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评在学生心中生辉
一个管理有方的教师和班主任一定是个在学生心中有威信的人。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很多,批评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会利用批评树立自己的威信。
吴老师是一名认真负责的高中语文教师,每一次课堂教学的开展都竭力在微笑,语言、教学内容各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每一篇课文乃至每一篇阅读、每一个词语都尽量挖掘出美的、独特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人文性的内涵。吴老师从内心认为,自己已经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可是,吴老师的这番辛苦又换来了什么呢?
课堂上总有嗡嗡的聊天声,趴着的、斜倚的、把腿伸到过道上的不在少数,好言相劝、厉声阻止所维持的效果不会超过三分钟,一堂课基本上很难流畅地上下来。
有个男生甚至把双腿放在过道上,左手撑着头斜靠在桌上,就差躺下来了。吴老师只好停止讲课,请他坐好。说了两遍,他不为所动,于是直接点名。谁知他反唇相讥:我这样做又不犯法!吴老师批评了两句,居然全班起哄……
吴老师常常自我感叹,我在学生中的威信实在太差了。
应该说,教育实践中,像吴老师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巧借批评树立威信呢?
一、寓贬于褒
通常学生受了夸奖就会欣然得意,在这种愉快的心情下,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正如卡耐基所说:“在听不愉快的事情之前,先听对自己的优点的表扬,这样做总是让人容易忍受一些。”
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学生,这一点所有的教师都知道。但是,当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时,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批评总是不太受人欢迎的,没有人说,我最烦别人表扬,就是喜欢别人批评我。这不正常。在各行各业的人中,教师可以说是使用批评最频繁的人。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批评,善用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听了教师的批评以后,能够在“心中暗暗点头”,而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善用“润滑剂”
鲁迅先生说话的时候风趣幽默,在批评学生的时候也是别具一格。鲁迅先生在教书时,他的一个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荒废了学业。鲁迅先生送他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在扉页上,鲁迅先生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
一位教师在讲分子运动论时,发现一个学生在偷吃橘子,便故作惊讶地提问:“请同学们注意,教室里有股什么气味?”很快就有学生判断出是橘子气味,这位教师风趣地说:“你看,我刚讲过分子的扩散现象,不知哪位同学就开始忍不住要做实验了,有实验精神这很好,不过,像这样的实验,还是应该在课后进行。”学生都笑了,那个违纪的学生也悄悄地收起了橘子。
幽默被称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运用批评艺术的时候,适当地加点“润滑剂”,会让生涩的批评变得顺畅自然,容易被人接受。幽默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性格和修养。
幽默的教师能够在批评学生的时候适时适度地加入“润滑剂”,从而淡化批评中的火药味。这种幽默不需要喋喋不休,只要针对性强、能够缓解严肃的气氛即可。
三、微笑着批评
孔子到了他的弟子子游担任长官的武城,听到到处都是弹琴唱歌声,他认为子游是大材小用了。
夫子莞尔而笑日:“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篇》)
孔子听到子路所说的治理国家的思路不对时,并没有板起脸来指责,而是“哂之”,(《论语?先进篇》)用一笑来表明自己的不赞同。
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往往疾言厉色,用愤怒的语气、威严的表情、严厉的语言来树立教师的威信。其实不应该这样,这种语言神态,首先使学生筑起了心垒,心中马上有了防御,以拒绝的心态审视指责,往往不会接受规劝。
批评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教训,不要再出错。那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感觉。要想使学生心甘情愿地赞同教师的观点,就不要用挑战的口气,敌对的态度,粗暴的举止。严厉的批评是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的。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为什么不换一种心态,微笑着来说出学生的过错,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呢?
微笑着批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批评错了,还有一个台阶下,留下退路。孔子批评子游大材小用,听了子游的解释,认为自己说重了,就自我解脱说:“子游说的是对的,我刚才是开玩笑。”——因为自己刚才是笑着说的,此时说是开玩笑,也是能说得过去的。如果当时是板着脸来指责,那就不好收场了。
四、给忠言加层糖衣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在他的专著中有这么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制药厂已经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如果我们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传统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
中国人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告诫人们要理智地对待别人的批评,是从被批评者角度来说的。但是如果从批评者的角度来讲,是否一定要使良药变得越“苦口”越好?是否一定要把忠言变得越“逆耳”越佳呢?
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出了一个非常直白的道理:要想纠正学生的缺点,要想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前提是,学生必须乐于接受教师的批评,乐于听取忠言,乐于服用给他开出的药方。既然“甜口的药方”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委婉的语言如果裹上“糖衣”,则理所当然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当然,无损于威信的批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和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我总结。
总之,批评不可少。
但实施批评也要注意科学性、艺术性。必须明确这样几个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持之有据,客观公正;坚持治病救人,坚信学生的可塑性和可育性,不希冀毕其功于一役;坚持使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分清主流与支流;坚持原则与变换方法相结合,因人而制宜,因时而异;坚持“恩威并施”,使和风细雨与疾风暴雨相结合。
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我们归纳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可采用的10种批评方式,供参考。
1.对性格内向、勤于思考和悟性较好的学生,可采用“发问式”批评。提出问题,列举事实,促进感悟,助其检讨反思。
2.对自觉性、自制力较强和较为成熟的学生,对他们偶然出现的小错,可采用“暗示式”批评。不直接与之单独正式谈话,可利用课上话题或课间闲聊之时,稍加点拨,略施暗示,甚至可用“非语式”,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以示告诫。
3.对性情机敏,多有疑心的学生,可采用“提醒式”批评。揭示诱导,抛砖引玉,触发联想,寻机点拨,使其认识错误,幡然悔悟。
4.对不肯接受批评,态度蛮横,极不虚心者,可采用“即席式”批评。发现问题,随时指出,当场批评,使他无法狡辩抵赖,揭示危害,讲透道理,促其动心。
5.对阅历较浅,自觉性差而易感化的学生,可采用“参照式”批评,借他人他事的经验,运用类比的方法,点出其错误所在。使他在借鉴感悟中吸取教训。
6.对自尊心和荣誉感较强的学生,可采取“渐进式”批评。先正面鼓励,肯定成绩,然后指出缺点,顺藤摸瓜;摆现象,论危害,寻根源,启迪疏导,递进深入。
7.对反应快、个性强、易于冲动的学生,可采用“商讨式”批评。出语柔和,心平气和,以商量探讨的口吻,平等公正地交流思想,推波助澜,导入正流,拨正航向。
8.对惰性大、依赖心理较重的学生,可采用“触动式”批评。态度严肃,措辞尖锐,郑重其事地痛批错处,揭示危害,预示后果,狠击一掌,促其觉醒。
9.对性格沉静,为人老实,不太机敏的学生,可用“启迪式”批评。娓娓讲述有关道理,细细剖析错误性质,和风细雨,动之以情,启迪灵性。
10.对刁钻古怪,不承认错误的学生,可采用“揭露式”批评。在揭露事实、摆出证据的前提下,动怒容,震其心,使其认错服理,既批其错误事实,又批其不良态度。
当然,学生情况极其复杂,难以一一分类划别。批评时往往数法并用,综合使用,既循规律,又要创新。
善于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不同特点,选择良好的教育时机,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是教育科学,也是教育艺术。
只要我们爱心常在,爱学生、爱教育,以科研理论为基础的批评艺术之花,必将结出丰硕的育人之果,也必将有助于我们威信的提高。
“民主”与“专制”相得益彰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理当是一个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一个有威信的班主任理当是一个有“民主管理”思想的班主任。民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但是,光有民主是不够的,一个教师和班主任要想树立和提高自己的威信。就必须“两手抓”,让“民主”和“专制”相得益彰。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案例:
在高中担任班主任,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似乎不像初中生和小学生那样买老师的账,他们不再随意表态同意老师“为你好”的说法,一项在班主任看来是有益的举措往往在班级执行不下去,为班级辛苦操劳的老师常常受到学生负面的评价,学生似乎更加善于利用网络武器对付自己的老师……这些问题给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往往陷于“硬也不是,软也不是”的两难境地。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学生的价值标准是多元的,教师的价值标准是单一的;学生的诉求世俗而不自知,教师的诉求也世俗而不自知。于是,对老师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就牵涉怎样处理“宽”和“严”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民主”与“专制”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代学生大体上没有受到良好的民主教育,故大多缺乏真正的民主精神。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大多走过了一条曲线:幼儿期放任自流,童年和少年前期严加管束,少年后期和青年初期软硬兼施或放任自流;学校教育表现为小学、初中阶段采取强制教育,高中阶段采取淘汰教育;社会教育则表现为由穿上外衣的社会教育渐渐地向裸体的原生态的社会教育过渡。
那么,他们所受的教育是专制的吗?答曰有一点。幼儿期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造成了孩子规则意识的缺失,也造成了孩子是非观念的缺失。小学和初中阶段严加管制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由于很少有一套具体细致的规则体系和育人目标,造成了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他们沉浸在对幼儿期“美好”经历的回忆中:孩子说我的童年是多么快乐、自由;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小时候是多么可爱;老师说这些孩子小时候一定不是这样。“严”字当头的家长和老师们渐渐发觉,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严”已经不管用了,孩子已经“压”不住了,但是好在孩子也初中毕业了,到了高中,孩子也该懂事了,就不用家长和老师操那么多的心了。
可是高中教师却叹息:现在的高中生素质真是差,不会学习,不会劳动,不会感恩,不会自制,甚至于不会玩耍。高中生怎么评价自己呢?大致描述如下:我已经大了,你那套我已经很烦了,不要再拿管小学生的一套来管我,该怎么做我心里有数。你们所有的教育不就是要我多考几分吗?我只要好好学习,一定能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要老在我面前唠叨;我怎么处处不如别人啊,学习不好,长得也这么难看;我虽然学习不好,但是我在班级的人缘还是很好的;我将来是要上大学的,现在不能这么浪费时间……显然,学生和老师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鸿沟。
民主意识较强的老师从尊重学生个性出发,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倾听他们的解释,相信他们的陈说;对学生关于老师的负面评价,采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尊重学生反对有事就找家长的心理;对学生采取赏识教育,批评学生也一定是和风细雨式的,绝不用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在学生与任课教师发生争执的时候,尽量做到一分为二、不偏不倚;在与学生交往中总是平等对话,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样的老师管理班级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一言以蔽之:把学生“尊重”得不成样子了。纪律涣散,环境混乱,人心不齐,是这种所谓“民主治班”的必然结果;管理不力,性格软弱,效果太差,不堪重任,是学生对这种老师的总体评价;讨好学生,迁就学生,不善治班,没有作为,是任课老师和学校对这类班主任的总体印象。这样的“民主”岂不是疤子眼照镜子——自找难看?这样的教师又岂有丝毫威信可言。
种种情况表明,教师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教育权力的时候最常用的手段应该是“专制”而不是“民主”。但是,这里的“专制”之所以被加上引号,是因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天下”、“一言堂”式的专制,而是在民主精神光辉照耀下的“专制”。“专制”的产品恰恰是“民主”而不是奴性,这需要教师首先是有民主思想的教师,是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手段充满自信和智慧的教师。
首先,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散漫、懒惰和拒绝管束不是出于对自由和民主的追求,而是意志薄弱、没有理想、自私自利、缺乏规则意识和责任心的表现。民主的概念到了高中生那里是“我主”,自由的概念到了高中生那里是“老子天下第一”,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没有认识到自由是规则范围内的自由,民主是为大多数人也是为自己谋福利的民主。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社会更应该倡导“己所欲”也未必就可以“施于人”。当我们向学生灌输这些做人理念的时候,必须采取“专制”的手段,不必尊重所谓的“个性”,否则就会把他们“尊重得不成样子了”。
其次,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是需要管束、渴望管束的。
他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自知会经常说错话、做错事、走弯路,甚至会犯不能原谅的错误,因此他们的内心是需要有人理解、有人提醒的,他们渴望有人拉一把、扶一下,特别是在迷惘或困惑的时候,有人能给他们指明方向。如果没有别人的约束和管教,他们深知是长不大、走不好的。
第三,我们必须坚信强力的教育必然能够产生强力的效果。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当今社会里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在学生面前败下阵来,往往不是学生太厉害,而是我们太胆怯了。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再坚持一下,学生就会跟我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