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家厉以宁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改革一直在崎岖坎坷中前行。二十几年的改革实践,也使厉以宁成为备受关注的人物,其思想之深邃、学术著作之丰、经济研究领域之广在我国经济学界是非常少有的。厉以宁教授与千万名中国大学教师一样,也是从上大学、留校、当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他曾是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教师。他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读过研究生,而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经济学者。但是,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却提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外专家评价厉以宁说:“他是中国新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
风华少年踌躇满志
1930年11月22日子夜,厉以宁在南京钟山降临人世。
厉以宁祖籍江苏仪征,成长于一个有文化的工人家庭。在南京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中,厉以宁先后在两所著名的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42年毕业后,厉以宁考上了竞争激烈的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43年随家迁居湖南沅陵,又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沙名流雅礼中学录取。1947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附中就读,直到高中毕业。三个名牌中学各有所长,师资一流,为厉以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终身受益。
从小学到中学,厉以宁一直偏爱文学。自幼熟读古典文学《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和鲁迅、胡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普希金、泰戈尔、莎士比亚、雨果等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催使厉以宁的思想和人格日趋成熟。比起同龄人,厉以宁更早地懂得了人世间的艰辛和不平,领悟了人生的风雨和坎坷。厉以宁变得深沉而内向,于是诗歌、散文、杂感、短篇小说等文学形式就成为他表现内心情感的最主要方式。每当厉以宁完成一个作品,同学们都争相传阅,被其作品中所展现的博大同情心和憧憬未来的乐观自信所感染。厉以宁的文学素养和功底完全可与少年天才作家刘绍棠、王蒙相比,如果在文学方面发展下去是大有希望的。同学们的公认和欣赏也激发了厉以宁更高的创作热情,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爱与恨》,连续刊登在学校的墙报上。厉以宁把自幼所感受到的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全部凝聚在小说塑造的主人公形象中,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共鸣。厉以宁的文学作品就像一阵旋风刮遍整个校园,校内一时间兴起了文学创作热。
在长沙雅礼中学读书的日子是厉以宁一生难忘的时光。在暮色苍茫的湘江之滨,他领略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良辰美景;同时,成长岁月里日帝的侵略、内战的烽火以及民不聊生的惨境亦使少年厉以宁热血沸腾。此时的厉以宁立志像前辈鲁迅、郁达夫那样,用文学唤醒国人的良知,复兴中华文明。
厉以宁有幸在湖南第一流的中学读书,如鱼得水,其间所吸收的精神营养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是后来从古典文化氛围浓郁的长沙转到西学东渐、科学初兴的南京,厉以宁很可能就在长沙成长为一代文豪。
1947年,父亲让厉以宁重返南京,从长沙雅礼中学转到中国第一流的中学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这里拥有一流的数理化师资,在他们的影响下,可塑性极强的厉以宁的兴趣逐渐从文学转向自然科学。厉以宁当时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兼化学课代表。他不仅可以将化学元素周期表倒背如流,而且担任了全校的义务电工,自己动手制作日光灯和电子铃,俨然一个科技发明家。
高中毕业前夕,学校组织厉以宁所在班的全体同学去当时中国最大的化工基地——南京化工厂参观。严谨的工程师、熟练的工人以及如火如荼的生产第一线给厉以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科学救民”和“实业兴国”的理想在少年厉以宁的心中萌发。
厉以宁在成长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既多才可塑又刚毅诚恳的双重优秀品质。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学习上,更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书时,厉以宁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1942年,厉以宁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据说曾在美国人手下当过卫兵。第一堂英语课上,老师将字母表挂在黑板上教同学们学习26个字母。当时课堂纪律很糟,似乎大家都觉得太容易了。临近下课时,老师对大家说道:“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可并不容易。”无疑,他是在含蓄地指责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尊重。
几天后的英文课上,这位老师要求学生们将26个英文字母按顺序默写下来,并指出此次测验的成绩优异者将得到奖励。然后他便若无其事地站在门口,眼望远方。20分钟过后,老师迅速收齐试卷并很快批阅完毕,接着便轻松地宣布:“除了一个同学写错一个字母之外,其他同学都是100分,很高兴这么多同学将得到奖励,但我不得不先警告一下这位同学——厉以宁,请你站起来!”厉以宁一向是个沉默的孩子,并不引人注目。厉以宁起身后听着老师的质问:“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大家都会,为什么独有你一个弄出差错,你不感到惭愧吗?”厉以宁默不做声,任凭大家用幸灾乐祸的眼神看着他。
老师开始一反慈祥的态度,目光中露出一种近似残酷的威严:“你必须回答我,你不感到惭愧吗?”“不,我不惭愧。”厉以宁轻声答道,他已经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居然不惭愧!难道大家都错了而你一个人是对的吗?你有什么理由不渐愧!”老师近似歇斯底里地大吼起来。这时同学们不禁紧张起来,脸上没有了幸灾乐祸的神情,都在心里为厉以宁捏一把汗。厉以宁更是眼里噙满了泪水,小声但坚定地说:“我有理由不惭愧,但我不说,请您不要逼我。如果非说不可,我就离开学校。”说着,厉以宁竟坚定地提起了书包。短暂的沉默之后,老师忽然平静地走到厉以宁面前,双手放在厉以宁的肩头,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先坐下吧。”
老师慢慢地退回到讲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才将这次测验的谜底揭开。“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就说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其实并不急于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但的确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所以才会有今天这个测验。现在请大家再抬头仔细看看我身后的字母表——你们一定以为是我忘记摘下了,所以都照抄无误。事实上,上面有一个不易觉察的错误。厉以宁虽然没有得到满分,但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个诚实的人,所以,他才敢于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毕竟很少有学生能在老师的逼迫下坚持真理,保持诚实。希望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有品格。因此,今天这份特殊的奖励属于厉以宁!”这一刻,全班54个同学有53个低下了头,只有厉以宁没有……
在南京的读书生活成为厉以宁命运的转折点,为他日后成为文理兼通的经济学家拉开了序幕。鉴于他出色的数理化天赋,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高中毕业后品学兼优的厉以宁以总分名列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令当时无数青年梦寐以求的全国一流大学——金陵大学深造。厉以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系。这是他立志做一个化学家的新起点,也是他实现科学与实业救国的伟大抱负的第一步。
步入经济学的殿堂
1949年8月,厉以宁以优等生资格接到了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9月,南京解放。在与南京人民一道庆祝新中国成立之后,厉以宁于金秋十月兴高采烈地回到了第二故乡湖南沅陵。
当时的沅陵急需人才,厉以宁于是在一个消费合作社担任了会计,将全身心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新中国劳动大军的行列中,而对湖南家乡的无限深情亦从他那才华横溢的笔端款款流出。以下两首词便是风华正茂的厉以宁所作。
林间绕,泥泞道,深山雨后斜阳照。溪流满,竹桥短,岭横雾隔,岁寒春晚。返?返?返?
青青草,樱桃小,渐行渐觉风光好。云烟散,峰回转,菜花十里,一川平坦。赶!赶!赶!
——钗头凤·湘西山行(厉以宁21岁作)
平堤沙岸湘江度,娇红艳紫湘山树。湘水自多情,欢腾送我行。
无穷留恋意,伴逐霞云起。何处不逢春,春光不待人。
——菩萨蛮·别长沙(厉以宁21岁作)
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厉以宁青少年时代的诗词中充满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他深深懂得,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祖国的辉煌就是他的前途所在。
1951年,20岁的厉以宁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委托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是厉以宁在金陵大学附中的高中同学,也是厉以宁交往中的最好朋友之一。从厉以宁做过会计的工作经历和文理兼优的文化基础以及社会实际需要等几个方面考虑,赵辉杰认为厉以宁选择文理渗透的经济系最为合适,于是便替老朋友做主,在第一志愿栏中填报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厉以宁曾深情地回忆道:“至今我越来越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最佳选择。”
1951年7月,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从此拉开了终生致力经济理论学研究的序幕。
1958年,赵辉杰在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自愿赴祖国的大西北,投身于兰州大学的教学第一线。厉以宁以一首“天仙子”送别:
把手送君西北去,莫问边城晴或雨。祁连山下过春风,休扰豫,请记取,塞上也能飘柳絮。
人世悠悠长几许,往事只当初写序。黄河润笔著新篇,惊人语,千万句,留待他年杯酒叙。
——天仙子·送辉杰赴兰州(厉以宁28岁作)
与李白的赠友诗相比,厉以宁的送君词毫不逊色。
很多人后来评价厉以宁的经济学研究之路,都认为他是偶然踏入的。不错,厉以宁因朋友的代报志愿而偶然闯入了经济学的殿堂,但这看似偶然的现象却蕴涵着必然性,因为厉以宁本身具备了成功的基本素质:勤奋、毅力和信心。当厉以宁跨进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门槛后,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便一发而不可收。置身于北京大学一流的校园环境中,厉以宁课后时常与同学们流连于博雅宝塔、未名湖和图书馆之间,唇枪舌剑、畅谈人生、筹划蓝图,憧憬未来。厉以宁当年在北京大学的朋友马雍、李文雄、张盛健、马元德、姚子范等,从全国各地会聚到举世瞩目的东方学术圣殿,也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传统美德带到同学们中间,互相学习,潜移默化。40多年后的今天,厉以宁与采访者谈到大学时代的生活时说道:“回忆起40多年前的学习生活,真是记忆犹新,最令人留恋。”
得名师指点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