿质,19例为兼夹体质。面对复杂的临床问题,具体运用“辨体 -辨病 -辨证诊疗模式”。①阴虚质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用消渴方加减,处方:天花粉30g,黄连5g,生地、玉竹、知母各15g,丹参、葛根各20g。②痰湿质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淮山药、天花粉各30g,白术、茯苓、葛根、扁豆各15g,砂仁、黄连各6g。兼气虚质加黄芪,生晒参;兼阳虚质加附子,淫羊藿。兼湿热质加黄柏,米仁;兼瘀血质加桃仁,水蛭。将上述药物水煎浓缩,取药液300 m l,分2次温服,每日一剂。3个月为一疗程,每周测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各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三、治疗结果
经上述治疗后,两组FBG,F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
四、讨论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纳在“消渴病”范畴,传统观点认为,阴虚燥热是其主要病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疾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辨证已不能完整的反映现代糖尿病的本质。我们运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型辨证,显著提高了疗效。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四·烈集》中说:“当识因人因证之辨。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效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故立法处方应充分考虑体质因素,本次社区老年人糖尿病观察发现体质阴虚质占32%,痰湿质占44%。《丹溪医论选》:“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阴虚,脏腑燥热? ?”在上则煎灼肺阴,在中则内伤胃阴,在下则暗耗肾阴,从而导致“消渴病”发生。选用消渴方:玉竹,知母益胃润肺,滋阴生津;茯苓,山药益气养阴;葛根,天花粉清热生津;丹参,黄连标本兼顾,将活血通络,清热生津寓益气养阴扶正之中。《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痰湿质者多因脾虚运化失常,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浊阴之邪蓄积在血液之中,故而表现为血糖升高,日久水谷精微不归正化,痰湿流注经脉,蓄积体内又阻碍中焦气机升降,从而加重消渴发生。参苓白术散中白术,山药既能益气补中,又能健脾燥湿;茯苓,天花粉健脾渗湿;砂仁,陈皮行气开胃,化湿祛痰;葛根具有生津,升阳之功,为历代医家治疗消渴要药,在君臣化浊同时,使自身津液再生以滋养机体;“久病必瘀”,丹参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从而“未病先防,已病防变”,达到延缓病情发展及防治各种并发病的目的。
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基数大,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将给我国带来巨额医疗费开支。因此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联合中医体质分型治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庞翠云 王毅)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临床疗效观察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肠炎,发病季节多在9~12月份,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以1岁半以下的婴儿多见,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自2004年7月~2007年11月,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七味白术散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68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作比较,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136例病例全部为我科2004年7月~2007年11月门诊患儿,均符合全国小儿腹泻防治会议(1998年)制定的诊断治疗方案中“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290],并经实验室检查确诊,排除痢疾、细菌性肠炎等其它疾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37例,女31例,年龄6~19个月,平均(12.3±5.1)个月,病程1~3天58例,3天以上10例,平均(2.6±0.9)天。对照组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6~20个月,平均(12.7±5.3)个月,病程1~3天60例3天以上8例,平均(2.7±0.9)天。全部病例均有腹泻,呈水样便或蛋花样便,1天7次以上,甚者15次以上,伴有不思饮食、舌淡、舌苔白腻等。两组在性别、年龄、腹泻次数、脱水程度、营养状况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1. 对照组 予以西医常规治疗:病毒唑4~15m g/(kg · d),加于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脉滴注,再视其脱水情况予以补液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对症处理。
2. 治疗组 同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七味白术散:党参5g,黄芪4g,白术5g,茯苓5g,葛根6g,藿香5g,木香4g,1天1剂,水煎取汁,频频服用。
(三)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291],显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同时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后大便性状和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记为止泻时间。
(四)统计学分析
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二、结果
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显效50例,占73.53%;有效13例,占19.12%;无效5例,占7.35%;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68例,显效32例,占47.06%;有效 21 例,占 30.88%;无效 15 例,占 22.05%;总有效率77.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2.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 治疗组平均止泻时间为(2.5±0.9)d,对照组为(4.3±2.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止泻时间短于单纯西医治疗。
三、讨论
婴幼儿秋季腹泻的病原多以轮状病毒(R V)为主。病毒性肠炎主要是病毒入侵小肠上部粘膜使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损伤,吸收面积减少。而由于前列腺素作用于小肠,使水和电解质分泌亢进,同时吸收减少,造成大量水分流入大肠。因微绒膜损伤,乳糖分解酶低下,未分解吸收的乳糖转移到大肠,引起渗透性腹泻。与细菌感染不同处是病毒感染肠壁并无炎症改变,使用消炎剂和抗动力收敛吸附剂难以奏效。
婴幼儿秋季腹泻一般病程较长,发病较急,由于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其临床治疗方法也多样化,多选用对症、微生态调节剂、肠粘膜保护剂、抗病毒感染等方法治疗,但疗效往往不确切。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292 -293]。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秋季腹泻在中医辨证中属“湿热泻”,湿热之邪蕴结脾胃,下注大肠,传化失司,故泻下稀如水样,气味秽臭。热性急迫,湿热交蒸,壅遏肠胃气机,故泻下急迫、量多。湿热困脾,故纳差食少,神倦乏力。伴外感则有发热,热重于湿者口渴引饮。湿热在下故小便短黄。七味白术散源自宋代名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提到“夏秋吐泻”云:“七月七日后吐泻? ?不能食乳,多似睡,闷乱,哽气,长出气,睡露睛。”及《幼科发挥》“小儿泄泻,大渴不止者,勿与汤水饮之,饮之则口愈渴而泄愈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术散主之”。这几段论述虽未提秋季腹泻之名,但却精辟地说明腹泻发病时间、症状及治疗方剂。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黄芪健运脾胃、补气升阳止泻;藿香、木香芳香化湿,行气和中;葛根发散解表、升清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祛湿止泻之功。
笔者的观察亦证实七味白术散佐治婴幼儿秋季腹泻能提高疗效、缩短止泻时间,值得推广。
(金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