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错觉让诗人收获了什么呢?他发现,同样是山泉水流,在深山的时候,高声喧哗,恣意嬉戏;汇入山脚溪流,却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山泉真是行踪难定,变化多端啊!诗人用“无半语”和“许多声”作对比,前者强调山泉随波逐流,无声无语,少至片言只语亦无的程度;后者强调山泉在山,声浪滔滔,彻夜不宁。前后两种情况原本都是山泉的自然形态,客观真实,没有情感,不解意趣,可是诗人特意将它们并置对比,用意十分明显。诗人不欣赏这种行为,不希望看到山泉变来变去的情态。显然,这里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描绘山水景物,而是别有寓托。结合杨万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自身处境来看,诗人置身宋王朝民族矛盾斗争紧张激烈的时代,力主抗金,救国救民,但是遭到统治者的无情打压,掌权者对杨万里这样的爱国者施加种种迫害,许多士大夫都一改入仕前勇于批评时政的态度,明哲保身,噤若寒蝉,与世沉浮,求名求利。诗人对此十分不满,因而借咏寺外山泉寄寓了自己对时局的感慨,语带双关地批评那些贪恋高位,浑浑噩噩,置民族危亡于不顾的处世态度。
同样写山泉寄心志,宋人林稹《冷泉亭》诗云:“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说山泉在山清洁明净,山泉出山,流入西湖,同流合污,追欢逐笑,变得污浊不堪。唐代诗人白居易却是如此咏唱:“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云泉》)白云山泉,清洁自守,闲适散淡;流向人间,则推波助澜,引发矛盾。也是借山泉的两种不同形态,隐喻作者对人生时态的感慨。和杨诗相比,构思类似,旨意不同。
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具有了独立存在且超越作家原来思想意义的价值,对于杨万里这首《宿灵鹫禅寺》,我们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笔者出生贫寒,胆小怕事,小时候总喜欢在父母面前无理取闹,要这要那;可是,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就变得文文静静,规规矩矩。现在许多小孩子也是这样。联系杨万里这首诗来看,是不是可以说,山泉的灵动变化也隐喻了人生的某种生长历程,或是世间某种世态变化呢?笔者看来完全可以。见仁见智,各臻其妙,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完全可以读到不同的精彩。一首山水小诗,能够引出人们那么多的生命感发,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西山云雨点作秋
题城南
张栻城头望西山,秋意已如许。云影渡江来,霏霏半空雨。
登高远望,临风抒怀,发思古之幽情,生兴亡之叹惋,秋天有秋天的味道,城南有城南的风采。宋代大理学家张栻的小诗《题城南》巧用简洁洗炼之笔墨,勾勒城南秋色美景,传达迷惘情怀,读来令人身临其境,神思邈远。
题曰“题城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城南之游给崔护留下了一段伤心而美丽的回忆。不过,张栻这首《题城南》却不是抒发这种错过红颜,徒自伤悲的思恋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旨在借城南秋雨传达历史兴亡之叹。
诗人站立城头,远望西山,眼前早已是一片浓浓秋意。诗歌一开篇就推出一幅阔大辽远的图景。西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秋风猎猎吹拂,天地肃穆。城墙风雨侵蚀,锈迹斑斑。登高一望,满目秋空,满心秋意。
“望”是一种极目千里,神思千古的心灵驰骋,也是一种开阔心胸,振奋精神的艰难攀登。王之涣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极目而望,千里可睹,自然也就包含奋力攀登,居高怀远之意。张栻胸中的秋天就是这样苍茫阔远。“已”字点明时已深秋,天高气爽。
“如许”是这么多,这样多之意,感叹秋意浓郁,无处不在,弥漫天地,至于又是怎样的“秋意”,诗人又不明说,任由读者去联想、去品味。特别是“已如许”连用,强调了这种感叹,惊讶时令变化之快速,感慨秋意扩散之广阔,叹惋不胜秋意之悲凉。诗人没有想到,城南之秋,如此浓郁,如此深沉,如此触动自己的内心。
如果说一、二两句是从远外落笔,宏观着眼,勾勒秋意,那么诗歌三、四两句则是细处描绘,点染秋意,抒发感慨。江面上,阴云重重,随风飘拂;半空中,细雨蒙蒙,弥漫天地。秋意之抽象化为生动图景,可睹可感,可触可闻。风从那边吹来,江面波光粼粼,空中乌云涌动,云映江水,水含云天,江天浑然,上下一体。点出“云影”,自然又暗示诗人注目江水,俯首沉思,思绪随云影飘动,感慨流淌在江里。这条江,千年流淌,千年沧桑,流逝了多少日月光阴,流逝了多少兴亡盛衰,也流逝了多少人间悲喜。西山作证,江水作证,城南的历史风雨沧桑,起伏跌宕。
霏霏细雨,是全诗的点睛之语,其来有源。唐末诗人韦庄咏史诗《台城》如有诗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张诗显然是化用韦诗意境,借细雨蒙蒙,江草萋萋,烘托的迷惘、惆怅之心绪。何以如此?台城即南京城,六朝古都,繁华如梦,富贵如云,权力化为尘埃,风光变成烟雨,多少兴亡之思涌上诗人心头,多少无常变幻,困惑诗人心间。张栻和韦庄一样对历史变迁,对社会人事,充满了迷茫和困惑,这些情思融进风雨迷蒙的画图里,融进了苍茫辽阔的秋空里。不同在于,张栻的感慨空灵、含蓄,韦庄的咏叹显豁、明了。
秋天的清旷辽远,秋风的清冷寒凉,秋云的暗淡浓重,秋雨的迷迷蒙蒙,秋水的潺潺流淌,城垣的风雨斑驳,无一不在诉说历史的沧桑,风雨的无情,无一不在烘托诗人的情怀、感慨。张栻,没有心情去欣赏花鸟虫鱼,他的心思早已融入了秋空,融入了历史。当他站立城头的时候,他也是一道秋天的风景,一道城南的雕像,一道历史的剪影。从他的身影和诗句中,我们读到了心灵的惆怅、沉重和悠远。
一场风雨一场晴
淮雨
梅尧臣雨脚射淮鸣万镞,跳点起沤鱼乱目。湿帆远远来未收,云漏斜阳生半幅。
笔者曾如此评价自己的一位诗人朋友,你适合诗歌,诗歌适合你。朋友回应说,诗是一切,一切是诗。我初闻愕然,细思叹服。简单两句话却道出了诗与生活万物的关系。一场雨,一片云,一尾鱼,一叶舟,一条小溪,一山宁静,均可入诗,只要诗人怀抱诗心,慧眼有情,呈现在他笔下的风光景物就一定具有诗情画意。读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淮雨》,尤其给人这样的体会。诗歌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不刻意去托物言志,生发议论,只是如实描写天地风光,用心用情,融入风光,融入诗歌,让我们在领略奇美风光的同时,更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倾心。