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教师职业饱含着创造的幸福。传统的教育使师生滞留在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之内,而创新型教育(尤其是课程改革后的素质教育)则赋予师生无限自由的空间。教师把“干瘪的”教材丰满起来,抽象的教材生动起来,统一的教材个性化起来,并在教材中加入了自己的人格素质,使自己的素质延伸到教材中去,而不是呆板地用外在的知识、规范去教训人。当教师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传递自我的爱与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意时,他是最生动、最幸福的。也只有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我们才不会成为职业的奴隶,而是在自己的职业中进行着创造性劳动,收获着职业的幸福。
再次,学生是教师生命的发展与延伸。教师为学生提供个体人生与精神的引导,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成熟。教师把自我生命情感、态度以及人格、智慧投入到教育实践之中,将自己的人格精神融入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生命世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个体的未来生活,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之中扩展着自己。在此意义上,学生的生命就是教师的生命的发展。当然,教育并不是以损失教师来造福于学生,而是教师不断超越自我的活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它是教师生命的肯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还有什么东西比自我生命的增值更让人幸福的呢?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茁壮成长更让教师幸福的呢?
教师职业是教师人生幸福的源泉。从孩子的进步中领会幸福,从家长的信任中感悟幸福,从工作的充实中体味幸福,从展示自己闪光点的过程中收获幸福。
6.敬业中透露着感化与美
爱,意味着教师全心全意地付出,用心去感化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尝试去爱每一位孩子。教师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学习的榜样,无论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教师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可见,一位好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生多么重要!如果有人问,教师职业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光荣、艰巨,幸福并美丽!因为他们的影响贯穿孩子的整个人生!他们以一种品质、一种态度、一种情感,让学生产生一种熏染,一种无言的感动,一种莫名的感悟。
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当学生不小心犯了错时,教师用耐心的教导去鼓励他们;当学生思想上迷茫时,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去感化他们。用一颗忠诚的爱心感化着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力量与价值,这也是教师威信的源泉。
乐业,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乐业的人。
乐业,即以业为“乐”,乐就是享受、快乐,即能够享受职业生活,从中获得人生的快乐。乐业指向的并不只是职业本身,而是教师自身的生命状态,即一种从教师职业中获得生命的充实、和谐、完满的生命状态。乐业的根本乃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提升。
乐业作为一种职业态度,指乐于从事教育职业。具体指教师乐于与学生分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与学生共成长,共幸福。由此派生出以下6种“乐”:乐于教学;乐于育人;乐于和学生交往;乐于和同事进行业务合作;乐于和学生家长、相关的社会人员交往;乐于学习、反思和研究。
乐业作为一种职业体验,即从教育这种职业中获得人生的乐趣。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认为“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教师的职业趣味感使教师将教育职业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发自内心地享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其乐趣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乐趣;自身成长的喜悦。
这种积极的职业态度取向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产生于对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在兴趣、职业理想、对职业的理解。教师的职业兴趣是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倾向,它使教师对教育职业具有向往的倾向,乐于去从事这种职业,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只有当我们把这份工作当成一种乐趣,由此人生变得丰富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教师。这种“好”,不仅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好”,更是教师生命状态的充实与完善。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对自我职业生涯的整体规划与追求。这种职业理想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远景规划和奋斗目标,是教师前进的动力。教师在职业理想的驱动下,会使职业兴趣更加稳固,会对未能使其产生直接兴趣的教育活动产生间接的兴趣,从而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从事教育工作,激发其创造潜能的发挥,使其生命状态更充实。
有这样一个案例:
“老师,我对你说个事儿。”刚走出教室,豆豆就把我叫住了。“什么事?”她扯扯我的衣角,示意我低下头,神秘地对着我的耳朵说:“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是吗?祝你生日快乐!”看着豆豆可爱的模样,我把她抱了起来。“老师,妈妈说,生日许愿最灵了。”豆豆的脸紧贴着我的脸。“噢?那你许下了什么愿望?”豆豆一本正经的样子把我逗笑了。
“我的愿望是做一名舞蹈演员,将来你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我。”豆豆边得意地说话边做了一个很美的舞蹈动作。
“老师,我也有理想。我长大要当一名军人,也像抗洪救灾的叔叔们那样,保卫祖国。”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已经围了一圈学生。
“老师,我长大要做一名医生,救好多好多病人。”
“老师,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要发明许许多多的东西。”
听着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炫耀”自己的理想。我放下豆豆问他们:“怎样才能实现你们的理想?”
“老师,我知道,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豆豆抢着回答。
“要听老师的话,多学知识。”
……
听着这一句句话,我会心地笑了。
“老师,你的理想是什么?”不知谁小声地问了一句。
“对,老师,你的理想是什么?”学生们都仰起头,齐声问我。
我的理想是什么?小时候,看到老师神气地站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我们,真羡慕老师知识渊博。于是刻苦学习,考取了师范学校,实现了我的老师梦。想到这儿,我说:“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老师呀。”
“那——”一个学生若有所思地说:“老师,你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你现在不就是一个没理想的人吗?”
谁也不会想到,学生们会有这一问,我一时语塞了。是啊,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难道自己现在真是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吗?上班后,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备课、上课、辅导,虽忙忙碌碌,却充实、快乐。可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他们还在等着答案呢?我灵机一动,神秘地说:“老师现在当然有理想,你们猜猜是什么?明天告诉你们答案。”
夜深了,我毫无倦意,望着皎洁的月亮,想起了明天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细细体味着工作几年来的点点滴滴:为设计一个提问,多少次深夜还在冥思苦想;为让学生学会一个生词,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为给“差生”做工作,多少次家访……面对课堂上如林的小手,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面对“差生”的转变,我的心里满是喜悦与自豪。这不就是我的理想吗?我正是为了学生的理想而努力。想到这儿,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明天,我将对他们说:“老师的理想就是帮助你们实现自己的理想!”
正是在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的引导下,教师才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工作,在教育活动中会自觉加深对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在认识与理解中把握教育活动对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意义,在对教育意义的把握与追寻中找到自身的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随着这种认识与理解的不断加深,教师对自身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把握也会随之不断加深。正是在这种“加深”中,教师的职业人生境界得以不断提升。
乐业不是一种规定,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扎根教师职业、用心从事教师职业、并且懂得创造、欣赏教师职业、感受教师职业欢乐的积极的生命状态。
教师的乐业,既有赖于合理的物质回报,和谐的社会环境,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我们能否真正找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乐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内在素养。
一、用心理解教育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凡职业皆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发生。为什么呢?因为凡一件职业,皆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人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具体到教育,指教师应当用心去理解教育、感受教育,从中发现教育的趣味。
用心理解教育,除能使教师发现教育的亲切有味外,还能使教师在“觉解”状态下理解教育的意义,使自身生命的意义与教育活动的意义相互关涉,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活动的质量和境界。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教育。
一是从细微处着眼理解教育。具体体现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如何理解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具体教育现象和事件。在这种理解中,教师应当将教育活动本身当做一种鲜活的生活体验,经常进行内省和反思,例如通过撰写教育随笔、教育叙事,加深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和感悟。
二是对教育作宏观的、整体的把握。具体指教师应当用教育哲学的思维来理解教育目的、教育价值、学生观、教师观、课程问题、教学问题……以此超越庸常的事务和具体的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理解到超出具体行为和事件本身的更深远的意义。
三是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理解教育。用发展的观点理解教育,是指应当及时关注和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观念,调整对教育活动的理解。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教育,是指即便是普通教师,也应从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整个城市和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划出发来思考教育,分析自身的教育行为。
曾在媒体上见过这样一篇文章:
举个例子,比如说如何看待学生?心理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心理的实体,不管是个体的也好群体的也好,他是一个心理的单位,他有他的心理活动,他有独特的心理个性,什么认知啊、情感啊、意识啊。社会学看学生呢,就是个角色,角色是由一系列义务、权利、职责所构成的,学生要尊重教师,学生要按时上课,这就是社会学问题,这是角色所承担的啊。经济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就是一个教育消费者,他是一个掏钱来上学的人,他是一个教育服务享用者。那法学怎么看待学生呢?学生是一个权利主体,学生有学习权啊、有受教育权啊、有人身权利啊、有《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的权利啊。哲学可能更从综合的、整体的这一方面来看待学生,学生是一个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学生有些特征是超越心理活动、超越社会角色、超越法律的身份的,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那作为一个人,你该怎么对待他?比如师生之间,作为角色,学生像个学生,老师像个老师;作为权利主体,各有各的权利;可是作为人,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所以认为教育平等这样的命题如果不在哲学意义上淡,就不好理解。作为社会角色,教师和学生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不同的义务,当然是不平等的。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上是指在哲学意义上,他们都作为人的存在,这是没有差别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好理解师生平等了。教育哲学素养欠缺会产生问题教师、问越教育。
对教育的理解有三重境界:
用心理解教育,首要的在于“明事理”意义上的理解教育,获得对教育的知识性认识,这是理解教育的第一重境界。
用心理解教育,还在于超越对教育的知识性认识,获得对教育意义的把握,这是理解教育的第二重境界。所谓对教育意义的把握,是指不仅知晓和明了“教育是什么”(对教育的知识性把握),“怎样从事教育”(对教育的技能性把握),还懂得“为什么从事教育”,教育对社会、他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何在。
理解教育的第三重境界,在于用心灵和情感去感受教育,获得对教育的扎根教师个人生命质地的情感认同。也即将对教育的知识性了解和意义把握内化到教师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当中,成为主体自身价值、态度、信念的一部分,获得对教育的情感认同。惟其如此,教师的师德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自觉自愿,成为一种幸福体验。也只有如此,教师个体在追寻教育的职业价值和意义时,才能将其与自身内在的生命价值相统一。
二、用心从事教育
法国作家纪德说:“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在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全力以赴中寻出快乐。”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全力以赴,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用心从事教育,主动地去创造、提升教育实践的丰富性,在用心从事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实践的乐趣。
1.乐于教学
乐于教学指教师认真做好备、教、批、改、辅等常规教学工作,这种认真不是出于一种外在规范的驱动,即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和履行某种职责,尽管一丝不苟;也不是为了某种功利;更不是机械地投入,而是发自内心,在教学过程中饱含热情和志趣。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每个教育环节之中,都充满着对学生、对人的真实而鲜活的关怀与期待。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用心投入,做到三精:精读教材,精选教法,精心研究学生。只有用心投入,教师才能将教材变成其内在素质,他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充满生命和意义,才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和渴望,并唤醒他们对自然、人类、社会、人生和生活的热爱。
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做到三境界:第一境界是“形动”,即千方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第二境界是“心动”,即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刻意创设特定的课堂情感氛围;第三境界是“神动”,即把自己的领悟变成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有位教师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在张老师的眼里,语文教学绝对不能进行简单、枯燥的一问一答、一讲一听、一读一背,它必须是能调动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出令学生耳目一新、学兴盎然的教学过程。《葡萄沟》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语言简洁。张老师上时拿出一盒新疆葡萄干,送给学生每人几粒,学生一边品尝,一边看课文。他们在品尝了葡萄干滋味后,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从不同角度畅谈了“鲜甜”的原因,有的说新疆葡萄本来就又大又甜;有的说葡萄干蒸发了水分,甜味更浓了;有的说荫房吹干葡萄,太阳不直晒能保鲜……课文读懂了,课堂上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学生感受到学会之乐。
2.乐于育人
乐于育人指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热心于引导学生做人和明事理,促进学生精神成人。乐于育人的教师不仅善于传授知识和发展技能,而且热心于抓住课堂内外的一切教育契机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增进他们人生的智慧。
当然,这种对学生的精神与人格的引导不是一种外在的刻意灌输,而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平等交往的结果,是教师教育智慧与教育真情的自然表达。
3.乐于和学生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