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不辜负社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在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取得教育教学的突破性进展,从而树立威信。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
我们先来看一位刘老师讲述的故事:
某男生,聪明、知识视野较广,有主见,个性较强,但性格略显孤僻,对政治问题、国家大政较为敏感,看社会阴暗面较多,上初中时就有组织政治团体甚至政权机构的构思和行动,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密切关注。
该生聪明,学习基础较好,学习方面从来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但升入本校高中后仍旧不合群儿,对许多问题的见解总是与众不同。同学们认为他可怕,不愿接近他;老师认为他怪也尽量回避他。而学习上的优势使他顺利进入了我所带的重点班。由于先入为主的成见,我从思想上不愿接受他,甚至告诫同学们别受他的影响。这样维持了三个月后,期中考试他的成绩迅速下滑,按照学校规定他应该回到普通班。面对其他几位都比我年轻、面露难色的班主任,我不忍心再把这“包袱”甩给他们了,经校长批准,作为特例我把他留了下来。这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下降,与我对他不冷不热的“维持”有关。我对他的关心与督促不够,同学们给予他的热情与交往也不多,使他有一种在这个班里“灰溜溜”的感觉。经过反思后,我重新制定了对他“因势利导,坦诚相待”的原则,引导其扬长避短,纳入正常的人生轨道。
大道理、空洞的说教对学生不起作用,对高中生更不起作用,对他就只能起反作用了。我首先分析了他的优势:聪明、知识面广,有较强的表现欲,不避讳谈自己的观点,对我有着起码的尊重甚至是敬畏,对我的哲学课十分感兴趣等等。这就为我与他之间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通道。接下来我的具体措施是:
一、安排和鼓励一些十分优秀的同学主动接近他、影响他。现已证明这一步是正确的,他与后来考上清华、北大的崔岩、王海洋等同学交上了朋友,受到许多正面的启发和影响,而且融入集体后再不显得那么孤独,跟同学们有了共同语言。
二、不再回避他所关心的一些国家时政、社会热点问题,与他正面进行探讨,用我的知识和对问题的认识去影响他。尤其面对我们国家、社会中的一些阴暗面、消极因素等,不唱高调,不文过饰非,而是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帮助他从深度上去分析原因,尤其指出他看问题的肤浅与片面;从广度上去认识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独有的;特别告诫他一味地关注社会弊端,产生和积累对国家、对社会不满情绪的危害性和危险性。“亲其师,信其道”,最终他心服口服。
三、充分利用他感兴趣的哲学课,引导他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解开他心中的一些疑惑。他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只要把他说服了,他想明白了,就会欣然接受,所以与我的交流往往是“以理服人”的最好实践结果。
对这个学生,我没有过多责备和训斥,有的只是关心、爱护和交流。他逐渐变得不那么固执了,越来越能接受我的观点了,高二以后表示愿意跟着我学文科。进文科班后,几乎天天追着我问一些哲学问题,我给他掰开了揉碎了地讲解、分析,尤其遇到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更是要讲深、说透,每一次与我探讨或向我请教一个问题后,他都要十分虔诚地说一声“谢谢老师”。令我欣慰的是,高考他以530多分(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对外经贸大学。后来,在给我的一封来信中,他这样写道:“……刘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听你的话服你的管吗?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你是最有威信的老师!”
一个老师,同学甚至学校领导公认的“怪学生”,在刘老师手里变得“顺溜”了、“正常”了,给我们最大的体会是——刘老师的威信征服了他。而刘老师之所以在该生的心目中具有如此高的威信,与他高超的教育教学方式密不可分,那就是八个字:尊重个性、因势利导。因此,对于个性较强、有一定特点的学生,万不可以有“非给他掰过来不可”的想法和企图,那样有可能老师和学生两败俱伤,而尊重个性、因势利导,用心、用脑、用情、用功夫,任何孩子都是可以再塑的。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
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开学的第一天,我抱着新课本走进教室,正准备叫几位同学协助发书,突然注意到有几本书因为包装捆绑得过紧,被勒出了深深的痕迹。多年的班主工作经验告诉我,此书不能轻易发下去,得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于是我对同学说:“老师这里有几本书因为包装运输的关系,留下一些痕迹,”我把一本书举起来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那么,这几本书该发给谁?”
一会儿,同学们窃窃私语,我请几个同学发言。有的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也有的说,根据成绩,发给成绩差的同学;甚至有同学说抓阉……我未置可否。
终于有个同学说:“老师,发给我一本吧。”我立即追问:“你为什么要一本呢?”“因为总得有人得到的,不如我要了吧!”我立即表扬:“让我们为她的这种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的精神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正确的舆论导向初步形成了,我继续“扩大战果”。“还有哪些同学愿意得到一本?”一些手举了起来,也有一些同学犹豫着,最后,全班同学的手都举了起来。孩子们心灵纯洁,有了榜样的力量,他们总会热烈响应的。
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老师为我们班同学有这种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究竟这几本书该发给谁?我们还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这样,我们来一次演讲比赛,大家做评判员,谁能把理由说得充分,说得有力,谁就能得到一本。”一阵又一阵掌声,把教室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我把每一种新颖的观点,都归纳概括出来,写在黑板上,并且适时补充诱导。
我再一次“穷追不舍”:“我们集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有这种‘吃亏’精神?”于是班上又讨论开了:捡起不是自己扔的纸屑,分发东西不挑不选,劳动不拈轻怕重,肯干脏活累活……最后,大家评选出演讲的前三名,他们自豪地拿到了有痕迹的书,所有课本都顺利地分发下去了。
从这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老师并没有随意把书发下去,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契机,创设了一个教育情境,把几本令人棘手的书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起到一种学生心灵的净化器作用。首先,他不满足于事情表面的解决,而是从学生的思想观念上着手解决问题,他没有把这件事情仅仅看成是几本书的问题,而是意识到生活处处皆教育。其次,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并且注意发挥榜样和舆论的作用。另外,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演讲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把教育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和专业素养。
“职业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而构成人们赖以生存的不同工作方式”。“专业”或称“专门职业”,是指由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实行、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比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特定的社会服务活动的职业。在古老的原始社会里,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因此也就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职业。到了奴隶社会,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同时也就产生了以教育教学为职业的教师,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尽管已经有了教师这个职业,但还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随着工业化制度的建立而出现的。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职业,其社会功能和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在本质上,它被看作是一种专门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我国1994年1月开始实施的《教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专业是专门的职业,更富于学术性质,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服务领域、专业知识,需要接受长期的专业教育并且具有研究意识。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教师工作的专业性认识不足,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总是受到质疑,被认为是准专业、半专业。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教师所教的知识较浅,没有很高的学术性,似乎谁都可以做中小学教师。质疑所在,主要是教师的工作缺少足够的研究机会和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创新,缺少相应的学术声誉。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内在地包含着研究的意义。皮亚杰主张通过参加教育科学研究使教师获得应有的威信,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语。现代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教师”已经成为具有自己独特职业特征的、不可替代的专业。
要获得专业人员的威信,只有专业人员的身份是不行的,你得真的让人感到你确实“专业”才行。假如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你能知道;家长遇到孩子问题不知所措,你会诊断;家长没了主意,你却还有办法,而且能见效果,人家当然会承认你“专业”。专业尊严的根基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本领。教育专业知识主要不是学科知识,虽然它也很重要,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就在于他懂“教育”:我能从学生的一个眼神就看出他的想法,你不能;我知道不同类型的学生该如何对待,你不知道;我知道早恋有13种,你也不一定知道;我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出现的自我形象危机有哪些表现,而且知道如何应对,你未必能做到;我能根据孩子的性格发出他的行为预报,你就不一定行;我能设计各种教育情境,你不一定会;我能知道什么样的学习方法适合于什么样的学生,你也不一定知道……这是我的专业,只要涉及教育学生,我总能说出你们外行人想不到的话(不是用新名词吓唬人),总能看到你们看不到的问题,总比你高一招……若如此,何患威信不立?
成为专家型教师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不能是一个平庸的教师,他应该而且必须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一般来说,专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顶峰,也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所谓专家型教师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主要是学科教学或学术研究领域)有专长,具有良好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中富有创见,能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能够产生较高教学质量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首先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能够用教育专业的眼光待人处世,有规范的教师专业伦理;熟悉教学内容,掌握灵活的教学策略,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反应;能够把教学内容转换成适合学生接受的知识;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计划;能够富有创新性地进行教学。
同时专家型教师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要成为研究者,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是自己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索。
曾在媒体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专家型教师与教师新手的区别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与教师新手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
对课时计划的分析表明,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它突出地包括了课的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在备课时,专家教师会在头脑中形成包括教学目标在内的课堂教学表像和心理表征,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预见性。而教师新手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课时计划。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教师能够明确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规则,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教师新手的课堂教学规则较为含糊且不能坚持执行下去,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在课后评价上,专家教师关心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教师新手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关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和教学是否成功。
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认为,专家教师和教师新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洞察力三个方面:
在专业知识方面,专家与新手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在于专家将更多的知识运用于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解决中,并且比新手更有效。专家教师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教师新手,而且在知识的记忆组织方式上也优于新手。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形式出现,比新教师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
在效率上,专家解决问题的效率比新手更高。专家依靠广泛的经验,能迅速完成多项活动。程序化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解决问题上,尤其是在接触问题时他们具有计划性且善于自我觉察。
在洞察力方面,专家和新手都运用知识和分析来解决问题,但专家在解决教学领域里的问题时富有洞察力,能够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专家能够通过注意,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通过这些过程,专家型教师能够对教学中的问题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专家型教师具有求知欲、主观能动性和自学愿望,有合理的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在进行一项活动时具有确定其不同阶段所必须遵循的逻辑顺序能力;有形成和修改假设,拟定观察计划或实验计划,以及理出事实与现象之间联系的能力;有对收集到的数据材料能够加以处理,使之系统化,并且予以说明的能力,从而得出结论;有独自作出具有科学根据的决定的能力;有清楚、确切、简洁的表达能力。
1.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有合理的工作方式的知识,有演绎、归纳和类比的能力。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所教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各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诸如课堂管理的原理、有效教学、评价等),课程材料,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性知识。教特定学科所需要的知识,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班级、学校以及社区);教学目标和目的。除了拥有这些丰富的知识,专家型教师还能将这些广博的、可利用的知识灵活地组织起来,运用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方法用到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