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电话预约后一位母亲陪儿子从很远的外省,来到心理健康中心。
落座心理咨询室,我先和男孩的母亲单独进行了交流。
男孩的母亲介绍说:孩子小时候很好,很出色,但是,初三的时候因为上网,学习成绩滑坡了,勉强上了高中,现在正在上高二。应该说是个懂事明理的孩子。可就是总看到身边消极的东西,总看到阴暗的东西,看不到阳光的东西。在学校里,总是看学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看老师这里不好那里不对,看同学这里不对那里不对。总之,看什么都不顺眼,看谁都有毛病,似乎每天总是靠挑毛病过日子。这样,在学校里就总是惹出麻烦,他还感觉是别人都不理解他。这不,前天刚刚和老师发生冲突,老师要他反省。他感到不能接受,才决定到您这里来。他说如果这次心理咨询不管用,就干脆不上学了。不上学怎么行?您快帮帮孩子吧!
为了进一步的诊断,我和男孩进行了详尽的沟通。
男孩比较善于表达:我有个远大理想,就是改造社会,让社会更公平。这个社会很不公平。学校里也是这样,老师对学生就不公平。我听说,交补课费的时候,一位家长交给老师的是个整数,多余的几十块钱老师干脆没退还。有一次,老师多收了我60 元钱,过后我要才给我。还有,同学也都是那么粗俗,没有共同语言。感觉身边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对了,前天早自习我趴在桌上睡觉,老师让我起来,我没起来,老师就严肃地批评我,叫我反省。您说这叫什么事儿?还有没有自由?不是说美国的学校都很自由吗?您说,社会怎么这样,人们怎么这样……
我一直静静地听,直到男孩停止了诉说抬头看我。我这才笑着开口道:“社会难免有不合理的现象,别人也难免有不对的地方。问题是你远道来访,就是和马老师讨论这些问题的吗?或者说就是为了在马老师这里找一个公平吗?”
男孩也笑了,摇头说:“不是,不是。”
“那么,你是为什么来访?可以用一句话告诉马老师吗?”我引导说。
“我要有力量,我要上大学,可是,我静不下心来。”
“你的意思是说,刚才的这些思虑让你不能安心学习,让你感到很困扰?”
“对,我就是请您帮助我,怎样摆脱这些思虑的困扰专心学习?”男孩终于明确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有老师告诉我,要‘难得糊涂’,我就试着对一些事儿装糊涂。当时心里好了一阵子,可过后又不行了。我觉得装糊涂不行,还是要面对。可是,该怎样面对呢?”
“是的,对让你不满意的种种问题装糊涂不行,所谓‘难得糊涂’,其中的道理也不是你们这个年龄能够理解的。所以,你们还是先要学会面对。”我肯定了男孩的理解,“现在,关键就是怎样面对。就是这一点让你很困扰。对吗?”
“对,我就是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让我不满意的事情?”男孩渴求地看着我。
“与教师一起思考”面对男孩的目光,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位女主人乔迁新居。当天晚上,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黑暗中女主人刚刚摸到蜡烛,偏偏这个时候门外传来了“笃笃”的敲门声。心烦的女主人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他仰着脸,背着手,怯生生地问:“阿姨,您家有蜡烛吗?”怎么,我刚搬来的头一天,邻居就让孩子来借东西,这不是欺负新来的吗?今天借给他们蜡烛,明天还不来借葱?后天还不来借蒜?这还行!想到这里,女主人不觉心生怨气。于是对男孩说:“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没准备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了。就在此刻,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举起一支蜡烛,说:“阿姨,您看,怕您没有准备,妈妈让我送来的。”面对此情此景,顿时女主人深感愧疚,心中的怨气没有了。
讲完故事,我启发男孩说:“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我们对人对事的感受,都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男孩确实是个很有头脑的男孩,稍加思索就开始谈自己的体会说,“同样的人和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看法,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我过去总是心态消极,所以总是用消极的眼光看问题,所以看不到生活的阳光。”男孩深有感触地说,“今后应该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用积极的心态看生活,就会看到生活的阳光。”
“与教师一起思考”男孩领悟的很好。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来解释和评价眼前的事物。因而有了不一样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生活中看到阴云还是阳光,也全在于我们想看到什么,全在于我们用怎样的眼光看生活。
那么,对同样的境遇,人为什么会有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上有个“ABC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解释。ABC理论认为,外来激发性事件A都是中性的,但是,由于个体依据不同的认知评价系统B,对外来激发性事件进行了不同的自我解释或自我评价,最终便导致了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C。就是说,导致C的原因并不是A,而是B。
ABC理论告诉我们,决定人的情绪积极还是消极的,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理解。有时候,同一现实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从另一角度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所以,学会从积极角度看问题是一种心灵的智慧。身为教师,如果我们心中生长出了这样的智慧,那我们一定会品尝到这份智慧之果给我们自己带来的幸福,如果我们让这智慧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发芽,开花,结果,那我们简直就是为学生赐福的圣者了。
我肯定了男孩的领悟,然后指导男孩尝试换个角度从积极面看问题。就男孩说的老师没有找零钱的实例,我引导说:买东西有忘记给钱的时候,卖东西也有忘记收钱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正在谈话的过程中,老师当时没有及时找零钱,谈话结束的时候也难免忘找了。不也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吗?
男孩点头,认为是可以这样换个角度看。接下来,我让男孩自己重新分析一下老师多收他60元钱的问题。男孩想了想说:那也是一次交书款,老师应该找我60元,当时没钱找。过两天我问老师,老师让我看记录上已经找给我了。这也可能是把钱找给别人了,却记在我的账上了。如果是这样,老师后来把60月钱找给我,也许就自己吃亏了,这简直是老师的大度了。
然后,我又提出了早自习和老师冲突的问题,请男孩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男孩想了想说:早自习不应该趴在桌上睡觉,即使真的困了,也该和老师好好说。再说,光要自由也不行,还得要纪律。就是在美国,课堂上再自由,也不能大家都睡觉。更何况,老师也是为了我好。这样想来,也就不该抱怨别人,自己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了。
男孩亲身体验到了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那种积极地感受,因而第一次兴奋地露出了发自心底的笑容。我建议男孩回去后继续把一些问题尝试换个角度看。
第二天,男孩在妈妈陪同下如约再次来访。
交流中男孩深有体会地说:“我把几个问题尝试换了角度看,都有了积极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点对自己帮助很大。可是,我为什么过去总是那样消极地看生活,总是抱怨别人呢?”
男孩的问题再次表明,他是个有头脑的男孩。他的问题,确实是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于是,我对男孩表示了充分的肯定:“问得好,这是你问题的关键所在。我知道,你不是故意要与人为敌,不是要故意消极地看待生活。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是因为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大凡不能接纳现实的人,都是没有能够接纳自我,内心的自我体验是消极的,对自己的现状是不满意的。”
男孩连连点头:“您说得没错,我确实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我过去不是这样的。小学的时候很棒,奖状很多很多,初一的时候也还可以,也还是出类拔萃的。可是,从初三迷恋网络,成绩就下来了。中考考得很不好,勉强上了高中。现在成绩更不好,总是排在后面,完全找不到感觉了。”
“与教师一起思考”男孩的谈话印证了他母亲开头的谈话,他确实有过曾经的辉煌。正是由于曾经的辉煌不再,男孩不能接受现实的自我,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了。一个人不满意自我的时候,就容易外归因,就是说,容易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外界,对外面的世界感到不满,看什么什么不好,看谁谁有毛病。这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如果我们对生活环境总是有天多的不满和抱怨,就不妨找一个安静的时间,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们是不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境况,有哪些不满意,然后试着接纳自己,在慢慢改变自己。打铁先得本身硬。如果我们教师有了这份功夫,我们也会给学生这样的人生指导。
交流了上面的意思,看男孩有所理解,于是我问:“那么,明明是不满意自己,却为什么总是抱怨别人?这样做是不是自己得到了什么好处?”
到底是悟性很好的男孩,他沉思片刻说:“可以让自己逃避责任。”
“说得非常好。”我肯定说,“一个人不满意自己,他所以要抱怨别人,就是通过把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但是,这种“好处”只是暂时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还会给自己制造更大的痛苦。你已经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是吗?”
男孩一个劲儿地点头:“是的,是的,越是对别人不满,自己越是放弃了努力,甚至连按时起床,按时上课,都做不到了。您说,我该怎样改变自己呢?”
男孩意识到要改变自己,这是可喜的进展。我建议说:“要想彻底拯救自己,关键的是换一种心理对策,把外归因换成内归因,也就是,深刻反思自我,积极发展自我。”
“您是说,我不要再抱怨别人,先要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
“对。”我肯定说,“只有先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有了较好的自我发展,才能实现远大抱负。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知道这个意思吗?”
“知道,我必须先让自己有良好的发展。”男孩说完,又提出了更为关切的问题,“那我以后具体该怎么办呢?”
“与教师一起思考”男孩开始关注这个问题,这本身就是自救之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帮助当事人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是心理咨询应有的目标之一。于是,我引到男孩来制定“自我行动方案”。我建议,为了促进行动的积极性,制定行动方案应坚持三个原则:一个是少,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不要多,最好一次一个;一个是小,就是每次确定的行动目标要具体再具体,便于检验;一个是低,就是对这个目标要求标准要低。比如,行动方案开始就确定“按时起床”这样一个目标,这就做到了少、小、低的原则,就容易行动起来,容易坚持下去。这样,逐渐添加其他目标,循序渐进,逐渐发展。慢慢地,也就重新塑造了一个满意的自我。为了保证行动方案的效果,还需要做好记录,以便自我监控。
告辞的时候,男孩挺直了腰身,是那样高大,那样阳光。
大约一周后,男孩的妈妈打来电话说:孩子回去后就上学了,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和老师的关系问题,几天来生活比较平稳,心态比较好,孩子感慨地说,幸好选择了心理咨询,要不我一旦放弃学业可就一切都完了。
不久,男孩又打来电话告诉我:行动方案第一周的目标是按时起床,效果很好,第二周的目标是不逃课,也坚持下来了,第三周准备添加新的目标是上课不睡觉,自己有信心继续下去。最后男孩颇有感慨地说,真是奇怪了,自己好起来了,感到老师和同学也好起来了。非常欣慰男孩有这样感悟。我相信,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男孩就会更多地看到生活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