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世纪初,列宁才以科学的立场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变化的关系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列宁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以时代的变化为借口而简单地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个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超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大时代,而马克思试图回答的是资本主义这个大的历史时代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所以,这个时代没有消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有它的现实价值;与此同时,列宁又认为,这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毕竟变化了,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新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所以,列宁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那就是随着历史过程、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这一问题是事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即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科学精神的问题。科学原理要放在历史过程、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去理解,脱离了历史过程、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就易于得出基本原理“过时”的结论。我们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要看到历史过程、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看到由这些变化所必将引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列宁主义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丰富、发展、完善和创新的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个显著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分野或分化的出现,这是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多样化发展的起端。最初出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发展,而后进一步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重要取向,也可以说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的三个支流,这就是以伯恩斯坦理论为起点的社会民主党,后来的社会民主党都把伯恩斯坦作为他们理论上的鼻祖;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罗莎·卢森堡理论为渊源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卢卡奇、柯尔施还是葛兰西,都深受卢森堡的影响;以列宁主义为起点的东方马克思主义,列宁走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新路子,后来产生了以列宁主义为旗帜的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发展,包括再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实际上,有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多样化发展,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和国别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显著变化,对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理解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时,千万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世界性的,在西方国家也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我们要修正一个观念,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在中国发展,只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看到,在世界其他国家,同样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发展。后来在西方国家,进一步分为以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为鼻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等等的发展。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上,有正确的,有片面的,甚至还有错误的。
至于像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东方化的历史解读,对于我们现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样是有意义的。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研究,能给我们现实的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在前两年我们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可以存在一种没有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作过全面研究的人,肯定地认为对这种观点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提出是幼稚的,也是无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定论,马克思走向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由劳动价值论的异议者转向赞成者、创新者的过程,唯物史观同劳动价值论的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发展的主线。19世纪末,大约在1896年左右,庞巴维克发表《马克思体系的终结》的小册子,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大约在1906年,希法亭驳斥庞巴维克文章的发表,给否认劳动价值论的错误思潮以有力的回击。后来,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保罗·斯维齐,把庞巴维克的文章和希法亭的反驳的文章翻译成英文,放在一起编成一本小册子,前面是庞巴维克《马克思体系的终结》,后面就是希法亭逐一驳斥庞巴维克观点的文章。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历史的人都阅读过斯维齐编辑的这本小册子。
假如了解当年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过程,了解马克思本人也是由一个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异议者转变为劳动价值论的拥护者、创新者,也了解马克思主义者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理论作的批判,就不会出现后来重新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象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国出现众多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这些质疑充其量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把那些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重新提出来,有的甚至还将其作为“创新”的观点,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缺乏了解,同时也证明了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如何把历史、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创新”的说法,要特别慎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至少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的那些观点才叫创新。假如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已经有过这些观点,无非就是把这些观点重复一遍,那就不是创新了。
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思想的研究,澄清和剥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附加因素、教条理解和曲解成分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附加的理解,马克思本来没有而由别人强加给马克思的;第二种是教条的理解;第三种是曲解。但是,笼统地讲对马克思主义的附加、教条和曲解,这种说法实际上不一定很准确。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保留的都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我们讲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本身不应该包含的内容,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也不能增加进去。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基本观点我们不应该作出教条的理解,更不能够曲解。这就涉及到怎样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我认为,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缺乏或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思想的研究。我们应当站在现实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的一些原始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我们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来理解的,我们很多马克思主义教科书主要是根据前苏联学者原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再增加我们的一些理解发展而来的。有一系列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在演绎成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时候,并不很受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看到,很多原来被我们忽视的思想恰恰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部分,而原来被我们强调的思想恰恰又不是马克思原始思想中的重要部分。这在对伟人和伟大思想家的研究过程中都会出现。哲学中不断出现回到黑格尔、回到康德;经济学中不断出现回到亚当·斯密、回到李嘉图。因为人们过了一段时期以后,回来再看伟人的思想,发现有很多在当时没有被认识的思想,甚至还有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理解的问题。
我们应重视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思想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来理解哪些是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马克思本人所没有的思想不要强加给马克思。有些人一定要证明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说法就是附加给马克思的,因为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或者说就是我们正在实践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在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社会主义,而且马克思一生很谨慎使用“社会主义”
这个词语。1873年以前,马克思几乎不在正面意义上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语,提到的社会主义都是非科学社会主义;后来,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才在科学意义上,主要在《反杜林论》之后,开始使用“社会主义”
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个词。我们现在理解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马克思思想中是没有的,我们不要通过举这个论证,认为这是马克思的思想。就此反过来说,我们现在所存在的社会主义,它的经济意义、经济条件决定了我们要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这也是一种附加在马克思主义上的说法。面对诸如此类的说法,我认为,在现时代,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的研究,我们是可以受益无穷的。也就是说,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思想的研究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真正搞清哪些是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发展过程后,就不会主观地认为凡是正确的思想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凡是错误的思想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例如,马克思在1848年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句话就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提高,他们对这句话后来作了补充说明,直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1874年以后,他们认为在史前社会还有一个原始社会,那个社会并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他们修正了自己理论上的一个错误。再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除了资本主义道路之外别无他途,认为这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说明资本主义道路是世界各国都必须走的。直到1867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出版的时候仍然坚持这个观点,认为世界历史是单线发展的,即“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但是,马克思晚年修正了这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即使是同样的经济条件也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发展形式,由此认为,社会发展存在着多样性,甚至存在着社会发展的跨越性。这些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一些很重要的思想过程,他们以前的观点和1873年后的观点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他们对自己理论的一种修正和完善。当我们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之后,就会全面理解他们的全部思想,而不会以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观点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部观点的结论,而无视他们后来对自己观点所作的修正。假如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思想的理解,就无法正确回答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本人发展的观点和完成的观点。
三、要从当前的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的深刻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要建立在对两个基本问题的判别上:一个是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背景的判别,只有对这个背景作出准确判别,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另一个就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的深刻研究,由此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意义。前一个问题大家已经谈过很多,我着重谈后一个问题。苏东剧变以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在不断发展。怎样理解当今社会主义发展的现状,我认为,有三种观点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种观点是“速胜论”,认为苏东社会主义失败后,要不了多久就会有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接待了一批苏联学者,他们中间有几位还是前苏联的科学院院士和前苏共中央的委员,他们讲了一句很著名的话:“隧道尽头是光明。”他们认为前苏联共产党的失败只是很长的一段路程中进入了短暂的隧道,这个隧道是黑暗的,过了隧道就是光明。
他们把这个隧道想象成公路路程中很短的一段,认为社会主义的“复兴”很快地到来。这就是一种认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以迅速复兴的“速胜论”观点。
然而,苏东剧变已经过去10多年了,尽管比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并没有明显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