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和社会实践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类认识主体所要认识的客观现实是如何通过概念来刻画其本质属性的,这些概念又是如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运动概念化的。在社会研究中,这就涉及社会测量问题。
比如,对直观现象在科学中的价值和作用的看法改变了,那种不带直观性的人工语言系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数学符号体系作为创建理论结构的工具开始充当了人工语言角色。又如,各门科学中出现了那些带有工具性质的概念和术语,不是直接指向被研究客体,而是指向被研究客体的那种由元理论和元科学创造出来的知识本身。不仅有通常的定义,同时又出现了“操作性定义”。又如,无论在对自然还是社会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倾向于把被研究客体分解成最简单的结构和关系,同时这种分解又同系统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因而,分析现代认识的特点及其发展的主要趋向,成为对导致改变辩证唯物主义形式的科学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方法论前提之一。特别在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上,我们注意到这么一种研究倾向。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是否按自然界的本来面貌认识自然界;而现代人们感兴趣的是:根据自然知识,借助于技术工具,人们能从自然界中制造出什么东西。研究人员早就注意到从认识论方面来研究人-仪器-客体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以上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得到解决,它的实质或更有待于解决的却是如下这个问题:
人类主体-认识工具-客观现实
因为仪器无非是一种被物化了的人的概念和构想,作为一种物质的仪器本身,它也是根据人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这里的认识工具是指作为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概念运算子,尤其是作为现代科学语言的形式运算子。当然,广义地说,认识工具中应该还包括了认识手段、认识方法等内容。
这样问题的实质变为:人类主体所要认识的客观现实是如何通过概念来刻画其本质属性的,这些概念又是如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运动操作化的。尤其是数学(形式运算子)逐渐成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它变成了某种辅助性构件,人们借助于这种辅助性构件从理论上来把握客体。我们得到的理论不少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形式结构和经验材料,是一些公式、方程式或某某系数和数据。因而,科学理论就成了某种形式运算子和经验材料的综合。基于这样一种哲学思考,我们来分析一下社会测量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社会测量及层次
一、社会测量三要素
所谓测量,是指按照某种法则给物体和事件分派一定的数字和符号的过程和方法。这一定义表明,任何一种测量都包含三个不可缺少的条件(要素):测量客体、数字或符号和测量规则。反过来说,只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就是一种测量。在社会测量中,测量的三要素各有其特定的含义。
1测量客体
客体(物体或事件即调查对象)的属性与特征。测量首先要有测量客体,即人、事物或事件、现象等。但是,我们所要测量的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它的特征或属性。例如,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工人,这是测量的客体;但我们主要感兴趣或需要测量的并不是某个工人,而是工人对职业的满意程度、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管理的能力等等特征或属性。
2数字或符号
测量既是用数字或符号这些形式语言从理论上把握客体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把测量中的一个数字当作一种物体或事件特征的代表符号。例如,我们常以60或70公斤代表某一个人的体重,以1.60米或1.70米来代表一个人的身高,同样,我们也可用智商(例如110)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这些数字或符号,不是客体本身,而仅仅是代表客体的特征,用以表示各个调查对象在属性、特征上的数量差异或类别差异。
3测量规则
测量规则即法则,是把数字或符号分派给调查对象的统一标准,它是一种索引或操作方法。测量中较为困难的工作是确定法则,也就是说,要设立一种如何分派数字或符号的准则。例如,有一种法则描述说“根据每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而分派1-5的数字。如果某人工作积极性高就给他分派数字5,反之则给他分派数字1。介于两者之间的人,则分派给他们中间的数字2-4”。这样,1-5这些抽象的数字符号就依据如上我们规定的法则来表示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了。又如,假定我们有一个集合A,含有五个人,其中三男二女:a1、a3和a4是男的,a2和a5是女的,那么我们可以规定:如果一个人是男的,则分派数字1;如果是女的,则分派数字0。如让0和1为一集合,称为B,那么B={0,1}。我们可把这种测量用图41表示。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现象的测量,也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一些数字、符号分别来代表人、事物、事件属性的过程和方法。这一过程,也就是将社会现象精确化或将概念(变量)操作化的过程。当然,法则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法则有好有坏,只有确定了恰当的测量法则,才可能有准确、客观的测量。
总之,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进步,测量被逐步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知道,最早研究测量的性质并把它应用于实验研究中去的是物理学。这是因为科学研究的发展,要求对各种物理现象用数字标定。同时,物理学研究的对象相对专一、稳定,测量容易找到标定单位,设计和制作出各种专用的测量尺度也比较容易。例如,在力学中,对于现象共同的运动本质,存在着长度、时间、质量三种最基本的测量,称为基本量纲,所有其他的力学单位都可以由基本量纲引出。但是,对社会现象的测量远比自然现象的测量复杂得多。
因为被测现象主要是“人”,而人是有思维能力、价值观和感情的,人与人之间结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尽管如此,人们在社会测量领域中仍进行着不懈的探求。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就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上”。他明白地提出了用数量来权衡人的心理活动和状态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教育测量家麦柯尔在60多年前也曾指出“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事物都可以测量”。因而,尽管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测量有其特殊的问题,但我们对社会存在也可探寻进行测量的科学途径。只要我们努力掌握不断探索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术,我们便可以更客观地反映社会及各种社会现象。
由此,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测量有其自身两个特点:
(1)对社会现象的测量其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均较低。由于对许多现象尚缺乏统一的测量法则,因而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
(2)尽管社会测量也是用数字或符号来表示客体的属性和特征,但这种测量不完全是数量化的,它也可以是类别化的;“用数字表示的、通过回答类别而反映的观察客体本身的差异性,也许是定性的,也许是定量的”①。前者如是否入党、是否信仰某一宗教、是否受过处分等,后者如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态度好坏等差异。对事物的定性测量一般是使用下面所要讲的定类尺度。
二、社会测量的尺度
如前所述,理论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一组相互关联的命题系统,假设是未经实践充分证实的命题。理论的基本单位是概念,作为概念它要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在社会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操作化的过程把抽象概念转换成经验层次的变量。概念是反映社会现实本质属性,而变量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现象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变量这种直观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计量,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来探求反映社会本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然而,作为在社会研究与社会统计中可以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值的统计量——变量来说,它有质的差异和量的不同,有间断和连续的区别;同时,根据被测量的变量所具有的数学性质的不同,对变量的测量也有不同的尺度。
但是,不论是何种变量,也不论是哪种测量尺度,它们都必须具有完备性和互斥性。所谓完备性,即分派规则能包括所测量的所有取值。所谓互斥性,即每个调查对象的属性或特征都能以一个而且只能以一个数字或符号表示。如在测量性别时,测量尺度要包括性别的各种情况,即男、女两种情况,而尺度赋予男和女的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两个值,如男为1,女为2,1≠2。
了解了测量尺度的完备性和互斥性以后,我们可以来介绍测量尺度的分类。
史蒂文斯(S.S.Stevens)1951年创立了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层次的分类法,即有四种类型的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与这四种尺度相对应,社会研究中所要测量的变量(社会现象)可分为: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1定类尺度
定类尺度也称类别尺度、名义尺度。定类尺度是测量层次中最低的一种。
它实质上是一种分类体系。定类尺度只能将调查对象分类,标以各种名称,并确定其类别。例如,性别、职业、婚姻状况、宗教、出生地、所有制等,都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类别来区分的。有时,我们也用一定的数字和符号来代表某类事物,如用“0”代表女性,用“1”代表男性;用“1”代表工人,用“2”代表农民,用“3”代表军人,用“4”代表知识分子等。但是,这些数字都是人们赋予某类事物的识别标志(如同运动员服装的编号、公共汽车的数字编号、化学元素的符号这一类用数字符号当作标记一样),并不反映这些事物本身的数量状况,不能作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而只能作“是”或“否”这样一些回答。但是,这种分类毕竟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例如:性别:
(1)男
(2)女
宗教信仰:
(1)基督教
(2)天主教
(3)佛教
(4)伊斯兰教
(5)其他
2定序尺度
定序尺度也称等级尺度、顺序尺度。定序尺度的取值可以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例如,对人们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程度(以大、中、小学和文盲作测量标准)的测量,产品质量按一等、二等、三等的排列,在人们的心理测验或态度测验中对某一事物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等等,都是定序尺度的高低、大小、先后、强弱等序列上的差异,它的数学特性比定类尺度高一个层次。也就是说,它不仅能区别异同,而且能确定其大小,可用数学符号“>”或“<”来表示。
例如:文化程度:
(1)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2)小学
(3)初中
(4)高中
(5)大专
(6)大学
(7)大学以上
当您和一个从不认识的人打交道时,您是否会信任他(她)?
(1)完全信任
(2)基本信任
(3)很难说
(4)不太信任
(5)很不信任
3定距尺度
定距尺度也称等距尺度、区间尺度。定距尺度不仅能将变量(社会现象)区分类别和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例如,人的智商和温度的测量等都是定距测量。定距尺度的每一间隔是相等的,如米尺和磅秤的刻度都是等距的。由于有了相等的量度单位,就引入了数量变化的概念,如张三的智商为130,李四的智商为110,130-110=20,于是可以说张三智商比李四高20。因而,只有通过定距尺度,事物才开始真正显示了在数量方面的差异。
但是,定距尺度没有绝对的零点,因此这一测量类型所得出的数据只能作加减,而不能作乘除等运算。例如,华氏或摄氏温度计的零度并不说明没有温度,所以我们不能说40度比20度的天气热一倍,而只能说40度比20度高20度。由此我们看到,在定距尺度中,我们不仅可说明谁的测量等级较高(如定序尺度那样),而且也可说明它的等级高多少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便可进一步理解定距尺度就是以等距的测量单位(相等的量)去衡量不同的类别或等级间的距离。因此,这类尺度不仅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分类和顺序,而且能反映社会现象的具体数量,计算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4定比尺度
定比尺度也称比例尺度、等比尺度。定比尺度除具有上述三种尺度的全部性质之外,还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准——有实际意义的零点(绝对零点),所以它所测得的数据,既能作加减运算,又能作乘除运算。例如身高、年龄、出生率、死亡率、性比例、工资增长速度等都是定比尺度。如张三的工资是180元,李四的工资是90元,便可说张三的工资等于李四工资的两倍。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存在,是定比尺度与定距尺度的唯一区别。年龄有个绝对零点(零是非任意的),而无负值,因而可以运用定比尺度,一个人不会比这个绝对零点(在母腹中尚未出生的婴儿)更年轻;一个人的体重也必定至少为零,因而体重也是定比尺度。
“而有许多量尺仅仅是定距的而不能认为是比率的,因为它们的零点是任意选取的,关于温度的华氏温度量表和摄氏温度量表就是适例。”①与定距尺度相比,定比尺度更有利于反映变量(社会现象)之间的比例或比率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见表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