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仁的路径。
如何不忧不惧。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成人之美。
闻者与达者的不同。
崇德、修慝、辨惑。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词汇——
克己: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
复礼:回归中正之理,各安其位而不相夺。
成长与感悟——
实现仁的纲:克己复礼。
实现仁的目: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最深的动力源泉:自己,需要“一日克己复礼”。
实现仁的最高目标:天下归仁。
链接——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爱普施于百姓,使其得实惠,紧急时又能救济大众。当子贡问及如果能做到这般,可以称得上是仁吗?孔子认为做到这般,何止是仁,圣也不过如此。而真正做到此般,尧、舜认为都是难的,成仁即为成圣。实现的路径就是立己达人,就近努力,由修身开始,如视、听、言、动皆中礼。
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故民归之如流水。(《荀子·议兵》)
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即为克己复礼。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词汇——
大宾:贵宾。
承:承当,承办。
大祭:禘郊之祭。
在邦:在朝堂之上。
在家:在宗族乡里,门里之内。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克己复礼,实现仁需要源于内心的约束。本章讲实现仁需要主动的追求。
主动追求的表现是敬,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需要将心比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现仁源于内心的自觉,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自然、自愿,才会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词汇——
讱:言之钝,言之难,出言缓慢谨慎,不轻易说话。
成长与感悟——
深知“为之难”,便不夸夸其谈,怕的是轻诺寡信。
链接——
司马牛:宋国人,孔子弟子。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为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成长与感悟——
生活中可忧可惧之事至多,常人多以得失、祸福、利害为风向标,君子以“内省不疚”为指南针。
无所愧于心,则不忧不惧。仁、智、勇,是君子行天下的三达德。
链接——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词汇——
亡:同“无”,没有。
成长与感悟——
上章言“君子内省不疚”,本章言省什么。君子省的是“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这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这是个人主观的全然努力。
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人与人极为真挚恳切的情义,千载而下,亦宛然可见,光照千古。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词汇——
浸润之谮:形容谗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听者难以察觉。谮,谗言。
肤受:有切肤之痛。
愬:诬告,诽谤。
成长与感悟——
子张问明。明者,明何物?明者,明是非。
能明,就是智,自然能够行远。
链接——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经·第十六章》)
见小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词汇——
民信之:百姓赋予的信任。
成长与感悟——
为政的三大基本立足点: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的价值排序依次是:信在首位,其次为食,再次为兵。
将食、兵放在后面,并非食、兵不重要,而是有事物比它们更重要,比如信。有信,无中可以生有,如食与兵。无信,有亦归于无。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词汇——
驷不及舌:驷,套着四匹马的车子。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即出于此。
鞟:去毛的兽皮。
成长与感悟——
去质存文,哀哉!去文存质,岂不哀哉?过犹不及。
文犹质,质犹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链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人物——
棘子成:卫国大夫。
12.9
、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词汇——
盍:何不。
彻:古代的一种税法,收成取十分之一的税。
二:指抽十分之二的税。
孰与:怎么会。
成长与感悟——
明君之于百姓,是“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明君是百姓的父母官,没有子女富裕父母却贫穷的情况。
仁爱是内在的觉知,更需要惠及他人,位高权重者更应如此。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词汇——
徙义:追求道义。
崇德:提升品德。
成长与感悟——
崇德即为“仁”,辨惑即为“智”。
以忠信为主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是为崇德。
内无知人之明,外有毁誉之弊,爱恨无常,我心不定,是为惑。觉知惑,即辨惑。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词汇——
君君:像君那样去为君。
臣臣:像臣那样去为臣。
父父:像父那样去为父。
子子:像子那样去为子。
成长与感悟——
君、臣、父、子有着不同的职责要求、素养要求,贵在各行其职,各尽其能。
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各正其名,各尽其分。尽己而修行,然后恕以推己及人。
链接——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
人物——
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齐国君主。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词汇——
片言:一面之词。
折狱:断案。
无宿诺:子路对于许诺之事没有不抓紧去做的,因此受到人们的信任,人们不欺于他,故“片言可以折狱”。宿,久留。
成长与感悟——
人在克己复礼的过程中,需要无宿诺,即雷厉风行。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词汇——
听讼:听理诉讼,审理官司。听,听理、审理。
犹人:同一般人一样,指没有什么高招。
无讼:没有官司,没有争端。
成长与感悟——
“片言折狱”,固然高妙,然而“无讼”才是至高追求。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成长与感悟——
实现天下归仁,贵在为政者“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成长与感悟——
“博学于文”是向外寻,“约之以礼”是向内求,内外相宜方是中。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长与感悟——
仁者当爱人,自觉者当觉他。小人的表现往往相反。
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成长与感悟——
有效的政治需要上行下效。
链接——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人道,政为大。夫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君不为正,百姓何所从乎?(《孔子家语·大婚解》)
先贤圣哲反复在强调正,重视正,做正直的人,公正的事。庄子说,若是有人不把正当回事,认为正没有什么,是天门未开,也就是心灵的门户永远不能打开。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成长与感悟——
为政者一人贪戾,则一国作乱。上之多欲,则下之患盗。
链接——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礼记·大学》)
官风即民风,上行下效有多重要,做好自己最重要。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词汇——
杀:《说文》曰“杀,戮也”。有“处罚”“羞辱”“灭损”的意思。这里有抑制、压抑之意。
成长与感悟——
为政,贵在树立正,此为本。使天下有道,最好的办法是从正面引导,处罚、压制不善是末。
链接——
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孔子家语·刑政》)
最好是以德行来教化百姓,用礼制加以整治;其次是以政治来引导百姓;然后才是用刑罚加以禁止,处罚那些不遵守刑法的人。施行教化而不知改变,加以引导还不听从,损害道义,败坏风俗,实在是没有办法,方可使用刑罚。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成长与感悟——
达者,贵在质,是本,如“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闻者,主要名,是末,如“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说一套,做一套,装得还很像。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词汇——
修慝:改正邪恶的念头。
攻:批判,攻击。
忿:愤恨,冲动。
及:殃及,连累。
成长与感悟——
先事后得,先付出,再有回报,即崇德。
面对错误,专于治己,少责于人,为修慝。
一时冲动,祸及他人,殃及亲人,即是惑。觉知惑,可走向不惑。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词汇——
知:第一个“知”,同“智”。第二个“知”,知道,了解。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提升正直的人,置于邪曲人之上,能引导邪归正。
乡:同“向”,刚才。
富:丰富。
成长与感悟——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智者当知什么人?智者莫大乎知贤。知贤达之人,知正直之人。
知贤,用贤,就是“举直错诸枉”,如此便“能使枉者直”。
人物——
皋陶: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汤:商代的开国之君,建都于亳。
伊尹:商汤的辅臣。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成长与感悟——
实现仁,内心的自觉是本,别人的劝谏是末。
忠诚地劝告他,以善道来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当今之世,亦非人人可教。
别人的忠告与引导不起决定作用。对于不自觉的人,尤其如此。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成长与感悟——
一粒种子的成长,既依靠它本身具有的生命力,亦取决于土壤的适宜与肥沃程度。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在强调环境、教化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