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若播放声情并茂的录像,也能引人入胜,激发兴趣,但同时会削弱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染作用。而采用这一有声无画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通过读课题感受到“大海的歌”是美妙的自然之歌。随着教师的引问,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读文阶段。]
二、自读课文,初解疑问
1.自学。多媒体出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感兴趣的词句上打上“☆”;在不懂的地方打上“?”。
2.反馈:你在哪些地方打“?”了?
[学生根据多媒体出示的要求进行自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而在自学后反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一些简单的如“海水由绿变蓝由蓝变成墨蓝”等字音,词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如“大海为什么唱新歌”等问题,以及他们感兴趣的打了“☆”的词句,则引导他们在下一环节节细读课文中慢慢揣摩、体味。这样,学生可以较持久地保持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同时保证阅读感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三、细读课文,层递悟“歌”
(一)一悟“歌”——自然之美丽
1.课文按观察顺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运用多媒体,根据学生发言随机点击按钮,出示板书:码头海港大海。
2.哪个自然段写了码头?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语句。谁愿意来读一读?
3.你在这一段中的什么地方打过“☆”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句子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展现”与“出现”的区别,感受“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中的“逗号”而非“顿号”的空旷之关,以及“蓝、白、绿、红”的色彩之美。这一说说读读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4.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是在哪儿看到的?多媒体出现“码头”的画面。
[对内陆的学生来说,“码头”是怎么样的,大多是一知半解的。此时出现画面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了解码头的“陆海桥梁”作用,并顺势以“咦!码头边一艘浅蓝色的海轮正等着我们呢,咱们赶紧坐上去看看海港吧。”为过渡语,自然的引入“海港”一段]
(二)二格“歌”——经济之繁荣
1.多媒体播放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紧张工作以及海轮有序等待的配音录像。你看到了什么?
[此处先播放真实的录像,每个学生看了都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语言也是不同的,并没有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相反,如果没有录像播放的形象作铺垫,学生对“密林”、“钢铁巨人”的理解会陷入僵局。]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段录像中播放的景色的?学生找句读句,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语句: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3.你在这句话上打“☆”了吗?(随机点击词语,理解“吊车”与“海轮”的特点)
钢铁巨人——高大;密林——多;上下挥动——货物多,忙;卫队——一切听从我国领航员的指挥,排列整齐;各国旗帜——海轮多,说明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经贸往来,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多媒体上的词语以随机点击形式出现,体现了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否则,媒体就成了牛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
4.比较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海港两岸,高大的装卸吊车很多,吊杆很灵活,海轮也很多。
(1)说一说,哪句话好,好在哪?
(2)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5.看到这么多的装卸吊车,这么多的海轮在海港里忙碌着。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为祖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到高兴……)
书上第三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种感情,请快速默读这一自然段,把它找出来。多媒体根据学生发言出示:“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三)三悟“歌”——科技之先进
1.多媒体再现课题《大海的歌》。现在你知道大海唱的是什么歌了吗?(大海唱的是欢乐的歌。)课文仅仅写大海唱的是欢乐的歌吗?(还写了大海唱的“新歌”。)
[答案就在课文的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因为有细读和自读的铺垫,这两个问题学生不用费力就能回答。但简单是为了深入,如果说“二悟”是由具体的内容引向抽象的思想感情的话,“三悟”就将来个180度的方向转换,即抓住“新”字,回归文本,合作讨论,寻根问底。学生学习方式上避免了重复,而且课堂学习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2.多媒体出示特大的“新”字。请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大海唱的新歌“新”在哪里?
3.学生交流,教师牵线点拨:石油钻探船不像以往是国外引进的,而是“咱们自己”设计制造的。深海中海水深不可测,而石油又在海底岩层极深的地方。从这样深的地方不但要探明石油的有无与多少,还得把石油开采出来,其困难不言而喻,而石油钻探船却能办到这一切,可见它的先进。这是过去我们想不到也不敢想的新事物。
4.多媒体出示石油钻探船的图片。石油钻探船耸立在海天之间,像一座建在海上的新城堡,很雄伟。
看到自己的祖国已拥有这么先进的技术,你有什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着重强调“自豪”、“咱们自己的”等词语。
四、整体把握,拓展主题
l.多媒体出示课文填空题:
我在码头上看到(),仿佛听到大海唱着()歌;
在海港里看到(),仿佛听到大海唱着()歌;
在大海中看到(),仿佛听到大海唱着()歌。
我想:()。
2.从“大海的歌”中我们已经感受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海运事业、石油工业大大发展了,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我们可以从报纸上、网络上、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祖国取得的新成就。歌曲《走进新时代》响起,祖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图片、录像呈现在学生眼前。
[以小见大,由此及彼,信息交汇,虚实结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激昂的音乐,绚丽的画面渲染下融为一体,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
这个案例启示我们,教师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建立威信、征服学生的常规阵地,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一定要尽情地发挥你的博学、睿智和幽默。
让教学充满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位资深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今天,创新能力正在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生存的基本能力。我们民族对创新能力的呼吁亟须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要靠创新的教育来培养,创新的教育要靠具有创新品格的教师来实践。教育创新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改善教育实践品质,提高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重要内涵。教育创新也是教师树立威信、征服学生的必要途径。
一、教学创新的出发点
教学创新要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为此,教学创新的出发点是:
1.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2.鼓励探究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传授”的方式让学生被动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认识、观点、看法,阐明各种观点、看法的原因和理由;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要让学生在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3.体现个性化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就没有特色。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应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要使优等生发挥特长优势,使后进生不因为有错误观点而受到冷嘲热讽,要消除后进生对学习的“恐惧”,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世界上的矛盾是复杂的,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角度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反映在教学上,则应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参与解决问题。例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局限于一种思路、一个答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即使意见不中肯,也应努力发掘其思维的合理性,加以肯定,这样有利于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
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的创新需要构建创新的课堂教学。
1.情感的创新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造人格源于内心的热爱和追求,这是创新的灵魂。其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影响学生情感因素的创新,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2.课堂氛围的创新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可以创造不同的学习氛围。比如,初中语文《忆读书》可以由名人名言、俗语、谜语来导入新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可以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很相似的活动氛围,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羚羊木雕》则可以设计一个《实话实说》的栏目现场;《狼》也可以将中央台电视节目“幸运52”引入课堂,让学生猜狼的成语,把猜成语的游戏向纵向拓展引入课堂。
3.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堂的组织形式是较死板的。而学生的学习需要自读,也需要讨论和互助,讨论式较好地满足了这种需要。一般的讨论分为同桌讨论和四人小组讨论两种形式。能否打破这种形式而有所创新呢?许多教师为此作了尝试。王饮锋老师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他设计了“我为英雄设计浮雕”的课堂活动,下面是“我为英雄设计浮雕”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心中充满了对先烈的无限感激和无比崇敬之情。
再放眼看看今天的和平世界,英雄之光不是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时时闪耀吗?这里,老师有一个提议——如果要在纪念碑上增加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好吗?
(先独立思考,再按小组自由讨论,最后推选最佳选材和设计,全班交流)
生1: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致同意把可爱的白衣天使刻上去。虽然我们这里的“非典”疫情较轻,但我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了“非典”恶魔的可怕。2003年春节后,一种病因不明的非典型肺炎开始在广东一些地区流行,接着,迅速在全国许多省市蔓延开来。许多人死了,许多家庭破碎了,就连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也被搞糊涂了,找不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办法。在这个紧要关头,白衣战士不顾个人的安危冲了上去。有的染病以身殉职,有的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岗位上,有的推迟婚期奔赴一线,有的长时间不能与年幼的孩子见上一面……我敬佩他们的牺牲精神,他们太伟大了。我们觉得他们的形象出现在纪念碑上当之无愧。
生2:我们组也同意你们的看法。特别是那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默默无闻、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通过看报纸,我了解了叶欣等人的光辉事迹。当我读到“这里危险,让我来吧”、“不要靠近我,会传染”、“遗像中,她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等有关事迹和文字时,我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们要把他们的英雄形象刻到纪念碑上去,让人们永远怀念敬仰他们……
虽然这堂课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下位走动,但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学得有法、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观念以及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创造了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目标教学法、主体教学法、分层教学法、游戏活动式教学法、课堂辩论式教学法、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讲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无论是两千年前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还是今天众多名师总结出的“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要留一层窗户纸让学生自己去捅破”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注意启发式、研究性、体验性的学习。
5.教学手段的创新
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多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一位教师执教《丰碑》第七自然段时,展示了多媒体课件:大雪纷飞(动画),狂风呼啸(立体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左手微微向前伸着(静态)。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老战士真的是向战友借火吗?他可能想些什么呢?他可能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积极思考,仿佛置身文字叙述的环境之中,去体会老战土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学习《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对一般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所以教师就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进行直观教学,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形象,进而透过学习课文中那些确凿的数据、合理的布局、宏大的规模、精妙的工程、华美的装饰、珍贵的史实,使学生领略到建筑的美、建筑的艺术性的同时,把握教师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