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陈坤吧,他并不只是一位演员。
那家伙带着一帮人,在高寒缺氧的荒野中徒步行走,十天九夜,不洗澡,还他妈的不让说话。那些地方残忍而荒凉。它荒凉到什么都没有,走上几天的路程也看不到人,连鬼都没有。极致的雪山风景尽管说很美,但却也是在人间所难以触及的。它残忍的没有下限,动辄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行走可能会是致命的。你受的了吗?
然而这样的行走与旅程,却被称之为“行走的力量”。不就是徒个步,走个路嘛,这种最简单的事,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着。行走为什么会有力量?它会强大到改变一个人的地步吗?起初我对此充满困惑。
北京地区有效报名人数突破18000人、10天9夜完成180公里的阿尼玛卿山徒步之行、2013年,他们去了喜马拉雅山脉……2011年5月,陈坤在清华大学发起“1+N去西藏”活动,此后每年延续至今。作为一种心灵建设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旨在号召人们通过最本能的行走,在行走中安静下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获取正面的内心能量,并将正能量传播给他人。
在我自己的旅行经历中,有两次特别的行走,至今仍然深刻烙印在脑海中。一次是徒步墨脱,十天时间,徒步穿越热带雨林、蚂蝗区、以及高海拔的雪山。还有一次是在青藏公路上徒步,周围都是延绵不绝的雪山,一条笔直的公路望不到尽头,往来穿梭着稀少的车辆,我顶着禀烈的寒风沿着公路一直往前走。
在那么一瞬间,我似乎开始懂得行走。不再对遥遥无期的目的地感到恐惧,不再担忧残酷的环境,不再想要搭上一辆有食物的越野车,也不再想会有个人出现陪我说说话、然后一起走……我很享受那种行走中的孤独与平静,甚至意犹未尽,沦陷在蔚蓝天空下的荒野中。对未知与前方,仿佛拥有无尽的力量,而丝毫没有感觉到疲惫。
之所以不愿意停下脚步,是因为处在残酷的环境之中,你突然会发现,其实你并不孤独。你得以有机会,开始在漫长的行走中,与自我对话,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覆盖着冰雪的山脊,一颗野草,一朵白云,一阵风,都有自己的生命,它们处在荒芜中,它们却是活着的。
一群人集体行走的时候,列队的方式走和按照自己的节奏走,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后者会呈现出个性。
路程总是显得漫长而没有尽头。前面没有路,后面没有人,你会走错路,也不知道去哪儿。还要随时面对即将陷入坍塌的生理与心理摧残。这不就是现实与人生的真实写照吗?你不会一直顺利,你不总是正确,你必须要面对意外,你就是要到达终点……
十天九夜的行走,长达六个月的支教生活,他们在旅行与极度简陋的山村学校发生改变。
“一旦行走,走在异乡的大地或山河之间,你会发现,你在自己的城市的那点悲欢,在此地,完全没有了意义。”
我见识过从成都徒步到拉萨的旅行者,整整走了四个月,完全一直靠着双脚走到拉萨。走到腿瘸,走到脚上都是水泡,却没有搭过一次车。这种行走其实充满自虐的色彩,也让一般人难以想象。我问他是怎样的力量才能做到,他说是信念,我说需要多大的信念。他说没有旁观者所说的那样艰难与伟大,就是很平静,你平常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尽快过程很艰难,很痛苦,一直很从容地做下去,也觉得那没什么。
日复一日地走,根本没有什么乐趣,世界仿佛就是你自己。没有去多想什么,就是每天去走啊走,一直走下去,累了就休息,终点终究会到达。然后把这些行走中的平静与坚韧,放到生活中,你所能到达的地方,自己都会感到不可思议。这便是行走的力量。
行走中的思考,与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之所以会有不同,或许就是置身于完全不同的空间与环境。在平常,我们所能思考的触点是非常有限的,它被眼前与现实所呈现的参照物所阻隔,工作、生活、赚钱……你所能想到的,无非就只有这些。然后在行走中,这些是没有意义的,你无从找到参照物与类比的对象。你想想脚下的路是那样的艰难与漫长,思考变得没有局限和拘束,自由而彻底的瞬间,仿佛一切都豁然开朗。
你长久所聚集的压抑,你一直未能解答的困惑,你无处不在的迷惘,便是在一步步的行走中释怀。
以前刚刚开始外出旅行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有人陪伴,走一条陌生的路就会感到害怕,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事无巨细地想来又想去。试图以人群哄闹的场面与琐碎的只言片语驱赶内心的孤独。
人群的狂欢过后,被暂时转移的焦躁与不安,洪水般又泛滥窜了出来。很多时候,一群人疯疯癫癫,看似丰富多彩,其实什么都没有体味到。你即没有正儿八经欣赏过风景,也没有认真观察过周围,更谈不上感受到细微之处。仅仅是在喧闹而已。你终究要回到逃不过的命题——如何直面自己。
我可以理解这些属于“形而上”的思考范畴吗?显得无比深刻而具有重要意义,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你不可能在办公室思考人生,你也不会在三室一厅的沙发椅上倾听到内心的声音,那顶多会让你感觉到,生活是多么需要拼命努力和奔跑。
为什么说,有机会一定要独自去行走,就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完完全全与自己相处。当周围残酷到只剩下自己,当内心平静到只剩下呼吸。行走与思考之间,似乎又没有距离。总有一种力量,就是你“走着走着,突然就找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