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小的时候,由于洪泽湖水经常发大水,家里种的庄稼几乎没有什么收成,他经常跟着爷爷奶奶和两个伯伯外出要饭,到处流浪。
北郭村是个以黄姓为主的村落,村里大多数人家都姓黄,村西和村北还有姓宋和姓崔的人家,是村里的第二和第三大姓。在村里的老一辈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这里的人祖先是从中原大地迁移过来的,在这里已经生活的好几百年了,但此事从来也没有得到印证。
爷爷原名并不叫黄步友,他的原名其实叫宋怀友,关于爷爷的身世解放后父亲曾经问过他,尤其是他的两个叔叔又为何姓宋,二叔叫宋怀落,****党员,曾经是村农会主任,三叔宋怀礼也是村农会干部,当年,就是他送父亲他们去参军的,正因为如此,父亲对他三叔的印象格外深刻,这个疑惑也一直留存在父亲的心中。
爷爷告诉父亲,他们家原来并不是北郭村人,因为贫困,从外乡逃难而来。由于家里穷,又有兄弟三人,根本讨不起老婆,于是,作为老大的爷爷就只好到条件相对较好的我奶奶家当上门女婿,为此,他才改姓黄,叫黄步友。
爷爷是个肯动脑筋的人,他不甘心永远这样生活下去,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为了改变家里生活的窘境,爷爷学会了做粉条,他东拼西凑买回了一套作粉条的石磨,在家的墙皮上搭起了一间简易的作坊,用自家的土地种出豌豆,用于做粉条。
制作粉条时,先将豌豆用水浸泡后用石磨慢慢磨,开始奶奶配合爷爷一起磨粉,后来大伯、二伯和父亲一起帮爷爷磨粉,父亲告诉我石磨上有两个把手,爷爷和他们各抓一个把手,一边推磨,一边往石磨的洞口里放些黄豆和水,磨盘下面慢慢流出豆色的豆汁,散发出阵阵的豆香。
豆粉碾成后,还要用白布吊起来晾干,将粉团放在带筛眼的漏勺上,放在开水锅上,用手在团上轻轻加压,粉条入沸水后,用竿挑起放入冷水缸中冷却,冷后绕成捆再入清水浸泡,清洗后的粉条须在晒场挂绳晾晒,这样,粉条基本做好了,再拿到黄集街上去卖,换些钱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那时父亲家门前的一块空地上,爷爷和伯伯们用树墩搭建了前后三排架子,中间拴上粗麻绳,每天架子上挂满了豆色的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好看。
勤劳而智慧的爷爷带领全家人依靠卖粉条慢慢摆脱了家庭的窘境,家里慢慢有了一些积蓄,而且还带动了村里许多人跟着爷爷一起做粉条。一时间,他们这个北郭村仿佛变成了粉条村,也在附近十里八乡的开始有了一些名气。
父亲九岁那年,奶奶又为他添了个弟弟,这是我四伯。
当全村人都在做粉条时,精明的爷爷又开始用黄豆制作豆腐,还购买了一对苏北的小黑猪和一头黄水牛,利用种植完黄豆和豌豆后的空隙时段继续种植其他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时鲜蔬菜,带领全家人继续开辟着多种方式的家庭致富。爷爷将对全家劳动力进行分工,奶奶在家带四伯,爷爷领着大伯、二伯下地干活、作粉条、上街去卖,而父亲就负责放养那些猪和牛。
清晨,天刚放亮,父亲就起床,赶上他家的小黑猪和黄水牛,沿着村边的小道,向那些地势低洼、草地肥沃的地方去吃草。
猪和牛在草地上安静的吃着草,父亲坐在路边,嘴里含着一根狗尾巴草,想着自己的心思。
不一会,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也赶着自家的家畜来吃草,他们围坐在父亲的身旁,大家海阔天空的闲聊着。
天黑了,父亲赶着猪牛回家,路上,顺便检些牛粪、马粪、驴粪干,以备冬天生火取暖,而家里制作粉条残存的豆渣也成了家畜们最好的食料,有时,遇到灾荒人也只能吃这些豆渣充饥。
村东头有一个叫黄步该的大户人家子弟,他是个有良知的人,他利用自己家的空房,办起了私塾,大伯黄国泰在家里条件好些后,被爷爷送到那里去读私塾,后来二伯也去读私塾。在爷爷的眼里,大伯是长子,今后要挑起家庭的重担,因此不能没有文化,那时,父亲很羡慕大伯能学习文化,梦想有一天也能像大伯一样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终于有一天父亲也让父亲和大伯、二伯一起去读私塾,父亲十分高兴,然而,好景不长,日本鬼子开始了大扫荡,还乡团关闭了私塾堂,父亲的读书梦中断了,那时,父亲刚读了半年私塾。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进行,父亲的家乡洪泽湖地区也成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一、二、三师都曾在这里驻扎和活动,
因此,这里成了敌我双方共同争取的地方,国民党想把这里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成为一个稳固的大后方。而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四军则要紧紧依靠当地的老百姓,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支前、参军参战等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爷爷黄步友因为肯动脑筋,会勤劳致富,在村里有较高的威望而受到了敌我双方的共同关注,国民党方面请他担任村里的保长,为国民政府服务,而共产党也请我爷爷出任村长。于是,爷爷就成了一个两面派的人物,表面上是保长,听从日伪军的调遣。暗地里爷爷则带领乡亲们为新四军送公粮,组织村里的青年参军参战,为抗日出力。因此,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认为爷爷是汉奸,而我的爷爷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为共产党和新四军服务,慢慢的,村里的百姓也开始认识到爷爷为人的正直和周旋在敌我双方中的艰难,对爷爷进而更加敬重。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村里建立了农会,我二爷宋怀落当选为农会主任,还入了党。三爷宋怀礼也是农会干部,他们领导全村人民同日本鬼子、还乡团汉奸作斗争,而爷爷实际上是村里真正的领头人,因此,爷爷家成了当地赫赫有名的人家。
我大伯黄国泰因读过多年的私塾,也曾在私塾里教过书,在当地也算是文化人。在他父亲和两个叔叔的影响下,他也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他放弃了教书先生的舒适生活,参加了淮安县抗日游击大队,由于有文化,年纪轻,很快就当上了大队的司务长。那时,每当大伯回家,看到他骑着高头大马,身背盒子枪,身后还跟着一名警卫员时,全村人都感到十分羡慕,父亲更是以大伯为荣,决心今后要像大伯那样,也能当兵,既威武又神气。
二伯黄国宝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在爷爷和大伯参加抗日革命工作后,他和奶奶一起默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继续以种庄稼、做粉条,养殖家畜维持家庭生计。
后来,二伯还是耐不住在家干活的寂寞,秘密参加了当地的一支叫小刀会的组织。这是一支既不受共产党领导,也不为日本人干事的组织,他们就像文学作品里占山为王的土匪差不多,但他们和那些还乡团有根本的区别,因为他们属于杀富济贫的那一类,但他们绝不抢老百姓的东西,有时他们也打日本鬼子和汉奸,按照当时的讲法,他们是属于共产党组织应该争取的那种。
小刀会的活动一般都是秘密进行的,白天他们和其他农民一样干活,夜晚便悄悄行动。因此,二伯参加小刀会的事一直瞒着爷爷奶奶,白天,二伯还是如往常一样跟着爷爷干活,夜晚,他总是借口出去转转,参加小刀会活动,直到有一天二伯在外村行动时被人发现后告诉了爷爷才暴露,为此,奶奶和二伯还大吵了一顿,最后,在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二伯才慢慢退出了小刀会。
十三岁那年,村里要成立儿童团了,父亲平时在放牛时就是孩子们的头头,加上他的家里有那么多人从事着和抗日有关的工作,因此,他也就毫无争议的被孩子们选为儿童团长。从那时起,父亲每天兴奋异常的带领儿童团员们整天跟在大人的后面帮助送公粮、站岗放哨,还经常嚷嚷着要参军参战,爷爷总是微笑的对我说:“三儿,你还小,”但父亲从爷爷笑容里能够看到他的欣慰,而奶奶就一再对父亲叨叨道:“你别瞎掺和,那是大人的事。”
让父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人,他们对父亲参军,走上革命道路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是大伯黄国泰。正是大伯当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全家人才受到了全村人的尊敬,一直以来,大伯骑着高头大马,身背盒子枪的形象深深地印在父亲的脑海中。二是邻村前左村的左延昌,他比父亲大好几岁,由于长的黑,大家都叫他“小黑哥”那时,村里开始兴起养桑蚕,于是,小黑哥就经常带领附近几个村里的孩子采桑叶,他有一手爬树的绝活,经常是他一个人爬到高高的桑树上用力摇晃着树干,父亲他们在树下检桑叶,然后再拿到家里喂蚕宝宝,等蚕宝宝结成了蚕蛹后再拿到街上去卖钱。以后,小黑哥当上了前左村的民兵队长,再以后,他参军了,当时对父亲的触动很大。三是父亲的小舅范育贵,他也于一九四三年参加了新四军。因此,父亲暗暗下定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到部队上去当兵,向他们一样打鬼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也越来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