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中,既有与教育要求、教育目标相符合的优秀品质成分,也有不符合教育要求的不良品质成分。对于教师而言,尊重具有优良品质的学生很容易,而要尊重具有某些不良品质的学生则很困难。我们要求教师尊重那些在个性中存在某些不良品质成分的学生时,要求尊重的是作为有个人人格尊严的人;而我们要求对不良行为及品质进行矫正时,要求矫正的是行为及特定的品质特征。因此,尊重学生,并不是允许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
曾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的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性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教师对这类行为应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以防其在课堂中蔓延。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性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只根据行为的外部表现判断问题行为,不能只控制外向性问题行为,对内向性问题行为也要认真防范,及时矫正。
以下介绍教师经常遇到的五种问题行为及其建议与对策,旨在有助于教师妥善处理这些行为。
问题一:上课时打瞌睡
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是一件令人心烦的事,如果有一位学生经常打瞌睡,要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其原因可能包括他晚上睡得太晚、在学校感到枯燥无味、一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副作用等。了解原因后,是把它作为疾病或情绪问题来看待,还是把它当作动机或纪律问题来处理,及时应对。
叫醒学生:问他是否感觉不适,如果是,送他去看医生如果他说他感觉良好,建议他喝一杯水,然后送他去休息室洗洗脸以克服疲倦。
使学生难以打瞌睡: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打瞌睡,不是疾病或服药所致,等下一次又打瞌睡时,将他的课桌搬开,使他的头没有地方靠,给他一块笔记板让他在上面写字,当他不再打瞌睡时,让他把课桌搬回来。
让他坐在教室的前部或靠近讲台的地方,如果学生坐在教室的其他地方,看到他在打瞌睡,你可以走到他身边,你的出现会唤醒他。你也可以考虑安排他坐在靠窗户的位置,光线和清新的空气能使他保持清醒。
出其不意地提问他:如果他感觉到你随时有可能提问他,他会尽力保持清醒。你发现他在打瞌睡,就问他一个问题。或给他一件事情做,目的是要提高他的警觉,不是要让他难堪,所以,提的问题必须是他能够回答的。
问题二:在课堂中插嘴
在课堂上插嘴是教师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之一。学生在课堂上插嘴以不同形式出现。从不举手脱口说出问题的答案,到某个同学被提问时,他人作答,再到上课或讨论至一半时未经要求就做评论,不一而足。无论以何种形式插嘴,都会使你偏离思路,还会阻碍其他学生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如何对待:
把有插嘴倾向的学生安排坐在靠近你的位置,这样安排使你能够在他要脱口而出时,暗示他安静并举手。
不理睬插嘴的学生,只提问举手的学生,可以对这个学生说“我喜欢你举手等待提问的做法”,这就是发出一个信息,即举手的学生要比插嘴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
教学生检测他自己的行为:把一张纸分成五部分(一天一个部分)的3×5英寸的卡片贴在桌子上,提醒学生他插嘴几次,每次他插嘴时就让他在恰当的地方做个记号,一周结束时,与学生一起数一下他每天插嘴的次数,如果他表现进步了,要表扬他或给他班上的某种特权。
教会易冲动的学生该如何保留他的想法:易冲动的学生可能告诉你,他经常脱口而出,是因为如果不把要说的内容马上说出来,会把它忘记。对于有这种问题的学生,建议他记下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以便能够帮他记起要说的内容提问他时,稍作停顿,使他有时间重新组织他的想法。
问题三:擅自离开教室
学生未经许可离开教室通常有三种原因,一是对教室里的事情感到不愉快,二是想去更感兴趣的地方,三是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离开教室的动机经常是这三个理由的综合。为了最有效地处理这样的问题,你首先要理解学生为什么离开教室,把他离开教室的时间、离开前教室里发生的事情以及他去哪里都记录下来。
当学生没在教室,及时通知领导或班主任,保持冷静,不惊扰其他学生。
事后和学生谈话:严肃地对学生说清楚不经许可不能擅自离开教室。指出如果他离开教室,独自在外面是不安全的,你不希望在他身上发生任何事情。问他为什么离开教室、去了什么地方?知道原因后帮助他改正这种行为,让他知道如果再擅自离开教室,你将采取严厉措施,如告诉他的父母、课后把他留下来。
让学生提醒你:要求学生看到有同学离开教室时,立即告诉你或在门上安一个铃,开门时,铃就会响,你便知道学生的动向。
问题四:制造噪音
学生可能以各种方式制造出噪音,包括敲打铅笔、以舌头发出啧啧声、弄响指关节等。这些声音会使你与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虽然你可以不理睬一些无关紧要的噪音,但有些噪音干扰你上课,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就有必要采取主动的回应。
让学生知道他正在发出噪音,明确告诉他弄出的响声分散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并表明以后若再发出噪音,干扰课堂会受到批评。
走近发出噪音的学生,靠近他站一两分钟,还可以用眼神与他交流。你出现在他眼前足以让他停下来。
给学生以实在的关注,如在他表现积极、学习上取得成功时表扬他。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认可,他就不会用不合适的方法引人注意。
问题五:小偷小摸行为
导致学生小偷小摸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因为想要某种东西,控制不住行为的冲动;有时是为了表达不快或苦恼,或是为了报复对他不公的人;还有的是为了获得他在同伴中的地位或引起教师的关注。
无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你对它做出反应的目的有三个:把偷来的东西还给主人,找出偷窃的学生,严肃但又体谅地对他做出反应。如果班上发生了很多次偷窃事件,还要考虑如何防止这种事件再发生,因为它可能导致学生间的冲突或彼此不信任所以,你必须快捷敏锐地处理这种事情。
要求归还丢失的东西:告诉学生某一件东西丢失了,问有谁知道它在哪里,但不要提及“偷”字,指定一个秘密的地方让他在不被看到的情况下把东西放在那里。
要求学生写字条:如果你想知道是谁拿走了东西,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在纸张上写下“我没有拿某某东西”或“我拿了某某东西,对不起”,签上名字、折好了交给你。你将惊奇地发现学生愿意承担责任。如果他承认是他把东西拿走,你要替他保密,帮助他认识这种行为的后果。
就偷窃行为及其后果教育学生,让他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年龄大一点的学生知道这种行为不对,让他理解偷窃行为给自己以及失主带来的不良后果。
考虑告知校长和父母:如果学生偷走了值钱的东西,而且这种行为不止一次了,要告知校长及学生父母。
如果你知道是谁偷了东西,不要告诉其他人,一定不要在公共场合指责他。若有学生从其他渠道获得有关他偷窃的信息,你要采取措施避免他被同学排斥或嫌弃,其他学生也会仿效你的态度对待他。
课堂的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遭遇的。教师要认清问题行为的性质,果断、迅速地加以制止,或认真防范、及时矫正,避免它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而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准确判断,采取相应的策略。
上面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安于学习、违反纪律的现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教育机智,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妥善处理。
教师要树立威信,就应当尊重学生,但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学生,并不是无原则的一味从学生个体考虑,不等于盲目顺从学生的意志,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一定要加以重视、预防和及时转化、改变。问题行为是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与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的,并影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及教育教学效率的行为。
1.正确认识人格与品质的区别
如前所述,除了不同学生在个性方面的差异外,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中,既有与教育要求、教育目标相符合的优秀品质成分,也有不符合教育要求的不良品质成分。对于教师而言,尊重具有优良品质的学生很容易,而对具有某些不良品质的学生是否因尊重就允许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呢?答案是明确的。
“培养良好品质”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品质是不符合教育目标的。因此,从表面上看,要求尊重具有不良品质的学生,似乎与教育目标不相符。这也正是教育实践中教师管理学生,滥用惩罚、伤害学生的一个重要理由。这是观念上的一个误区。学生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中的良好或不良成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是人人共有的;而良好或不良品质是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特征,因人而异。教育所要改变的是个体个性中的不良成分,而不是要否定对具有不良个性学生尊重的需要。事实上,尊重那些行为和品质有问题的学生,要理解这些问题产生不是偶然的,要带着一颗爱心去寻找、发现造成这些不良行为和品质的原因,这是我们对犯错误学生教育取得成功的条件。只有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时,各种教育要求才能被接受。所以,尊重学生,并不是允许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
2.保证课堂教学的良好环境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综合案例中的五种解决办法(还有多种办法),对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控制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教师必须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赞赏的正确行为,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行为规范和要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课堂规则。
(2)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秩序。确立了课堂行为准则,就要去维护它,遵守它,不断的巩固它。课堂问题行为一旦超出一定限度,教师就要采取措施迅速地予以解决,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时,教师对所有的问题行为的策略都应该是发展性的,都应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和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同时尽量避免正常的课堂秩序受到干扰。在强化、巩固课堂规则时,一定要正确运用奖惩手段。一般情况下,奖励要比惩罚的效果好一些。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建议,应把惩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中万不得已的最后一个,其原因在于惩罚本身并不能教会学生所期望的行为,并且在惩罚时教师会注意到不良行为。已有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关注良好行为比注意不良行为更具有教育意义。不仅如此,惩罚可能会损坏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不安全感,阻碍创造力发挥,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厌学。当然,少量且方式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需的。
(3)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直接影响着课堂行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有效课堂行为管理的基础,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
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秩序的整洁与优雅,增强课堂环境的秩序感、责任感。一个杂乱无章和死气沉沉的课堂环境本身就为问题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因素,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即搞好教学设计,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采用悬念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安排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节奏,控制学生的疲劳度。此外,还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认为师生间仅仅是上下级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狭隘认识,正确对待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是示范和行为指导能否生效的保证,但这种权威不等于威信,因为它的基础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他本人的学识、品行和才能。
名言警句之幸福篇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列夫·托尔斯泰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
——莫泊桑
首先是最崇高的思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的思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的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张志新
严肃的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风流、娱乐与欢笑这种种轻佻的伴侣,而在于坚忍与刚毅。
——西塞罗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