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我们应该在行使班主任权力的时候,明确地认识到为了捍卫教育的尊严有必要剥夺一部分学生的所谓“权利”。我们知道,当代学生维权意识很强,他扰乱了课堂纪律还不允许老师利用上课时间对他进行个别教育,他说这是剥夺了他学习的权利,他可以去上告。如果是一个不够自信的班主任,就会被这股歪风邪气压倒。此时,我们恰恰应该认识到,教育是有尊严的,规则也是有尊严的,班主任剥夺他的上课权利恰恰是捍卫了教育的尊严和规则的尊严。
第五,班主任的民主精神应该体现为公平与公正。所谓公平,就是班主任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服务;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处理应该合乎规则,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所谓公正,就是班主任的工作应该遵循在对集体有利的基础上对个人有利的原则;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不抱成见,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应该匡扶弱者和正义。
第六,班主任的民主精神应该体现为明了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客观发展要求,帮助每一个学生进步。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个体,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了解学生的特长,为学生经营特长出谋划策、提供有利条件,是班主任的分内之事。
第七,班主任的民主精神应该体现为班级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要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倾听大多数学生呼声的基础上制定规则,就是“从学生中来”;通过民主选举,推选出强有力的班干部,充分依靠大多数学生保证规则的约束力,就是“到学生中去”。
第八,班主任的民主精神应该体现为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不以权威自居,常作自我批评,恪守诺言,谨慎行事……凡此种种,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平衡好发扬民主与严格管理二者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教师和班主任威信的树立和提高。
严格课堂纪律和班级守则
纪律是一种规则和规范,是学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
作为教师和班主任,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严格制定和执行课堂纪律与班级守则。
曾在网上拜读过一位班主任写的文章。
班主任的工作是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更是在验证自己的教育魅力和人格魅力。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风和学风。人们将班主任分成这样几种类型:保姆型、朋友型、放羊型、水乳型等,而在实际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使用的都是保姆型,将自己当作主体,将学生当作客体和活容器,干涉多,灌输多,管束多,惟恐出乱子,使学生自我表现空间狭小有限,心灵处于戒备状态,“甚至会扣上全部纽扣,整个封闭起来”。班主任天天盯着学生,什么事情都不放心,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潜能完全被束缚被局限,有的班级成员还成为管理的阻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班主任老想着法对付学生,内心又怎能不累?班主任只顾“管”而不顾“理”,没有“梳理”、“调理”意识,造成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滞后。
很多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难处的人都说,中小学班主任是“在夹缝中生存,在崩溃边缘中行走”。很多班主任也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下学期不再当班主任了!”一所普通中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这么多年的班主任,我已经当怕了,每天像上满了弦一样,再不停下来我就要崩溃了。”
超负荷工作让班主任疲于应付,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把班主任逼上反教育的境地,学生的状况和心态又给班主任工作增加了无限的难度。上述案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班主任究竟怎样当?如何摆脱老师管得雷厉风行,学生却是无动于衷,老师管得累,学生们觉得烦的情况?班主任怎样从“保姆型”转变到“朋友型”、“水乳型”?其实,教师“管”学生,主要形式是规则与纪律管理。如果把规则纪律管理与学生的自管自律结合起来,教师就不但能从上述状态下解放出来,而且更容易树立自己的威信。
从一般意义上说,纪律是一种规则和规范。纪律依据规范所规定的标准与要求而制定,遵守纪律,可以形成规范。纪律具体体现在规则之中,执行规则就是遵守纪律。强调纪律就是强调规则、形成规范。
往深处讲,纪律是学生对权利的追求和权利在课堂中的体现。“肯定型纪律”的倡导者坎特认为,学生有权要求教师帮助他们在平静、安全的环境中学习,有权要求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破坏行为。为此,需要一些限制手段,以支持他们正确的要求,而设置并加强这些限制正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由此看来,纪律并不都是外在的附加,而是学生内在的需求;重视纪律,实质上,是尊重学生对权利的需求,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守纪意味着自己对自己权利的尊重,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尊严地生活。
一、明确制定纪律的目的
(一)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规则的认同感
纪律与规则是孪生兄弟。活动必须有规则,有学习活动就要诞生学习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纪律就是对规则的认同和对规则的行为化。要求学生守纪,就要培养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逐步培育起诚信的品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二)纪律是为了培植和形成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
纪律总是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自己班级中重要的一员。如果教师和班级中的其他成员给予重视和尊重,并在活动中包容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找到这种归属感。而当学生无法在班级中获得这种归属感时,他们经常转向错误的目的。因此,要求和帮助学生守纪,让学生获得并保持这种对集体的归属感,使自己的行为指向正确的目的——遵守集体的纪律,关心集体,维护集体,成为集体中的重要一员。
(三)纪律是为了使课堂变成安全、有序的场所
教学必须有令人舒畅的课堂环境,为了维护这样的环境,教师必须不断影响学生,引导他们对行为负责并积极交往,这种影响被称之为纪律。同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可见,纪律是课堂环境的支持性、保证性因素,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研究认为,正常的情况下,教师会因学生的违纪失去50%的课堂教学时间。纪律有利于创造就良好的课堂,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有管理课堂的重要价值。
(四)纪律是为了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自由
违纪行为是怎么产生的?有研究认为,只有当人感到麻烦时,才会有问题存在,即发生违纪行为。反之,消除人的烦恼,解除人的麻烦,就会自觉地去守纪。纪律带给人的不应是束缚和制约,而应该是自由和快乐,进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和状态中去想象和创造。纪律不应和抑制创新划上等号,规范也不应视同于迫使学生就范。那种纪律只是为了控制和规范的看法,其实是对纪律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纪律是永恒的,无论是过去和现在,还是未来,都应有纪律存在,都要关注纪律、建设良好的纪律,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新课程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严格遵纪,是对课程的误解;课堂应当在解放与规范、自由与严格中求得平衡,这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课堂新纪律、新秩序上。
二、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
(一)课堂规则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
因为课堂规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由学生参与讨论而制定的课堂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从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在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课堂行为标准时,教师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所确定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等等。
(二)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
课堂规则应是所有学生均应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与要求,因此应尽量制定出最简明、最基本、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琼斯等人研究指出,主要指向惩罚的规则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消极方面,反而淡化学生的积极动机与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低水平的道德发展,无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可见,消极、负向的课堂规则不利于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坚持正面表述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良好课堂行为的积极的正向强化,这有利于产生“教师期望效应”,从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
(三)课堂规则应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
教师应抓住一学年开始的机会制定课堂规则,并引导学生如何遵守课堂规则。依伏特逊等人认为,一学年的开始几周,在决定这一年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和教师、同学相互交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纪律管理应该是自觉的纪律教育,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自尊心,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第二,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以积极的纪律教育为主。第三,培养良好的纪律行为为主,惩罚不良行为为辅。第四,实行民主管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三、师生共同制定课堂纪律,要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表明,青少年的行为动机具有冲动性,同时具有逆反心理,情绪化较强,越是强加给我的越是违犯。因此,制定纪律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和“导”的作用,使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这样,也更容易树立教师自身的威信。
严慈相济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理当是严慈相济的教师,因为他懂得严慈之道。
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严慈相生、刚柔相济的,缺少任何一方,偏执任何一面,教育的总方向都必然走向偏斜。人性的成长——无论群体还是个体,也都是在严慈相济,管中有放、既抑又扬的相互交叠的教育氛围中,才不断发展完善的。严,即班主任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不放松,不迁就;慈,是对学生真诚宽容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班主任既要在思想、学习、行为规范上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心和真情的关心,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严”与“慈”结合起来。
教以正,管以严,这不仅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需要,也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需要。常言道“树不修剪不成形,人无管教不成才。”怎样做到严慈相济?要从“严”字入手,用“爱”疏导。
一、严字当头,爱在其中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形成的时期,他们的思想言行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严格要求学生,把握学生人生发展的正确方向,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严”,是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求,要一定坚定不移贯彻到底;对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要坚决纠正,直至彻底改正;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纠正一定要常抓不放,坚持不懈;对学生学习要求一定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班级日常问题、师生关系处理要严肃宽容;对学生个性培养要持之以恒。但严的前提是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作为班主任,最主要的是有一颗爱心。教育教学的整个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即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爱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力量,老师把炽热的爱洒给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知恩图报”,从而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关爱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尊重、理解、欣赏、信任学生。班主任如果能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其追求,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信任其言行,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那教师就有了威信。因此,班主任要时时处处地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问题,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真诚地对待学生,随时随地奉献给学生们的是老师一颗真诚的心。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真才实学地教育学生,真知灼见地感动学生,让师生的关系达到一种和谐融洽的最高的境界。
二、严之有理,爱之有情
严之有理,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单纯的说教既枯燥乏味,学生又不愿接受,这就需要班主任转变教育方式、方法。也就是说,严要有法,严得要有艺术性。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班主任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把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教师尊重学生的本身应同时体现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严格要求并不是表面的严厉,而是合情合理。对于一些纪律上管不好自己的后进生,同样应关爱他们,思想上不歧视,情感上不厌恶,行动上多接近,语言上不刺激,让他们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从而使他发生变化。
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对所犯错误毫不认识、甚至坚持错误时,教师一定要认真严厉。讲严,不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而是要严之有理,严之有情,严有分寸;当学生对所犯错误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甚至内心感到痛苦时,教师则应宽容大度。讲宽容,不是凡事不予追究,而是给学生留有反省的时间,留下改正的机会,留给学生以期望和信任,这样会使学生更加内疚自责,促使其痛改前非。
其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体验的过程、转化的过程。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一定要冷静,换位思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严之有理,以理服人。
三、严而有度,爱而不宠
度即尺度,严格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善意的、可理解的和现实的。严格必须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智能、身心及审美情趣的发展,而不能压抑其中某一方面的发展。传统型的教育更注重约束、惩处、管教,而现代型的教育更注重宽容、激励、沟通。严格应是出于对学生真诚的爱和关心,严格应让学生认为有必要接受并经过努力能做到的,而不是对教师的盲从。对于新学生入学,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大到理想前途教育,小到坐、立、行、走,都要严格要求,规范其行为以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