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落入淮河,如万箭破空,霎时鸣响,河面水珠飞溅,水泡泛漫,鱼儿惊恐万状。天地风雨,声势骇人。首句言雨打江淮,天地留声,是宏观勾勒,总体鸟瞰。暴雨如注,万箭齐发,恢宏壮观,惊心动魄。次句描述水珠迸溅,游鱼逃窜,是微观着眼,精描细绘。有形有状,有声有势,动感十足,场面逼真。
生活中,我们经历过这样的场景,体会过这种气势。但是,生活入诗,稍加提炼,诗人赋予了景物特定的声势情态,又是一番韵味。欣赏雨脚如麻,万水齐鸣的壮观,欣赏游鱼逃窜,惊恐不安的仓皇,欣赏水花四溅,天地空蒙的朦胧,这份欣赏后面是诗心,是诗人调动身心,专注自然的痴迷,是诗人处变不惊,静观风雨的淡定,是诗人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诗意。
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不是纯自然的写真,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主观情思和意韵。这也许就是诗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所在吧。普通人只经历生活,不提炼,不品味,诗人则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提炼,努力发现生活和自然的神韵、滋味,并把它们传达给读者,收到扣人心弦,引人共鸣的效果。
暴雨过后必是平静,风云散后必有阳光,诗人描写的正是这种场景。小船从远方驰来,来不及收拢帆布。忽然,湿淋淋的船帆上照耀着半幅斜阳,原来那是乌云裂开,云缝中透下来的缕缕光亮。宽阔平静的江面上,远远漂来一只帆船,带着雨意,捎来清新。画面极美,极富动感。实际上是一道由远而近,渐次清晰的流动风景。阳光透过云层,映照船帆,闪闪发亮,这是风景中的亮色,与暗淡的云层,清绿的江水形成一种反差,惹人注目,亮人心怀。半幅阳光灿烂天地,也灿烂诗人心空。
看得出来,诗人对风景亮色的观察和描写极为用力、用神。“斜阳”暗示日落西山,余晖晚照,斜晖脉脉,绿水悠悠,古典韵味很浓。“漏”字写云未散去,遮蔽夕阳的情景,似乎云层浓厚,刻意要阻挡夕阳,然而防不胜防,毕竟还是漏了一道裂缝。“半幅”更是奇妙的感觉,说半幅船帆,这很平常,司空见惯。但说“半幅阳光”就是超常搭配了,斜阳映照船帆,足足照亮了一半,另一半则是阴阴沉沉,半明半暗,若远若近,何等奇妙,何等迷人!“半”字亦不可换成“全”或“一”这类字眼,一者见出诗人观察细致,目力过人;二者可见风光奇美如幻,引人入胜,当然也折射出诗人对风景的倾心和迷恋。
诗人总是热爱风景的,不管是满天风雨,还是半幅残阳,不管是浪花朵朵,还是帆船隐隐,不管是骤雨倾盆,还是风和日丽,一切的风景,一切的变幻,都可以进入诗人的天空,感动诗人的心灵。一场淮雨浇湿了天地,一轮夕阳照亮了心空。品读这首诗,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一片真心,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生活。
看天看云看风雨
亲城塔山对雨
晁补之山外圆天一镜开,山头云起似浮埃。松吟竹舞水纹乱,坐见溪南风雨来。
有一副对联这样说“坐观门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在那些时有闲情,心怀诗意的人看来,一切皆诗,处处生辉。如果我们能抱着悠闲自在、兴致勃勃的心态去品味生活、品味风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朵云像花朵一样绽放天空,一场雨像音乐一样响彻耳畔,一阵风像春燕呢喃悦耳动听,一条水像洁白玉带轻轻飘动。诗意在哪里?读宋代诗人晁补之的《新城塔山对雨》,笔者惊叹,不过就是一场雨嘛,但是诗人对雨的观察和期待,足以让人兴奋,让人陶醉。
新城塔山,地势独特。山外是山,山围城绕,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诗人置身圈内,仰天看云,天似圆镜,晶莹明亮。没有多久,天色灰暗,风生云起,聚涌山头,像飘浮的尘埃,像散落的棉朵。风越来越大,云越来越浓。溪边松林吟哦,竹枝飞舞,水纹动荡,一场狂风暴雨马上就要降临!诗人端坐于塔山亭阁,有滋有味地欣赏这一切。诗人笔下,山雨欲来、风满地、云满天、松涛响、竹枝舞,一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像一幅流动变化的画面,让我们也随诗人一起见证了一场暴风雨降临的全过程。
因为新城四面环山,所以诗人仰头望天,有天如圆镜之感,似乎地上的花草树木,山水风光全都倒映在春天这个大圆镜之内。这个比喻很奇特,令人想起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作--《回延安》:“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映在我心中/千万只眼来千万只腿/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贺诗通过奇特想象,惊人夸张,烘托自己回到延安,饱览新貌的狂喜之情。晁补之的比喻侧是如实描写亲城塔山风声雨来之前,诗人仰观天空的情景,同样让人感到惊奇,不同寻常,不过程度远远逊于贺诗。
年代更古老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则是这样写天:“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上的人们太熟悉自己的居住环境了,对自己的住所深怀感情。所以,诗中将天比作圆圆的屋子,我们活在天下就像生活在自家屋里一样,草原人民自豪、骄傲,这片天地是他们的,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啊!不同的比喻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
诗人写云,观察云的发生、扩大的过程,观察云的形状变化,观察云随风动的姿态,比较细致,也高度逼真。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如此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云生山间,自下而上飘拂,自由轻盈。杜牧《山行》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缥缈,环绕人家,人家不像建在山上,倒像建在云间。诗人们对云的描写都生动传神,各具特色。晁补之写云,最大的特色在于,诗人对云的观察十分细致,云起自山头,轻似浮埃,随风移动,与时变化,甚至何时产生,怎样变化,形态如何,诗人都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我们只能说,对自然万千景象,诗人都投注了心神,投注了关爱。
诗歌第三句描写地面景物状态,更是如诗如画,见情见意。在诗人看来,这似乎不纯粹是刮一场风,下一场雨那么简单。松涛阵阵,如吟如哦,念念有声,这是在吟诗呢。竹枝吹动,摇曳多姿,有形有态,有模有样,这是在跳舞呢。溪水呢,一改平日的潺潺流淌,一改平日的温柔宁静,动荡起伏,浪飞波涌,像是在大发脾气呢。一场风雨也许没有什么神奇,但是,在诗人看来,就是这样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欣赏风雨来临之前风光景物的变化,真是大饱眼福,畅快人心啊!所以,整体来看,诗人是“坐”观风雨来,“坐”观景物变,“坐”观流水走势,一个“坐”字,折射出诗人的淡定悠闲,轻快自由。
一场风雨,在这首诗中,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也许在常人看来非常普通,但是诗人的观察和描写却告诉我们,自然的变化,生活的风云,其实都很美,都很奇妙,只是我们没有相应的心态去欣赏,没有用心用情去体味。其实,只要你热爱生活,哪怕风雨,也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