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必须把握分寸。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会碰到一些头痛的事。如学生乱丢纸屑,上课迟到,迷恋网吧,打架斗殴等行为。特别是一些学生不服管教,当面顶撞老师等。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往往急于做出处理,“杀鸡儆猴”,甚至做出从重处罚的决定。然而过重的处罚必然会导致学生心中不服,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对犯错误的学生应给他们留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曾有一个学生,因纪律观念差,早上经常迟到,问他原因,回答“起来晚了”,再问,便理直气壮地回答:“晚上做作业睡得晚。”一个堂堂正正的借口让老师一时无以应对。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在班上开展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的辩论会,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明白事理,使爱迟到的同学受到教育,自然这位同学不迟到了,班上迟到的现象也少了。
班主任不能把学生当作监管对象,动辄撕碎学生尊严,刺伤学生心灵。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只是粗暴地批评和惩罚。要知道,鞭挞学生,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棍棒”只能造就奴隶,不能造就人才。在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在这样一个需要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时代里,“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须以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为前提,做到严而有度。
严格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变成苛求,不但不能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畏惧;而爱过了度,不讲原则,就会变成放任,容易使学生为所欲为,没有规矩。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掌握好“度”,科学施爱。
四、严而有方,爱而有法
严,应讲究方法。古人云:“治人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严之有方,体现在对班级要进行科学管理,对学生要讲清道理,处理事情要公平合理,不重罚后进生,也不偏袒优生;不纵容明知故犯者,也不委屈无辜受累者,力求一视同仁。
一次,某教师发现班上有同学扔粉笔头,调查后竟然有学习委员参与,教师对所有扔粉笔的同学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该怎么处理?同学们一致建议买一盒粉笔以示警示。事后,同学们心悦诚服,不管是犯错的还是没犯错的同学都受到了教育。
由此可见,教育要严之有方。方式、方法很重要,其实方式方法中储满似水柔情。与学生交流应心平气和,与学生交谈应平心静气,师生需要的是相互尊重。尊重人格,是大写的高尚。比如:
有时班级有个别学生很自私,缺乏爱心。每次捐款、献爱心活动都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对这类学生如果采取强行批评的办法,只会压而不服。老师就采取攻心战术,选学一些有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文章进行学习并展开讨论。懂得关爱别人也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同时,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如值日生全班轮流当,让每个人都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社会需要关爱。
学生需要严师,学生更需要慈祥和宽容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以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为前提,不是宠爱,也不是溺爱,而是要爱中有严,严中见爱,严慈相济。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而有信,严而有度。教师既要为学生之师,又要为学生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严与爱的和谐统一,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心灵沟通了,教书育人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威信自然也就节节升高。
适度惩戒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和班主任,除了会做学生思想工作,懂得“以柔克刚”之道外,还要学会拿起“惩戒”的武器。当然,惩戒不是体罚,而且必须适度。
“惩戒”是指惩罚、警戒的手段,是一种旨在对犯了错误的人进行外界强制性刺激的教育方法。进行惩戒的目的是通过惩戒让受惩戒者明辨是非、迷途知返、改邪归正。惩戒决不是“整人”,而是教育的一种方法。这是其目的所规定了的。
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行为方式,由于各方面原因,一定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会违反规章制度、纪律条文甚至犯较严重的错误。要维持班上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对“犯规”的学生进行惩戒。惩戒在班务管理上具有以下两方面明显的作用:
(1)可以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起到规范控制作用,约束他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吃一堑,长一智”。事实证明,很多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正是在受到了惩戒以后,幡然悔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取得了进步。
(2)可以对班上其他学生起到警示告诫作用,使之把前车之覆引以为后车之鉴,间接地受到教育。事实表明,班主任对班上某学生因某方面犯错误进行了惩戒后,班上其他学生以后就较少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这其实也就是“以点带面”教育法,能够“杀一儆百”。
惩戒手段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方法,运用得好,有利于班风健康发展。但如果运用不当,不注意原则,则不但起不到正向教育的效果,相反还会产生副作用,不利于班务管理,而且影响威信。
具体地讲,班主任在运用惩戒手段时要注意如下几条原则:
(1)及时原则。学生犯了错误,要及时处理,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一般都有所觉察,及时惩戒容易触及其思想深层,给他以较强的刺激使其记忆深刻。同时,也能使错误行为得到及时控制,不至于蔓延开去,或引起其他学生的重犯。不然,事过境迁,把猴年马月和大大小小的错误汇拢来“算总账”,采取“零存整取”、“一次清”的方法,效果就不大。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自己早先的过错已经印象淡漠了。这个时候再去“惩戒”,无异于隔靴搔痒。而且,当事者及其他学生因为老师未及时处理某一问题,日后就容易重犯,从而形成“慢性病”、“老大难”,使班上问题、毛病一大堆,想“一次清”也因“积重难返”,“清”不了。报纸上常报道说××学校为严格管理,处分了若干学生。这从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该校及其老师平时未对这些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惩戒,以至于他们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这是一种平时不闻不问,秋后算总账的方法,不利于教育学生。
(2)适度原则。班主任根据学校有关条文和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影响、危害及自身的认识、表现情况,“量刑”准确,惩戒适度。如果惩戒太重,则未免小题大作,学生会产生抵触逆反情绪,不服气,自然也就无益于改正错误了。如果惩戒太轻,则既起不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又起不到警示告诫的作用,从而使惩戒成为“银样蜡枪头”不顶用。
“适度”还有另一层含义,是指不要滥用“惩戒手段”,不要不问错误缺点的严重与否,不看危害影响的大小轻重,动辄就进行“惩戒”。这样的话,会搞得人人自危,空气紧张;久而久之就不以为然,轻视惩戒了。这对班主任进行班务管理无疑是不利的。“惩戒”太滥,不讲“适度”原则,随便运用,失去了应有的强制约束力、教育力,班主任还能正常进行班务管理?
(3)封闭原则。这也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说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只能就事论事,针对所犯的错误进行教育,不能毫无根据地把以往的过错拉扯进来,“揭老底”旁涉过宽过多,或者凭主观印象把其他人的错误硬往他身上联系。这样做,一会淡化老师对学生现在所犯错误的教育效果,失去惩戒的针对性;二会容易使学生产生失望感,认为这也错那也错,没有前途,不如破罐子破摔;三还会引起学生对班主任的敌意,以为你无中生有乱联系,是想“整”人。“封闭原则”的第二层意思是对学生某些性质的错误(如偷窃)及对个别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进行惩戒时,不宜当众进行,一一抖落宣扬。而且,对学生所受的惩戒也不要一天到晚到处讲,也要适当“封闭”。这样做,颇有点像司法上的对某些案件不公开审理、宣判。为当事人保密,不伤害其脸面、自尊心,往往有助于他认识并改正错误。
(4)公正原则。班主任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时,要坚持公正原则,一视同仁,秉公处事,切忌私心偏袒。如果根据是否干部、成绩好坏等因素评断是非,进行惩戒,那就容易损害惩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班主任自身的威信,造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团结、不和气,人为加大班务管理的难度。
(5)情感原则。“惩戒手段”虽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方法,但也不排除情感因素。作为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惩戒前,一定要循循善诱,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工作。如果这个工作没做好,或者干脆不做,那么,一旦惩戒开来,往往是对方接受不了。严重的还可以导致恶性后果(比如学生想不通寻短见)。要做好“惩戒”前学生的工作,晓之以理之外,还要动之以情,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学生,使其心灵真正受到震动,而且相信老师是爱护自己才运用惩戒手段的。
惩戒之后,班主任要多找被惩戒的学生谈心,进行开导和劝慰对方的工作。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有一种自卑感,抬不起头来,心灰意冷,甚至神思恍惚,失去上进的信心。这个时候,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得到理解和开导。因此,班主任不但不要歧视、羞辱、孤立他们,相反要比平时更主动地亲近他们、关心他们和帮助他们,更多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并有意识地加以表扬,在工作中大胆地使用他们。这样,就可以缓解他们苦闷的自卑心理,使之振作起来,看到前途与希望,塑造新的自我。
“杀一儆百”不如“悔过自新”
有这样一则案例:
“老师,快,不好了,小兵的手臂被刘俊用剪刀戳伤了,血流了很多。”学生玉灵慌里慌张地冲进办公室,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此时,已临近中午下班时间,我急忙跑进教室。教室里慌作一团。座位上的确流了很多血,我不由的心头一阵紧张。小兵已被同学搀扶着向医院赶去。我叫上刘俊急忙追上小兵,抱着他跑向医院。此时刘俊已经意识到他行为的严重后果,吓得表情有点木然。
到了医院,立即送手术室治疗。伤口虽深,所幸未伤及动脉血管,并无大碍。此时我松了一口气,掏出电话联系到双方家长,趁空闲我询问起事件的起因。原来在美术课上,老师临时离开教室,小兵因“侵犯”课桌上的“分界线”遭刘俊用剪刀戳伤。班主任今天生病请假,同学们就去找到了我(任教该班数学)。发现刘俊十分紧张,我没有批评他。
双方家长先后到达,难免把指责的焦点一起指向刘俊,尤其是刘俊的奶奶更是竖起拳头。而刘俊低着头,满脸通红,手微微颤抖,看得出心里十分恐惧。见此状,我将刘俊奶奶拉到一边对她说:“他已经知道错了,再骂多了,容易出问题,况且孩子十三四岁了,善恶是非也懂得一点。”刘俊的奶奶向我述说了孩子从小就争强好胜,经常和别人争执,从不肯吃亏。我想刘俊虽说目前成绩不太理想,但聪明好胜,不如因势利导让他自己悔过自新,把争强好胜的个性用到学习上来,岂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我做了双方家长工作,协商了赔偿问题,安抚了大家的情绪。
下午上课前,我找来刘俊,平静地对他说:“老师并不想将此事上报校长室,也不想传遍学校。你赞成吗?”
刘俊诚惶诚恐到说:“我知道错了,现在真后悔。如果这件事不宣扬出去,要我做什么都可以。”
“好好想想,你觉得该做点什么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好胜心又强。”我暗示了他。
“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在班上前几名,再也不和别人吵架。小兵休息期间的课我给他补。”他信誓旦旦。
“这是老师最想听到的话,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上课的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尽量少犯错误。刘俊已有悔改的决心,你们能原谅他吗?”同学们都说能。此时刘俊热泪盈眶。
现在刘俊即将毕业。自那以后从未与人发生摩擦,学习上虽有起落,但稍加点拨,成绩提高很快,为人也很热心。家长十分欣慰。
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以注重学生个性,重视学生差异为基点,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运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方式,达到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目的。一名有威信的教师,应当具备这种理念。本案例中事件很严重。学生已感到后怕,双方家长一致指责。如果教师再进行责罚(责罚是一种刺人和不无危险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大张旗鼓地“杀一儆百”,学生将生活在阴影中,心理压力加重,要么不堪忍受做想不通的事,要么彻底反叛,教育毫无效果。无论哪一种,都是教育者不愿看到的,况且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过错。
在这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老师注意察言观色,探微学生心理变化,不直接批评学生,而让其在紧张的情境中去体验、感悟,促使他悔过自新,同时抓住其争强好胜的特性,恰当地引导,给他创造改过的机会,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进步的信心。这表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既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师和班主任树立威信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教导过:“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不难看出,今后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努力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尤为重要。
尊重学生,并非允许他们去做任何想做的事
我们说,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应当是一个懂得尊重学生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尊重是必要的,但有原则性,而不是对学生的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