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进者的成长。
过犹不及。
大臣的标准。
只习不学的恶果。
治国平天下。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词汇——
先进:先行,先学习。
野人:指不曾做官、没有爵禄的人,泛指平民百姓。
后进:后来学习。
君子:有位者,指拥有世袭爵位的卿大夫子弟。
成长与感悟——
先学礼乐而后为政者是未曾有爵禄的一般人,先有官位而后学礼乐的是享有爵禄的贵族子弟。如果要孔子选用,他会选用先学礼乐的人。
有为方可有位,习礼乐是有位的通道。
有位就要有为,习礼乐是有为的路径。
古用人之法皆令先习礼乐,然后出仕。
链接——
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记·王制》)
11.2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词汇——
陈、蔡:陈国、蔡国。
成长与感悟——
历经患难,是“先进”成长的必修课。
链接——
厄于陈蔡: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帮助治理国家,孔子便去拜见楚昭王,接受礼聘,途中经过陈、蔡两国。
陈、蔡两国的大夫聚在一起商讨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所批评指责的,的确都是各诸侯国存在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任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兵去阻拦孔子。
孔子一行被围困,不得前行,断粮七日,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连野菜汤也吃不上,跟随的弟子都不理解。
这时候,孔子却十分镇定,他依然情绪激昂地讲授学问,弹琴唱歌,没有停歇。
孔子叫来子路问:“《诗》中说:‘不是野牛不是虎,沿着旷野急出入。’我的理论学说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听了心中不快,脸上也显露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说:“君子不应该受到困厄。难道是老师您还不够仁德,人们因而不相信我们?难道是老师您还不够睿智,人们因而不愿推行我们的主张?而且仲由我以前听老师您讲过:‘行善的人,上天会降给他福祉;作恶的人,上天会降给他灾祸。’如今老师您积累德行,心怀仁义,这样做了很久了,为什么还会处在这种穷困的境地呢?”
孔子说:“仲由你还不明白!我来告诉你:你以为仁义的人必定会被信任?那么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在首阳山;你以为睿智的人必定被任用?那么王子比干就不会被剖心;你以为忠心的人必定会得到回报?那么关龙逢就不会遭刑杀,你以为劝谏的人必定被听从?那么伍子胥就不会被杀害。能不能遇到明主,是由时势所决定的;才与不才,则在于个人的品质。君子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没有碰上好时运的有很多,哪里单单就我孔丘一人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吐露芬芳;君子修习道义,树立仁德,不因为贫穷困顿改变节操。做或者不做,是人事;生或者死,是命运。所以,晋国重耳称霸的雄心,萌生于他逃亡曹、卫两国的时候;越王勾践称霸的雄心,萌生于他被围困于会稽的时候。因此,身居下位却没有忧虑的人,理想就不会高远;生活长期安逸的人,志向就不会广阔。你哪里用得着知道他们的全部经历呢?”
子路退了出去。
孔子又叫来子贡,问了同样的问题。
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德非常宏大,天下人不能接受您,老师何妨降低自己一些?”
孔子说:“端木赐啊!一个好的农夫擅长于播种,不一定擅长于收获;一个好的工匠巧于制作,不一定每次做得都能符合他人的心意。君子研习自己的理论学说,主次分明,有条有理,不一定就会被人们接受。现在你不研修完善自己的学说,反而降低标准,端木赐,你的志向不广阔啊!你的理想也不高远啊!”
子贡退了出去。
颜回进来,孔子也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颜回说:“老师您的学说博大精深,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虽然这样,老师您还是推广并实践它,世人不任用我们,是各国当政者们的耻辱。老师您有什么忧愁的呢?虽然不被接受,但是这样才显出了君子的本色。”
孔子高兴地感叹说:“讲得有道理啊,颜氏家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为你管理。”
孔子与弟子同甘共苦,不忘时时教育弟子。
在连续七天没吃上饭的情况下,子贡拿着所携带的钱财,悄悄冲出包围,向乡间的农夫请求买粮,最终买回了一石米。
颜回、子路两人在一间破屋子里煮饭,有一块烟灰掉进饭锅中,颜回便把弄脏的那部分饭拿出来吃了。
子贡正在水井边,看到颜回的这一举动,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饭。
子贡便到孔子那里去,问道:“仁义正直的人在穷困时会改变他的操守吗?”孔子说:“改变操守还怎么称得上仁义正直呢?”
子贡说:“像颜回,他不会改变他的节操吗?”
孔子说:“是的。”
子贡便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的仁德已经很久了,虽然你刚才说的,我也不怀疑确有此事,但或许其中有缘故吧?你且等等,我来问问他。”
孔子叫来颜回,说:“前几天我梦见先人,难道是先人在启示和保佑我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用它进献先人。”
颜回答道:“刚才有烟灰掉进饭中,要是不管它,那么饭就不干净了;想把它扔掉,又觉得可惜,我就把它吃掉了。这饭已经不能用来祭祖了。”
孔子说:“做得对啊!要是我,我也会吃掉的。”
颜回出去了,孔子回头看着其他几个弟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
11.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成长与感悟——
孔门多英才,各有所长。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称为“孔门四科”。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词汇——
说:通“悦”。
成长与感悟——
颜回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源于内心深处的理解与认同。
这是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赏。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成长与感悟——
闵子骞的孝行,使其后母、兄弟、父亲免于他人的非议。
链接——
闵子骞的孝行:关于闵子骞的孝行,典籍多有记载。据说,闵损(闵子骞)生母早亡,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致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如亲子。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词汇——
白圭:一种珍贵而晶莹的玉器。
成长与感悟——
君子言有物而行有恒。
链接——
《诗经·大雅·抑》中关于白圭有四句诗:“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色玉石上的污点可以磨掉,但言语中的错误却无法收回。正是因为说出的话覆水难收,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孔子一贯提倡谨言慎行,他说“讷于言而敏于行”。南容反复诵读此诗,以谨言来自警自省,谨言者必将慎行。正因如此,他能够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便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11.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成长与感悟——
非如颜回潜心以冶情性,虽通六艺,亦不足言学,不足言好。
链接——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词汇——
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请孔子卖车以买椁。椁,外棺。
徒行:徒步行走。
成长与感悟——
喜爱非溺爱。有原则,有底线。
礼是孔子心中至高的信仰,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成长与感悟——
圣人出世,有贤者相辅,如天将降雨,必先山泽出云。
颜渊死,道无传,若天丧己。
11.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词汇——
恸:大哭。
成长与感悟——
爱之深,伤之切。
全然的理智者必然有着全然的情感。
11.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成长与感悟——
全然的情感者也必然有着全然的理智。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成长与感悟——
生尽养,则死尽享。
生者诚敬、旷达,则生者坦然,安适。
11.13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词汇——
訚訚:恭敬而正直的样子。
行行:刚强的样子。
侃侃:和乐的样子。
成长与感悟——
孔子乐,乐在四子各尽其性,乐在得英才而教育之。
子路独刚独强,必不得寿终。孔子喜其刚又为之忧。
链接——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章句上》)
11.14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词汇——
长府:藏货财的府名。
仍旧贯:照着老样子。
成长与感悟——
劳民伤财,不如“仍旧贯”之善。
言不妄发,发必当理。
11.15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词汇——
升堂、入室:堂,正厅。室,内室。先入门,次升堂,最后入室,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成长与感悟——
孔子尚中和之道,子路之瑟多有杀伐之音,故警戒之。
11.16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词汇——
愈:更胜一筹。
成长与感悟——
中者,无过无不及。
过犹不及。
链接——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礼记·中庸》)
知者之过,愚者之不及;贤者之过,不肖者之不及,使道不被知,不被行。如同饮食,中正平和之味方是真滋味。对于过与不及没有觉知,就如饮食而不知味。
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成长与感悟——
聚敛之臣,与民争利,当是“鸣鼓而攻之”。
链接——
是故财聚****散,财散****聚。(《礼记·大学》)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礼记·大学》)
11.18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词汇——
愚:愚笨。
鲁:迟钝。
辟:偏激。
喭:鲁莽。
成长与感悟——
愚者必厚重,鲁者必诚朴,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
愚者充以学问,鲁者励以敏求,辟者敛以忠信,喭者文以礼乐。
君子为学,为能改变气质。存其好处,去其偏处,以至中庸。
人物——
高柴,齐国人。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为人笃孝而有法正。仕为武城宰。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词汇——
庶:庶几,差不多,此处意为差不多近道。
屡空:经常贫穷,一无所有。
货殖:从事商业活动。
亿:猜测,判断。
成长与感悟——
近道者,面对贫贱、富贵、高低,通达无取舍。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词汇——
践迹:循着前人的脚步。
入室:学问或者境界的高深之处。
成长与感悟——
入室,需要学习与修养,需要先进于礼乐,即便是天生质美的善人也是如此。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词汇——
笃:忠实。
成长与感悟——
赞许一个人忠厚笃实,但是如何分清他是一名真君子呢,还是装出来的呢?
链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词汇——
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这件事吗?
退:迟缓,畏缩。
兼人:好勇胜人。
成长与感悟——
本章谈教人之道。教人源于知人,才可教人。
向前还是向后?是推还是拉?是进还是退?贵在守中。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词汇——
畏:拘囚。
成长与感悟——
本章既有因过分着急而产生的些许责备,又有看到颜回安然无恙后的喜悦。
一问一答之间,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词汇——
具臣:有才干的办事之臣。
弑: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
成长与感悟——
大臣,有着坚定而独立的政治品格,有着至高的信念与追求,他们“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具臣,是政令的执行者,但也有坚实的底线,比如“弑父与君”,则不从。
人物——
季子然:季氏家的子弟。
11.2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词汇——
费宰:费邑的地方官。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贼:害。
恶:憎恶。
佞:强辩。
成长与感悟——
“学”与“习”,即为“知”与“行”,偏颇于任何一端都将置入败地。
为政者之败不仅在于己败,更惧误人子弟。
链接——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弟子规》)
11.2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词汇——
侍坐:在尊长身边陪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尔,你们。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许。
毋吾以也:畅所欲言,不要介意我。
不吾知也:“不知吾也”的倒装。
居:平日,平常。
率而:贸然,不假思索的样子。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
方:道义,礼法。
哂:微微一笑,含有轻蔑的意味。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长宽各三十至三十五千米,或二十五至三十千米。
俟:等待。
宗庙之事,如会同:言宗庙,则包括朝堂。会,与诸侯相见。同,为若干诸侯之会盟。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以接待宾客。端,古代礼服之名。章甫,古代礼帽之名。这里以名词代动词。
相:赞礼之人。
希:同“稀”。
作:站起来。
撰:述,此处指前三者所谈的志向选择。
莫春:即暮春,晚春时节。莫,通“暮”。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则已成人。
舞雩:古代祭天祈雨的地方。雩,祭天求雨。
成长与感悟——
本章畅所欲言谈志向,与篇首形成呼应。先进于礼乐,为的是实现志向。
孔门的志向明晰而坚定——治国平天下。第一步:可使有勇,保家卫国。第二步:可使足民,丰衣足食。第三步:礼乐教化。如此,便可以安居乐业,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全章整体出发,将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和孔子评志统一起来,不难发现其主旨就是“为国以礼”。无论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还是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抑或是孔子对说“礼自外作,乐由心生”的曾点的赞同,其真实目的就是表达孔子的礼乐思想。同时,从四子侍坐中也可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言志”这种多次出现的教育形式,与孔子主张“志于道”作为“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前提在根本上一致。
链接——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人口多起来,然后富之,教之,是为政的三部曲。
人物——
曾晳:鲁国人,孔子弟子。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