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使东方炽三日后正式上朝,拜会大吴皇帝,礼部安排周密,早把夏使所求上报皇上,经过翰林院出具对策,六部核议、内阁商讨,因为之前已有应对准备,倒也未费多少周章,然而两国交往有时也同生意一般,需要几番讨价还价,许多事宜礼部已超出掌控,因此今日之朝议主要是当面商议,百官皆在,各司各部各复各命。
夏使所提主要三项事宜,一是开通颖川关卡,售粮给夏国,二是夏吴建交,三是吴蜀不再联盟,只是一般对待,恰如吴国与夏国或魏国一般。
对于开通关卡一事,礼部早已拟出章程来,吴售粮给夏,夏售马给吴,要说夏之于吴,一在兵卒好斗善战,二在骑兵之优势,吴也有骑兵,但是吴马不管是脚力、耐力等皆不如夏马,这一项倒无甚争议,但吴只授予吕家和少数几家商家与夏交易,民间仍是不允。
夏国本来为难,这粮之对于夏国,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是来年丰年,草长鹰飞时,便不再如此急迫,可战马对于吴国来说却说长久战略要事,即使来年不再售马给吴,然而马又生驹、驹长成马,对夏国实是不利,然而夏帝已经允了,可见国内情形紧迫,也是万般无奈。
礼部与户部再商议出对策,东方炽也业已同意,因此此款倒无多大争议。
只是夏吴建交一事,却生出许多波折,原来东方炽要要回逃到吴国的难民计三万余人,户部和兵部皆不同意,户部是齐泰来管着,他本与黄府有怨,只因黄国公虽然明里低调暗里却力促此事,因此颇为不满生出此意,再加上齐府与颖川军素无来往,再不遗余力反对此事,内阁中也分成两派,林国公、黄国公、许晋同意,齐国公反对。
夏使早知道了消息,还去齐国公拜访,谁知齐国公来个闭门谢客,还留了一张字条给他,让他交出东方化吉人来,这东方化吉是他本家兄弟,在吴多年,此次前来本是要相见的,没想到自己喝醉,东方化吉等候自己之时被辛正撞破,只听说了逃了性命却不知现在何处,他知道齐国公之子也就是户部尚书齐泰来两月前被人重伤,皆是疑心东方化吉所为,这齐泰来心思狭隘,竟然公报私仇,自己身在异国他乡,虽为使节,实在不好辩驳什么,只能败兴而归。
齐泰来站出文班,脚还有些跛脚,然而齐府不想失了户部的位子,只能勉强出来,后来也因此留下痼疾,每遇季节更换之时,便全身疼痛苦不堪言,而林兼却不然,至今仍是卧床为主,若有走动也只在府内,虽说都是林国公亲身调养,到底亲疏所在。
“贵使,西颖川之百姓到了大吴,早已分散各地,且是自行而来,非我大吴以利相诱、也非大吴以战相掳,怎么谈一个还字。”齐泰来一捋髭须,足虽不便然而气势不减。
“齐尚书,君子不夺人所爱,大夏一时疏忽,小民不懂,即使一国之中,民窜他处,也要治一个流民之过,何况两国之间,民为本。”
“本不该枉议贵国政事,然而贵使也有说了,君子不夺人所爱,若君子爱之所爱,也不会被爱之物之人弃之”,齐泰来辩道。别说在场之人,连皇帝和辛正都没想到齐泰来如此巧辩。
东方炽见他暗疯大夏朝廷不爱民,心里微怒,然而朝堂之上,自己出身武将,副使倒是个文官,即使如此,怎么敌得过江南才子从胎里就带着的能言会道,此事上虽然吴国理亏,但是夏国内政紊乱也是事实,此次重在开通粮道,与此事相比,其他事都是末节。
“若我大夏让出洛城之西的百里开阔之地给贵国呢”,东方炽说道。
百官听到此处皆是议论纷纷,因众人皆知,存土必争的道理,一城一池都不知是用多少将士鲜血换来的,东方炽竟然自愿割百里地给吴,这送到口中的肥肉若不是吃,恐怕要贻笑天下了。
皇帝笑道,“东方贵使,这朝堂之上可不是玩笑之地,两国相交皆有国书往来,用印用玺,更非儿戏之所。”
“陛下,本使非玩笑,皆是我国陛下之意,愿以百里之地换回三万百姓。”东方炽镇重说道,“至于吴蜀结盟,乃贵国与蜀国之盟,我皇陛下原意是三国相交,两国结盟,与大夏国不利,而如今吴与蜀互换质子、吴与魏互为姻亲,只有与我夏国泛泛之交,若能有更多诚意,我国陛下也会拿出加倍的诚意来”。
“哦?愿闻其详。”
“我听闻贵国的公主和长公主皆已出嫁,自然不能互为姻亲,然我国陛下六皇子年方十一,愿与贵国互换质子,不知陛下意下如何?”东方炽说道。
“朕共有九子二女,然而九子之中有四子早夭,如今成年的皇子四人是有爵位的,连朕的九皇儿也已成年,早已不适合为质夏国,况且朕的九儿还在蜀国为质,按两国之约,明年可换回质子,但是皇子有功在身,为君为父,都不可早让其为质他国,这是为难朕了。”皇帝说道。
“陛下所言本使有略有所闻,但本使听闻康王爷之子已有八岁,大夏愿以皇子质吴,大吴以皇孙质夏便可。”
满臣文武顿时议论纷纷,皇帝今日本来兴致极好,但见两班文武总是如此,真是败兴许多,“礼部是何看法?”
东方炽这多出的许多想法之前并未与礼部商议过,因此礼部也未有准备,焦山农被皇上点了名,略整思绪道,“皇上,康王爷之子乃是陛下长孙,依臣之见,不可质夏。”
黄国公却站出来驳道,“焦尚书,这两国相交正如君子之宜,贵在一个信字,如今有质子才彼,于两国于质子皆是好事,不管是陛下长孙还是其他皇孙,难道能抵得过夏国的皇子吗?”
皇上远远看见辛正摇着头,大声道,“众卿莫要再议论了,有事上书给朕”,皇帝又转头对夏使道,“贵使,今日先议到这,隔日朕与百官给予答复如何。”
“本使愿意等,然而米粮通贸之事刻不容缓,还请陛下和齐尚书助力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