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能否在生产过程中保护环境取决于企业是否自负盈亏。在国家制定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如果工业企业不能自负盈亏,投资者不承担投资风险,那么,即使国家规定了对破坏环境的严厉处罚,工业企业也不会把环境保护问题放在心上。这正是经济体制没有转换前的情况。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企业成为由投资者承担投资风险的、自负盈亏的企业,这时,它们就必然重视由于破坏环境而使自己遭到的损失,从而将致力于环境的治理,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
由上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工业企业,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兼顾,经济体制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个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在经济发展中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呢?这是一个涉及人民生活福利的问题。
生活质量有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之分。自然方面的包括环境的清洁、优美;社会方面的则包括居住条件、社会服务设施、教育与医疗保健状况、闲暇多少、社会秩序良好与否等。环境保护兼及两方面的生活质量,比如说,饮水水源是否被污染,就与自然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关;垃圾的处理状况也是一样。
生活质量的提高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少、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程度较低时,社会还不可能把较多的资源用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能是缓慢的。只有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社会才能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生活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生活质量的提高只能分阶段进行。社会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我们不可能违背这一经济发展规律。
这时你也许会问:我们能不能在既定资源的条件下尽可能改善生活质量呢?难道我们一定要等到经济发达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有较好的基础了,才利用较多的资源来提高生活质量吗?对此,厉以宁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首先,如果现阶段我们尚不可能把较多的资源用于提高生活质量,那我们至少可以减少对生活质量的损害。比如说,现阶段国家用于治理环境、改善环境的经费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制止环境继续遭受破坏,减少或消除新的污染源的出现。又如,现阶段国家由于资源有限,还不可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再延长几年,但我们仍有可能在已经规定的义务教育的年限内让应该接受教育的儿童都能入学受教育。此外,像社会风气的好转、社会秩序的维护等等,在现阶段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
其次,如果在一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社会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为既定,那么我们就应该使各种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应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毕竟目前我国在教育、医疗保健、住房建设、社会服务设施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内的资源使用效率都不够高,既定资源的利用仍有较大潜力可以挖掘。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来增加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资源配置应当力求合理,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资源有可能在资源总量为既定条件下,通过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而增多。问题在于资源配置结构的这种调整是不是会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一些资源被移出了经济发展领域而转用于生活质量部门,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但只要继续留在经济发展领域的资源能被更有效地利用,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就不会因此而下降。
根据厉以宁教授一贯的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路,问题至此还要回到经济体制上来——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配置结构的调整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如果经济体制不改革,比如使用资源的主体不承担低效率开发造成的损失,资源价格十分不合理,资源的产权或使用权分割为条条块块,如此等等都会使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高,使资源难以流动,以及使资源的重新组合遇到困难。这些问题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
经济体制转轨后,使用资源的主体自负盈亏,自己承担低效率开发所造成的损失,这样,它们就会减少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尽可能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的效率;资源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而不由计划部门硬性规定,使得资源价格通过供求的调节逐渐走向合理;政企分开、产权明确使企业成为明确的商品生产者,于是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就可以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进行,资源使用效率将有明显增长。
从技术上看,要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功,除了要有较多的、持续增长的环境投资而外,还需要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科学技术有较大发展,并在环境保护领域内被应用。就这一点而言,市场经济体制下对效益的重视、对竞争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将大大调动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的迅速发展与完善,也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创造条件。
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越强,环境保护工作越容易开展;居民的生活质量意识越强,生活质量的提高就越有保证。世界各国的经验充分证明,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和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就越重视,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也越大。如果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较高的自律性,并自觉地维护环境的清洁与舒适,那么,中国城乡的面貌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厉以宁教授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我们也一样,但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来创造。
阅读后的思考:
在阅读本段论述之前,你可曾关注过环境问题?可曾在意过生活质量问题?回答或许是肯定的,但进一步问,你是否曾对这些问题做过深入思考呢?特别是像厉以宁教授这样,在关注、忧虑现状的同时考察其原因并思索对策呢?
厉以宁教授是一位经济学家,但通读各章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厉以宁教授关注问题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法制、环境、伦理、教育……似乎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但是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也不难发现,这些论述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厉以宁教授的每一段论述都与经济问题紧密结合,都与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缜密的分析,你从中总是能清晰地看到厉以宁教授所主张的改革思路。可以说,厉以宁教授的分析是专与博、深与广相结合的典范。从厉以宁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学到什么经济学原理是次要的,理解厉以宁教授的经济学思想、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恐怕才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